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關鍵
1.明確閱讀目的
一部新電影上映時,你和朋友之間也常常會有這樣的對話嗎?
“那部片子你看過了嗎?”
“嗯。”
“感覺怎么樣?”
“我覺得還不錯,你應該去看一下。”
當對方意欲告訴你劇情時,你會趕忙補上一句:“別劇透喔!”這也是不希望對方的描述影響自己對影片故事的獨立判斷。而如此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我們,卻常常不懂得用看電影的心態(tài)去對待書籍,我們在閱讀時最容易缺失的習慣正是: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
雖然是看似簡單的生活場景與對話,卻表達了我們最本質(zhì)的動機:從自己出發(fā),明確觀看的目的,至少不想為一部內(nèi)容空洞的電影付費。目的性是讓你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更興奮、更發(fā)達的一種刺激。這就好像理財一樣,當你知道自己要買什么東西的時候,仿佛一切的資金都有了一個去向。
其實我們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明確的目的,但是唯獨在閱讀時,這種目的性減弱了。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候認為閱讀是一種精神性的活動,目的性太強會褻瀆了這種精神。但是我想說,只有明確閱讀目的,你才能夠使自己的閱讀習慣更加量化,才能夠及時獲得一種回報,而這種回報就是你在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初期所需的一種關鍵性的動力。
新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們會先看看影評,了解電影的導演是誰、主演是誰,以及這個電影到底有哪些看點。這就是一種目的性。當你下廚時,想要參照食譜,肯定也不會從食譜的第一頁開始讀,你會只看自己想做的那道菜。事情如果換到閱讀上,就完全變了一番模樣。很多朋友翹首期待別人推薦好書給自己,希望通過閱讀這些好書來快速汲取書中的智慧和知識。殊不知,這樣的習慣反而是對自己成長的一種阻礙,不僅讓你的閱讀效率降低,還會使自己潛移默化地依照他人的價值觀來做閱讀選擇,受制于人。
目的,就像眼睛的聚焦點一樣,只有自己有了聚焦點,才會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主體上。正如我們不會去學習如何制作一種自己從不會吃的食物一樣,我們也很難對一本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書留下深刻的印象,目的明確的閱讀才是真正的主動閱讀。
主動閱讀時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更興奮
下水游泳之前,教練會提醒我們首先要做熱身運動,這可以讓我們在身體方面做好運動準備。在精神方面,為達到最佳運動狀態(tài)或取得最好成績,做好精神上的心理調(diào)適。
閱讀時,我們的思維也需要“熱身”。在閱讀之前,身體和精神的參與度越高,閱讀效率就會越高。很多讀者說自己讀完之后仿佛什么都沒有記住,效率很低,正是因為我們拿起書本立刻就讀,看似主動,其實不然。
很多書籍都有相關性,在閱讀新書之前,我們可以先花時間思考自己面臨的困惑,對這本書的期待,這本書和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等等。這就是我們給思維“熱身”的過程,這個過程會不斷激活我們往日的回憶,讓新舊之間有關聯(lián),從而更容易理解和找到共鳴,記住內(nèi)容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學的時候,老師總是提醒我們在課前先預習,其實就是希望我們給頭腦做一做熱身運動。課堂不是用來接收新知識的,而是用來向老師提出問題的,整個準備過程正符合我們進行思維活動和記憶的運轉規(guī)律,這樣的方式才能讓我們學得更好。因為當你能提出問題時,說明你已處在預習新內(nèi)容的過程中,把新的知識與已知的知識做了激活和鏈接。
如圖1-1所示,最左邊這一層是輸入層,最右邊是你的輸出層,中間的是你的隱藏層,而隱藏層不僅僅只是一層,很可能會有多層。

圖1-1
熱身運動,就相當于我們把頭腦知識單元中的隱藏層喚醒,讓新的內(nèi)容信息與已知的內(nèi)容信息進行連接,連接之后才會穩(wěn)固,否則吸收的信息再多,信息之間若沒有連接,新內(nèi)容也會飄忽不定,久而久之就會消散。這就是人腦運作的規(guī)律。
主動閱讀時,人的神經(jīng)連接最密集,大腦運作最充分,興奮度很高。相反,大腦神經(jīng)網(wǎng)絡傳送密度很小時,大腦的潛能根本沒有開發(fā)出來,也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慢慢就會進入一種休眠狀態(tài)。
認知的基本單位是大腦中的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元以網(wǎng)狀結構布局,彼此相連,絲絲緊扣,只能建立在既有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基礎之上。倘若新的神經(jīng)元沒有與已有的部分相連接,它就無法快速和牢固地生長。從小到大,我們學習很多學科的不少知識,但是現(xiàn)如今,留存在腦海中的還有多少呢?明確閱讀目的,就是一種最簡單高效的激活大腦的方式。
你在進行漫無目的休眠式閱讀嗎
在閱讀時,如果大腦常常不知不覺地進入一種停滯狀態(tài),仿佛是被迫工作一樣,而不會有那種進入狀態(tài)的感覺,那你很有可能已經(jīng)在進行休眠式閱讀了。你可以回憶一下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大好的假期,下定決心要養(yǎng)成閱讀習慣,老老實實待在家里讀一本書,可是沒讀多久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注意力已經(jīng)飄散到九霄云外了,然后強迫自己把注意力收回來。可是好不容易讀了兩頁,之前讀過的又忘記了,完全沒有印象。沒辦法,又只能回過頭去重新讀一遍,心里還要琢磨,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才能把書讀完啊!當你發(fā)現(xiàn)讀書經(jīng)常半途而廢時,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大腦在慢慢進入休眠了。
很多人天生有一種責怪自己的傾向,誤以為是自己閱讀不夠細致、不夠認真,所以才記不住,于是又重新逐字逐句閱讀一遍,但并沒有好轉,最后索性合上書本。你是否想過大腦為什么會休眠?你一定有過十分饑餓時不能吃東西,隨后完全不餓的感受。雖然當時不餓了,但身體還是需要攝入能量才能運轉。如果不能做到飲食健康,身體機能就會慢慢惡化下去。如果大腦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從來沒有吃飽過,大量的空間就被閑置了,這正是大部分人在閱讀時對大腦的利用常態(tài)。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就如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可是在閱讀時,我們卻依然在逐字逐句地線性輸入,最終導致休眠和關機。久而久之,大腦就會像是你的身體處于饑餓狀態(tài)一樣,為了節(jié)約能量,只能長久進入休眠狀態(tài)。
知識卡 測測你的大腦的信息儲存能力
如果你此刻剛剛進入咖啡廳,找個地方坐下來,花30秒的時間觀察一下店內(nèi)的環(huán)境,隨后閉上眼睛在腦中回想店內(nèi)的細節(jié)。我敢說你能回憶起80%的空間布局,店內(nèi)大概有幾個人,每個人大概穿了什么衣服,店里播放的是什么音樂,貨品怎么擺放的,店員的表情是怎樣的。
你會驚訝嗎?就在這短短的30秒鐘內(nèi),你的大腦已經(jīng)記住了這么多細節(jié)。有經(jīng)驗的編劇甚至可以根據(jù)這些信息編寫出一幕非常精彩的戲劇。而此時此刻,你也像導演一樣,瞬間處理了這么多色彩、空間、情緒、氣味的多維度配合問題。你的記憶和轉述能力明明很驚人,可是卻從主觀上讓自己誤以為能力不足。這就好像是你買了一所大房子,卻由于不了解空間的利用技術,而讓自己的居住空間變得很局促!
大腦具備的巨大容量常常被我們所忽視,我們效率低的核心原因是,我們根本沒有給大腦足夠的資訊能量,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大腦慢慢推入到了休眠的狀態(tài)。

休眠式閱讀帶來的讀后綜合征
也許你會覺得,有空閑就休息一下好啦,這不是好事嗎?不妨把大腦想象成自己的另一半,如果他在感情需求上沒有滿足,那就會需要其他的空間或人來寄托來承載他的情感盈余。當大腦的高速運轉性能只被調(diào)動一部分的時候,剩下的能量就會飄散到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上去,因為大腦實在是一部太勤奮的機器。
這就是為什么你讀著讀著,腦中不自然地浮現(xiàn)出來剛剛吃過的美味以及昨晚看過的電影等片段信息。久而久之,當片段信息浮現(xiàn)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意味著你的大腦注意力已經(jīng)下降到最低水位線了,然后開始徹底休眠、死機,再也不想去讀其他內(nèi)容了。
知識卡 休眠后出現(xiàn)的知識焦慮癥的典型癥狀
漫無目的閱讀就像絲線一樣容易輕輕地飄走;
讀得廣,但越讀越不明白,越讀思維越亂;
一年讀不了10本書,對一年讀上百本書的讀書達人十分羨慕;
不讀愧疚,讀了沒用,讀完就忘;
精神渙散,無法集中,讀書好比牢獄之災;
經(jīng)常半途而廢,雖然有時因為乏味枯燥而看不完一本書,卻依然內(nèi)疚自責;
閱讀時間歇性萎靡,倦怠、迷茫、提不起精神;
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卻基本是白費功夫,因為大多數(shù)的知識都用不上。
利用碎片時間,一年真的可以讀完上百本書嗎
經(jīng)常有人問我:利用碎片時間,一年真的可以讀完上百本書嗎?當然可以,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一開始不愛閱讀到高效讀完上百本書。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極大的潛力,我現(xiàn)在不僅能夠一年讀這么多本書,而且還能夠兩天寫出8000字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這些都是由于熟悉了大腦的運轉規(guī)律之后,遵循它的原則和它的喜好,慢慢做出的加速運動。
(1) 加速運動第一步:目的第一原則,讓大腦有焦點意識,建立外圍護城河。
如果總是把時間花在無關緊要的讀物上,你就沒有精力去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閱讀了。我們來算一筆時間和行為結果的賬,通過這個方法讓自己的投入產(chǎn)出可視化(見表1-1)。你每天除了8小時睡覺之外,只有16小時,其中8小時給了工作,2小時給了上下班通勤,1小時給了鍛煉,1小時給了3餐,還剩下4小時。其中又有2小時給各種社交平臺貢獻了流量,在消耗這些流量的同時,各類層出不窮的末梢信息也不斷搶占著你的注意力、消耗著你的意志力。最后2小時,很可能看一部電影或者繼續(xù)迷迷糊糊、暈頭轉向,時間不知道去哪兒了,連最后可以用來投資自己的一點時間也消散了。
表1-1 24小時閱讀沙漏

如果不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就會被填入這些無底洞。我們誤以為了解天下大事的自己是在指點江山、往上登攀,殊不知,我們自己要積累的結構性知識卻一點都沒有增多,全部貢獻給了那些信息泡沫和末梢資訊。所以,在閱讀任何資訊之前,請記住:首先要明確目的,這就像使用了定海神針,你在定海神針周圍攪起巨大的螺旋風力,讓與你的目的相關的知識都首先被吸納過來,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這時候,閱讀不再是毫無結果的消耗,而是變成了零存整取的投資,生活的邊角料都會被高效利用起來。村上春樹說他一天的時間只有23小時,因為其中1小時雷打不動地給了跑步,這就是秉承了明確自己、目的第一的原則。
(2)加速運動第二步:善用視網(wǎng)膜效應提升閱讀效率。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當你很想認識一個人的時候,在不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你總會有機會認識到他。讀書時,如果遇到一個新的詞匯,沒過多久,這個詞匯總會再次出現(xiàn)。同樣的感覺還出現(xiàn)在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上,當你關注自己的優(yōu)點時,你也會關注具備相似優(yōu)點的人;可是當你只關注自己的缺點時,你所吸引的對象也正是具有相似缺點的人。我們常說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也正是對這種反饋系統(tǒng)的描述。
所謂視網(wǎng)膜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者一個特征的時候,我們就會更容易注意到他人是不是也和我們具備同樣的東西或特征。這種視網(wǎng)膜效應就會漸漸影響到你對重點和關鍵詞的關注。就如你決定買一款車之后,你會首先看到路上出現(xiàn)的同款車型,這種對相關性的積極關注,會讓你通過不同渠道收到相關的回復。其實在閱讀時,也同樣存在視網(wǎng)膜效應。閱讀是非常抽象的思維運動,那這種思維運動的視網(wǎng)膜效應怎么能被自己感知到呢?那就是通過主動的提問。當有疑問之后,你的閱讀就會帶有一種簡單的因果關系思考,問題意識會自始至終存在于你的頭腦當中。
知識貴在啟發(fā)和運用,而不是堆砌起來,最后再被遺忘。只有把焦點放在真正能解答疑問的閱讀區(qū)域,你才可以對不重要的書說“不”。每拿到一本書,首先應提幾個問題,再看這本書能不能解答這些問題,這種自始至終的問題意識能幫助你獲得簡潔的因果關系。寫作的人本身就是擁有問題意識的,有疑問,才會去尋求解答,一本書的成書,就是作者對自己所關注問題的自我解答。問題意識能讓我們保持與作者一樣的積極的思考力,并讓自己轉換成作者的思維方式,看到作者思考的脈絡,慢慢梳理出一本書的成書邏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解決了怎樣的問題,得出了怎樣的結論,一個簡潔的因果邏輯關系便快速地呈現(xiàn)在了自己眼前。
這樣堅持下來,隨著閱讀時間的增加,你的閱讀感知就會慢慢地被重塑:你只會去抓那些解決問題的重點。高手為什么能夠在一年內(nèi)讀上百本書?就是因為他每次只讀重點。帕累托定律告訴我們,人在各個領域中努力經(jīng)營,80%的結果來自20%的活動。閱讀中也存在著帕累托定律,你需要把時間花在密度最高的20%的內(nèi)容上,能最快給你帶來改變和提升的書籍上。
當你產(chǎn)生某種特別的需要或心向(思維定勢)時,就會對需要的對象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會自然或不自然地去留意相關信息,而把那些與需要不相關的其他信息無意識地過濾掉,從而產(chǎn)生一種選擇性的注意。在外界諸多刺激中注意到那些最重要的刺激,隨著時間的推進,就會培養(yǎng)起來具有明確目的的閱讀習慣。當你帶著問題意識閱讀時,每拿到一本新的書籍時,就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在主動搜尋問題答案了,與其讀完無數(shù)的細節(jié)卻什么都記不住,不如把精力鎖定在最有用的20%上,對這個部分進行完全的吸收和利用。
主動提問,正是這種視網(wǎng)膜效應滾動起來的第一步。主動提問還會培養(yǎng)起一個附帶的小習慣。當書本里的內(nèi)容讓你覺得不夠有說服力時,你會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去查找更多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提升主動思考的能力,把更多知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
知識卡 四個簡單問題幫助你在閱讀之前建立問題意識,提高閱讀速度
1.明確閱讀目的的自問: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2.帶有問題意識的發(fā)問:我想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3.檢驗閱讀效果的反問:這本書讀完后,作者解答我的疑問了嗎?
4.拓寬思維面的展開問題:如果沒有得到解答,我自己會用什么方法和案例來分析同樣的知識點?
2.讓閱讀融入已有的習慣
很多人說自己沒有辦法養(yǎng)成閱讀習慣,或者閱讀興致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一開始的時候情緒特別高昂,堅持一周之后就患上了“閱讀厭食癥”。這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在用“蠻力”去堅持閱讀,而沒有使用“巧力”。人類的心理有一半就如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分裂的這兩個部分使人們常陷于理智與非理智的思想斗爭中,這場斗爭無可避免地消耗了你為數(shù)不多的意志力和繁忙一天后僅存的精力。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新的習慣出現(xiàn)之后,不管它多么有益、多么高級,也不管它多么有效,都不可能讓你徹底告別原來的某種生活方式。人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生活慣性的影響,三點一線、兩點一線正是對這種慣性的數(shù)字描述。這種慣性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固定的飲食口味、作息時間等。所以,你首先要尊重慣性與人性,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激起敵意。想要快速促成改變的發(fā)生,就要懂得調(diào)教的藝術,而不是使用蠻力。
專心致志VS一心兩用
專心致志是我們從小即被灌輸?shù)囊粋€觀念,所以當你一心兩用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種心理的“負罪感”,但這樣的觀念真的是對的嗎?這樣的觀念在任何時候都合理嗎?這樣的觀念適合一個還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人嗎?很顯然,既要養(yǎng)成閱讀習慣,又要做到專心致志,這需要雙倍的能力。這類機制不符合讓人行動起來的心理價值激勵模型。
不妨讓自己的壓力少一些,讓行為在所需的心理獎賞框架下更快地發(fā)生。
關鍵是要配合已有的舊習慣開始讀書。很多人認為在閱讀的同時做別的事情是不恰當?shù)模以?jīng)也是這樣認為的,但如果初級階段的目的是要養(yǎng)成閱讀習慣,一心兩用的讀書方法就是既受感覺歡迎又受大腦歡迎的方式。
我們在健身房會看到不少人一邊跑步,一邊聽歌。而閱讀正是一次頭腦的健身,那閱讀時為什么不可以一心兩用呢?當沒有這種犯錯的禁忌時,你的內(nèi)心自然就放松了。這時你不會再排斥,而會自然而然地把閱讀這件事放在心上。
一起來盤點一下我們有哪些習慣可以和閱讀融合在一起。我們?nèi)松斨凶罟降氖戮褪敲咳嗽谝惶熘卸贾挥?4小時,當通過盤點找到被自己忽略的那些可以和閱讀相結合的習慣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一天中突然多出了很多時間。
盤點的方法很簡單,請你回憶一下每天除了用于工作和睡覺的大片時間之外,哪一件事情會花費你30分鐘以上的時間?回憶得越細越好,可以把一天的生活像放映電影一樣回放一遍。
之所以設置30分鐘這樣一個時間單元,是因為30分鐘是大部分人集中注意力的一個基礎時間單元。曾經(jīng)有人問過我:每天和男朋友吵架超過30分鐘要寫嗎?是的,不要放過。只要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單元,只要耗時超過30分鐘,就請寫下來,回憶得越多,你的增值本金越多,智慧理財?shù)男Ч胶谩?/p>
如何把閱讀融入已有的習慣中
我自己在進行習慣回放的時候,就找到了一個每天都要花費超過30分鐘的固定的時間單元,這就是早上起床的時候,尤其是冬天。我就開始利用這個時間單元把新的閱讀方式和“舊”習慣結合在一起,每當不想立刻起床的時候,我就會隨手拿起一旁的書開始晨讀。我把起床和閱讀結合在一起,原來在被窩里賴床刷手機的30分鐘時間,被我一盤點,即刻產(chǎn)出了雙軌價值。
雙軌價值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種說法。時間是單向流淌的,想要增加產(chǎn)出,首先要降低時間的使用成本,其次要增加生產(chǎn)效率。降低時間的使用成本是最快速有效的初級方法之一。通過盤點,很多朋友發(fā)現(xiàn)的是通勤時間,這是每天最好的一段一心兩用的時間。當你找到這個時間單元之后,接下來就是在這個時間單元所處的環(huán)境中隨時放一本書,當然也可以是手機里的電子書;然后建立一個條件反射的觸發(fā)點,要有一個刻意開啟雙軌時間價值的儀式。通過這個方法,你的閱讀反射就啟動了。
零存整取VS集中投資
如果減少每天的閱讀量,但是堅持每天都閱讀會不會更有效呢?
我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假設每天閱讀4小時,一周內(nèi)堅持4天,那么你可能會過度疲勞;而且現(xiàn)實條件也不允許,很多已經(jīng)進入職場的人已經(jīng)沒有求學時期那么多的空閑時間了,所以如果連續(xù)堅持4天,每天堅持閱讀4個小時,真的很不容易做到。
閱讀投資與其他投資一樣,剛開始加入的玩家不適合集中投資,而應該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因為零存整取能讓人看到積累大于消耗,這樣更容易建立信心、激發(fā)興趣。而在初級階段,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護好自己在閱讀中所需要的信心與興趣。
這其中的原理是,稍事休息反而能給大腦留出空間,讓大腦有機會把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識結合在一起,以深刻的理解代替無休止的記憶。當你懂得大腦和心理運作的這一項規(guī)律時,就會懂得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藝術。
大腦和電腦在運作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這背后的行為傳遞規(guī)律會給我們相應的啟示。當你在使用電腦時,常常會同時打開多個窗口。可是窗口總有一個最大值,當運行的窗口數(shù)量不斷增加時,電腦只有死機才能提醒你需要休息了。閱讀也是這樣,與其等到它“罷工”才被動進行休息,不如提前給自己來一個正常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精力管理,尊重大腦的有限記憶規(guī)律,也尊重身體需要勞逸結合的需求(見圖1-2、表1-2)。

圖1-2
表1-2 每月的記憶留存

記憶訓練就好像健身一樣,剛開始健身的時候,身體雖然有酸痛感,但其實還沒有跨入真正練就肌肉的階段。只有當你的鍛煉不斷刺激新的記憶點時,肌肉才會歸攏于新的展現(xiàn)形態(tài)中。短期記憶轉變?yōu)殚L期記憶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記憶轉換的過程中,大腦的內(nèi)部是在發(fā)生轉變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都在爭搶你的關注,因此你需要有意地采取一些措施,去避免記憶在由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的過程中被破壞(見圖1-3)。

圖1-3
為了沖閱讀量而損失閱讀的樂趣,就像暴食之后的厭食一樣,一開始被“指標”牽引著讀太多了,就會導致后面根本讀不進去。假如你每周的閱讀指標是16個小時,周末兩天平均分配一天讀8小時,最后可能因耽誤了周末的休息而悶悶不樂,還不如零存整取,平均分配給每天少量的閱讀時間。假如你保持每天閱讀3個小時,每周堅持6天,這樣每周的閱讀時間就是18個小時,如果每周堅持7天就可以達到21個小時了。
讀書的時間不需貪多,但要連貫。減少單日的閱讀量,而把重點放在每天都這樣去做的勻速推動上,并把時間控制在不對自身造成負擔的范圍內(nèi),還可以保證自身以后具有持續(xù)性的學習動力。平均分配、靈活變動的方式在精神和身體上都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每天堅持閱讀,最后學習積累的知識總量會持續(xù)增加。
巧用“緊急書籍”提高閱讀回報率并激發(fā)閱讀動機
想要堅持閱讀,不妨巧妙地給自己設置“動機”——讀完之后一定要達到某種結果。有人說,這太功利了吧?其實一點兒都不功利,尤其是在你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初期,功利性才是促使你能夠堅持習慣的第一原則。
雖然我們都知道做事情要分輕重緩急,要優(yōu)先處理緊急、重要的工作,但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并沒有用同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閱讀。其實在閱讀時,這種方法也很實用,可以讓你的知識成倍增長。實踐結合理論的學習方法效率很高,能夠讓你迅速將自己的知識學以致用。要想提高閱讀回報率并激發(fā)閱讀動機,我們就要學會篩選合適的書,哪些書的回報率能夠立刻顯現(xiàn),就先讀哪些書。將閱讀時間投入在你認為最重要、最緊急的閱讀領域,然后找出能解決你所提出的問題的書。
比如你的短期動機是帶領團隊迅速為公司做出貢獻。此時,這一批短期內(nèi)對你來說很重要的書,就會由于具有即時的應用情境而體現(xiàn)出更高的價值。在通過這些方法解決團隊能力不足問題的過程中,即在這個“被迫”的過程中,你便是進行了“主動”閱讀。在閱讀解決自身短期問題的書籍時,應帶著問題看書:我要從這本書中獲得什么?如果是觀點,在摘要中就可以獲得;如果是方法論,那就從方法中尋找;如果是書籍思想的來源,那就仔細研讀這個思考的源頭,找到思想中的思想。
總之,閱讀時要從摘要開始就提出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問題意識。如此反復進行,你就啟動了積極有力的正循環(huán)閱讀模式。這樣在你解決問題之后,內(nèi)心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而此時你對待閱讀的積極態(tài)度會呈現(xiàn)出不斷加強的趨勢。這個趨勢會促使你從一開始的被動解決問題型進階到主動提高自我型,動力已經(jīng)升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