- 理財就是理生活:6個受益一生的財富思維
- 水湄物語
- 2217字
- 2019-10-11 11:05:29
解構對財富的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眾所周知,該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進行劃分,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見圖1-1。若要實現更高一層的需求,必須先滿足低一層的需求。如果仔細觀察這個金字塔,就會發現:財富在這其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
著名財商讀物《小狗錢錢》的作者舍費爾是全球知名的“財務自由之父”,他的經歷很奇特:26歲破產,一無所有,但不到4年,他又成功致富,完美逆襲,不但徹底擺脫了逆境,還實現了財務自由。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把財務自由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獲得財務保障;第二步是獲得財務安全;第三步是獲得財務自由。

圖1-1 馬斯洛需求理論金字塔
將馬斯洛需求理論和舍費爾財務自由的三個步驟進行解構就會發現,錢給我們帶來的需求滿足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基本生活所需和安全感,即財務保障;第二層是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即財務安全;第三層是夢想和自我實現,即財務自由,見圖1-2。

圖1-2 金錢需求金字塔
第一層:基本生活所需和安全感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N.格里高利·曼昆,在其經典經濟學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人的需求有需要(need)和想要(want)的區分,前者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基本的食物、水、住宿(廉租房)等,而后者則滿足人更高級的需求,比如更營養的食物、更可口的飲料、更豪華的房子等。無論是實現“需要”的還是“想要”的,都是需要“錢”的;換句話理解,“錢”屬于“需要”,而“很多很多的錢”則屬于“想要”。
我們需要錢來幫我們實現第一層需求,即財務保障,這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沒有錢,我們吃不飽、穿不暖,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遑論更高追求。不過在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我們絕大部分人通過工作早已滿足了自身生存的第一層需求。而在此之上,是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乃至更高層次的人生追求。
第二層: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
今天我們對如何獲得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或多或少都有些體會。在學生時代,父母賺錢送我們進入學校讀書,希望我們接受好的教育,取得好成績。好成績不但是我們對知識掌握和學習技能的量化指標,還是最終獲得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
進入社會,我們期待能有一份好工作。可究竟什么是好工作呢?通常我們腦海里首先想到的都是銀行、投行、咨詢公司、政府部門等。每天穿著光鮮亮麗的職業裝,出入高檔的寫字樓,在豪華的購物商場消費,有穩定的現金流和五險一金,也有一條清晰可見的升職加薪路徑,更重要的是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和體面的社會形象。
當我們收獲了這些社會價值之后,也會努力賺錢培育我們的下一代,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一個完整閉環:父母賺錢養育我們——我們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收獲好工作——繼續賺錢——培養下一代。在這個過程中,“錢”的角色貫穿始終。金錢上的富有,不但能為消費提供有力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這就是人們對財務安全的需求。
第三層:夢想和自我實現
當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可滿足了自己對財務安全層面的需求后,我們該去追求什么呢?也就是說,錢不再是問題,你還有沒有更高一級的目標和想法?在這一點上,我有更深刻的體會。
我大學時學的是紡織專業,嚴格來講,我讀的并不是大學而是大專。這種學歷能找到工作已經要偷笑了。當時我在親戚的幫助下,進入團委當公務員,雖然薪水不高,但能保證自己基本的生活所需。這滿足了我對財務保障的需求。
后來,我攢錢去讀MBA,然后進入咨詢公司工作,拿到了公務員難以企及的高薪,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對財務安全的需求。
但高薪讓我不得不承受超乎尋常的工作強度:一年超過11個月的出差,以及每周超過80個小時的工作負荷(其實這并不算極限,我的一位師兄在投行,每周工作時長超過120個小時)。日復一日,就這樣過了3年,工作中的一切都不再讓我有新鮮感和成就感。五星級酒店的豐盛早餐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著名的旅游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工作地點而已。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和人生。
直到30歲那年,家里開始催我找對象,從小養育我的外婆去世了,可我那時正在廣州出差,錯過與外婆見最后一面。那一刻,我開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義,真的只是為了錢嗎?于是我下定決心學理財,認真看待“錢”這件事。我想弄清楚,有沒有什么方法,是我不用做不喜歡的工作,就可以獲得錢。后來經過系統學習,投資理財沒有辜負我:持續幾年的投資,讓小熊同學(我的先生)和我有了不靠工資也能獲得的被動收入,這份被動收入還超過了我們的工資薪水,可以說,我們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財務自由。
這個時候我們恍然大悟:錢從來就不是工作的唯一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標。既然投資理財帶來的收入可以讓我們當前的生活質量不受影響,那我們完全可以不用為了錢,在不喜歡的人或事上浪費時間,而是直奔目標,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我辭掉高薪的咨詢工作,選擇了一份NGO的工作,薪水是原來的1/3,但我真的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與此同時,我先生也可以隨時辭職去創業,不用過多考慮經濟問題。
可以說,我今天的一切就是“錢”帶給我的,雖然“錢”不是我的最終夢想,但是撥開“錢”這片障目的樹葉,我才真正認清了自己的想法并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實現了財務自由。在這個過程中,“理財”這一理念對我起到了逆轉性的作用,讓我從一個只會靠工作加班賺錢的“空中飛人”,變成一個可以讓錢為我工作的“自由人”。那么,理財究竟是什么呢,普通人如何從零開始,從死工資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呢?
這一切,要從“富人思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