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你的舒適區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習慣,習慣是積久養成的思考、行為和生活的方式。當我們習慣于簡單的生活,那么生活也就習慣了簡單;當我們習慣于不思考的生活,那么生活也就不用思考;當我們習慣于每天抱怨自己的人生,那么生活也就充滿了抱怨;當我們習慣于舒適的生活,那么生活總有一天會讓你不舒適。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一個“溫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40℃的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科研人員又把青蛙放入裝有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將水緩慢加熱,每分鐘上升0.2℃,結果就不一樣了。因為開始時水溫舒適,青蛙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使在優越的環境中,自己也要隨時保持警惕,否則可能導致令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發生。
如果你的生活、你的習慣一成不變,你就是那只青蛙。可能你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我怎么就會變成那只青蛙了呢?職場需要三股勁兒:沖勁兒、干勁兒和闖勁兒。在第一輪的職場 “廝殺” 中,你最有沖勁兒和闖勁兒,每位職場新人都希望有機會接受挑戰;面對新的工作,你有最大的干勁兒。然而1年過去了,2年過去了,3年過去了……當你日復一日面對閉著眼睛都能完成的工作時,你便不再有任何勁兒了。一天一天重復著,把自己的日子過成了舒適區。教育學中有 “舒適區理論”,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中,會因為生活舒適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中,因經歷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起來。
從自信心的角度來看,“你的舒適區有多大?”一個沒有自信的人,舒適區很小,因為總是怕被拒絕,所以不愿主動走出去與人交往。

從獲得機會的角度來看,“機會總在你的舒適圈外面”,你需要做出改變,付出努力,才能接近屬于你的機會。怎樣獲得機會呢?

那就需要你走出舒適區,這可能是一個很冒險的舉動,它會讓你面對困難,感到不安,甚至有些恐懼。因為從舒適區一步邁進恐慌區是很容易的,關鍵是看清現狀。
例如:我的英文不好,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7月份去悉尼參加視覺引導主題活動,離現在還有4個月的時間。可能有的人會想,這也太難了,還是不要去了,因為這樣最安全,也最省事。
但是我覺得可以給自己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嘗試邁出舒適區,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來改變現狀。比如開始學習英文,在看美劇的時候學說一些簡單的臺詞。
第二步,在4個月的時間里,請專業的輔導老師,對我進行一對一的輔導。
第三步,按照學習計劃,掌握基本的英語會話能力,不懂的專業名詞可以通過查詢搞定。
啊哈!原來讓我恐懼頭疼的英語學習問題,也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
優秀是一種習慣,因為優秀的人總能找到好的方法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養成好的習慣。
邁出第一步的勇氣是值得稱贊的,但是也需要理性面對自己將面對的困難。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坑。如果在未來的學習中你遇到了困難和阻力,那請記得找出《21天學會思維導圖》這本書,翻到第5頁,看看你正處于哪個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