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水

水作為一種自然元素,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傳統的自然山水園林中,水同樣也是重要的構成元素。水是生命的載體,也是人心靈的向往,在不同的態勢和環境中展現出不同的性格與特質。“水”字究竟有什么含義呢?它的表面意思就是以雨的形式從云端降下的液體,無色無味且透明,匯集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是一切生物體的主要成分。頤和園中的水體幾乎可以囊括自然界中所有水體的形式,雖然體量有限,但其所營造的意境與自然的湖、池、溪、瀑等形式如出一轍,完全是對真水的模仿與升華。

古代的昆明湖水域位于北京西北部永定河沖積扇和南口山前沖積扇之間的低洼部位,原為由地下水溢出帶匯積而成的淀泊。商代以前,永定河出山后經八寶山,向西北經過原始的昆明湖水域流入清河。三國魏嘉平二年(250年)開車箱渠,利用原有的古舊河道引水灌溉薊城(北京)西、北、東三面土地萬余頃。水流往西、北的路線沿永定河至清河的古河道方向,流至今昆明湖附近入肖家河。北齊天統元年(565年),幽州刺史又以高梁水向北合易京水,灌溉農田。其水系導引高梁河入溫榆河,西北向東南的支渠溝通了古昆明湖和古高梁河的河道。此時,昆明湖的原始淀泊并未形成規模,僅被引水工程利用,沒有形成風景名勝,也未有通航的記載。實際上,湖泊環境的開發始于金,盛于元明,定型于清。

頤和園后湖景致

在頤和園中,水主要集中在昆明湖。昆明湖前身最早見諸記載的名稱為“甕山泊”“大泊湖”;元末時因湖在北京城西,故又名“西湖”。元朝人將此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稱其為“西湖景”。明朝至清朝乾隆初年,該湖又有“西海”“金海”之稱。西湖的人工開挖改造始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西湖的西面和北面建有靜明園和靜宜園,東面建有圓明園和暢春園,此四園有的有山無水,有的有水無山,而位于四園中心的西湖一帶則山青水媚、風景秀麗。乾隆皇帝在經過縝密的地質勘測之后,決定在此處建造一座大型皇家園林,而修造園林的先期工作則是整理京西北郊的水系。因為在乾隆初年,西湖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一個天然湖泊,它不僅供應城市用水,還接濟通惠河上游漕運,并灌溉附近大片田地,而越來越多的園林用水使湖水分流供不應求。加之明代以來,雨后西湖湖水泛濫,堤岸經常決口,不僅沖毀堤岸,而且對湖東面的農田及地勢較低的暢春園等處構成威脅。為此,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以興修水利的名義,動用國庫銀兩,雇用民工利用農閑,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按照預先規劃好的園林設計方案,對西湖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疏浚擴展。工程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修整西山、玉泉山一帶的水道和泉眼,二是拓展西湖擴大蓄水容量。昆明湖挖湖工程首先根據園林總體布局和水利的需要,將西湖向東擴展,把西山一帶的泉水全部匯入新竣的湖中,使湖面擴大,周岸達三十余里,面積達原來的兩三倍以上。同時,按照造景所需,將擴展后的昆明湖湖面分為大湖、西北湖和西湖三個形狀不同的水域,并就地取材,用挖湖的泥土在每一湖中堆筑出一座島嶼,三座島嶼大小不等,呈鼎足之勢,即今日的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在昆明湖大湖的西北開鑿河道往北繞經萬壽山西麓,沿山的北坡曲折彎轉流通成為后湖。按照乾隆皇帝的規劃,新湖將元、明兩代由甕山西北角始而蜿蜓東南的湖東岸(原西堤)向東移到今文昌閣一線,改造成為今日湖泊的東堤,并在東堤上建三孔水閘“二龍閘”,控制東流的水量。昆明湖水面擴大后,水位有所降低,為保證湖西面較高田地的用水,在西湖的西面又開挖了“高水湖”和“養水湖”,以停蓄湖水,保障水源的充分利用。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農歷十二月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農歷正月,昆明湖開挖定型,宛如壽桃,結束了原來的天然湖泊的地貌,逐漸從地下湖演變成地上湖、天然湖轉變成人工湖,并以3300余畝的遼闊水面納入皇家御用湖泊之列。在清漪園(頤和園)造園中,昆明湖不僅是園林的主體結構之一,還是眾多園林景觀的中心,其清秀神奇的自然風韻與流光溢彩的宮殿遙相輝映,展現了帝王苑囿雍容磅礴的氣勢與仙山瓊閣般的畫境。

京畿水利圖中的清漪園

頤和園中的昆明湖為什么要起這個名字呢?難道和云南省的省會昆明有關?在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云南滇池畔有個小國叫作昆明國,漢武帝為征伐那里,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一個仿滇池的昆明池,以操練水軍。乾隆皇帝根據這個典故,將西海改為昆明湖,并效仿漢武帝在這里演習水師,這就是昆明湖名稱的由來。

中華文明是以水治為開端的,從原始先民虔誠的海河崇拜、奇異的神話傳說,到先秦諸子以水喻道的洞見,以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無一不浸透著流水的神韻和大道的空靈。老子從觀水中得出“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的大道;莊子以至“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為源推出相輔相生、天地無窮的名理;管仲因水之善得出“水是萬物之本源,是以圣人之所化世,其解在水中”的處世之法;孔子在水邊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唐太宗李世民將“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用于治國,從而開創舉世聞名的“貞觀盛世”;蘇東坡從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中悟得“自其不變者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正是這些華夏先賢們對流水詩心慧眼的體悟和觀照,鑄就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華大智慧,孕育了無數瑰麗萬千的不朽華章。頤和園中的昆明湖正是中國傳統水文化的杰出展現。

其實昆明湖還包含乾隆皇帝的一個更為深刻的隱意,那就是鎮壓前明王朝。雖說明王朝不是清朝所直接推翻,但前明的遺老遺少在當時的社會上也是不少的,而且形成了一些反清復明的勢力。明王朝的國號由日月組成,清王朝的國號由水青構成,日在五行中屬火,水克火,明朝的國姓是朱,朱就是紅色的意思,紅色屬火,又是一個水克火。昆明湖就是水的代表,而且占全園面積的絕大部分,乾隆皇帝以此來震懾前朝,以求長久維系清朝的統治。

水的形態千變萬化,其結構卻非常簡單。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是自然界最簡單的化合物之一。這闡明一條重要的哲理:宇宙萬物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復雜源出于簡單。水變化多端,無定形,隨境而適;水有三態,常溫為水,低溫結冰,高溫化汽,云、雨、霧、露、霜、雪、雹皆為水的不同表現形式。水無處不在,土壤中含水,巖石中有結晶水,植物從根到葉皆含水,動物從頭到腳皆含水,人體含水量高達60%以上。

無處不在的水千變萬化,水的變化是萬物皆變的折射,也是《易經》文化的本質所在。《易經》中的第二十九卦就是坎卦,上坎(水)下坎(水),上下都是水,表現出的象為水流。生存需要水,但流水泛濫會給人帶來災難。坎卦要告訴我們,人在生存發展中會遇到困難,不是克服困難就是被困難所阻擋。重視困難、克服困難、有備無患才能勇往直前,這也許就是昆明湖中水文化真諦之所在。

自然中的山水多是相依相稱,互為依托和補充,以山體硬朗的輪廓襯托水體的柔媚氣質,以山的深沉襯托水的明快,以山的靜止襯托水的活躍,以山的內斂襯托水的開合有致。中國人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來的,自始就與山水相依存。自然環境本身并不是山水文化,而是山水文化賴以生成的客觀條件。山水文化作為人類特有的創造,是人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智慧結晶。俗話說得好,“山管人丁水管財”,不知山水極佳的頤和園能否給大家帶來人丁興旺和財源廣進呢?同時,頤和園還以山水來表達清朝的統治觀念。一方面,由于山水的概念來源于儒家的《論語》,因此可借山水來表現清王朝統治的正統合法性;另一方面,山水動靜相結合,從深層次表達出清代統治者“文武并行”的統治觀念。

頤和園水景

山水情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辽阳县| 托克逊县| 林甸县| 万盛区| 崇信县| 龙口市| 将乐县| 崇州市| 景洪市| 加查县| 微博| 岱山县| 桂林市| 威宁| 东港市| 阿城市| 汤阴县| 新泰市| 上栗县| 福安市| 抚松县| 牡丹江市| 平阳县| 额尔古纳市| 永靖县| 江津市| 岳西县| 保定市| 察雅县| 盱眙县| 邯郸市| 兴仁县| 苍山县| 台东县| 光山县| 司法| 定陶县| 延庆县| 海阳市|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