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就是理生活:6個受益一生的財富思維
- 水湄物語
- 1131字
- 2019-10-11 11:05:29
認清財富的本質
從1000萬元測試開始:認清財富的真實分量
2018年有兩項數據引起廣泛熱議:一是知名財富研究機構胡潤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提到了財務自由的衡量標準——一線城市的高凈值人群認為1.3億元可以達到財務自由;二是中智咨詢人力資本數據中心公布的全國本科應屆生平均起薪為5044元。
兩項數據對比之下,很多年輕人對生活和工作顯得格外茫然:每天頂著老板和客戶的壓力加班熬夜,即便是高薪的工作,財務自由也遙不可及,那么努力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諄諄教導且我們自己也深深篤定的“好好學習——考一個好大學——擁有一份好工作——收獲一個美好的人生”,這一邏輯閉環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仿佛讀書和學習的目標變得愈發功利,遑論讀書的理想和情懷。
不得不說,年輕人的迷茫和焦慮普遍存在。經常有大學生朋友向我咨詢:水湄姐,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辦?我總是焦慮、迷茫,怎么辦?我的專業太冷門,沒有“錢”途,怎么辦……
每次被問到這種問題,我都會反問他們:如果不考慮收入,你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或許這種問法太空洞,于是我提出一個測試:假設你現在每月有80萬元的收入,注意,是每月80萬元,也就是每年有將近1000萬元的收入。這些收入會自動轉到你的賬戶中,你可以不用上學,不用上班,有24小時的充分自由時間,那么你最想做什么?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這兩年,我收到的答案讓人大跌眼鏡。
“錢”的瓶頸,無處不在
我聽到的近乎80%的回答是:環游世界。這很常見,通常收到這樣的回答,我會進一步問他們:那環游世界之后呢?對于這個問題,回應我的答案里卻很少聽到肯定的答案,取而代之的多是支支吾吾的言語和空洞迷茫的眼神。
我聽到的另一個高頻回答是:創業。我們單位曾經有一個大學剛畢業的男孩子,他說如果有幾乎用不完的錢,就去創業。我進一步問,創業也不一定需要每年1000萬元,你想開什么樣的公司呢?他說不知道,但什么都想試一試,零食店、奶茶店、互聯網公司等都可以,每年1000萬元,一年倒閉一個,也差不多各種公司都能試一遍了!當時,在場的人哄堂大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笑。
還有一種回答更為實際:我想給爸媽買好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買幾套房子保證以后生活無憂,帶他們到處走一走、看一看……
類似的回答還有很多,但核心都是:他們因為“錢”,沒有實現自己的想法;也是因為“錢”,他們想不出自己究竟還想做什么。
因為錢不夠,所以我們的生活捉襟見肘;因為錢不夠,所以我們的理想讓位于現實的需求。其實,1000萬元的測試只是一個引子,讓大家可以放開思路去思考自己想做的事,但在這個過程中,錢卻成了一個瓶頸,無法回避卻又無法解決。
關鍵是,錢的問題真的無法解決嗎?我們不妨先來正視財富的本質,抽絲剝繭地看一看財富到底可以滿足你的什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