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道德與中華人文精神
- 肖群忠
- 9680字
- 2019-10-25 16:41:42
二、正確對待傳統道德
傳統道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靈魂。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個文件明確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內容之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發表了多次重要講話,可以說,目前是新中國成立后弘揚傳統美德最好的歷史時期。那么,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在現代遭遇了怎樣的命運?如何看待傳統道德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這是我們在這里將要加以討論的問題。
眾所周知,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核心的,而儒家學說主要是一種倫理道德學說,因此,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可供今天借鑒的道德資源。但在近現代的中國,傳統文化或傳統道德的命運卻是坎坷曲折的。
近代中國歷史在經歷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現實后,某些知識分子反思的結果,是把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歸結為傳統文化。因此,五四運動時期,為適應當時社會啟蒙與變革的需要,在理論層面或者說在上層社會文化層面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徹底的否定與批判,引來了德先生(科學)和賽先生(民主)。當時批判的重點是舊道德,亦即傳統道德,這種批判把矛頭對準了舊道德中的“三綱五常”。反對其專制的、等級的、封建的消極因素,無疑對中國的思想啟蒙和社會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這種情緒化的而不是冷靜的、理性的、在分析基礎上的簡單化批判,是以全盤西化的思維對傳統的全面否定,可以說是將糟粕和精華都拋棄了。
人類道德除了包含國家政治生活的內容外,還有大量的內容涉及民眾的日常生活,如在家要孝敬父母,與朋友交要講信誼,做人要忠義,待人要仁禮等,這些內容并不隨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變化而立刻發生變化,只要是合理的,就還會在人們的道德生活中發揮作用,被自發地繼承下來,反對、拋棄也不能取消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在社會生活中的客觀作用。按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儒家的道德學說“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在廣大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人們處理各種事務、關系和生活的指導原則和基本方針,亦即構成了這個民族的某種共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1]。這種心理結構化為民族智慧,“它是這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所積累下來的內在的存在和文明,具有相當強固的承續力量、持久功能和相對獨立的性質,直接間接地自覺不自覺地影響、支配甚至主宰著今天的人們,從內容到形式,從道德標準、真理觀念到思維方式、審美趣味等等”[2]。因此五四時期對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批判,實際上仍然局限于上層觀念文化中,在民眾的實踐生活領域,儒學和傳統道德仍然影響著1949年前中國人的道德實踐,或者說傳統道德在1949年前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仍然發揮著實際的指導與規范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和全民的指導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德,但我們長期以來卻把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道德放在對立的位置上,似乎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似乎傳統道德的全部內容都是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糟粕。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把這一切都作為封建的東西全盤否認了。這首先是由一種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方式和簡單化做法造成的,好像封建社會的東西就必然是錯的,就是與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完全對立的。實際上這種看法本身也是違背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繼承性的科學論斷的。新的道德文化不僅要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而且特別要注意吸取本國的優良道德傳統,這是由道德發展的規律性所決定的。道德作為一個民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觀念、規范及實踐活動,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強烈的繼承性。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精神文化現象,既有為當時各個歷史時代特定的經濟政治關系所決定的時代性內容,更有強烈的繼承性。一個民族的存在,不僅在于它有特殊的地域環境、人口、語言,還在于它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其文化中,倫理道德不僅屬于核心的價值規范系統,更有著鮮明的民族性特點。民族道德無非是該民族合理生活方式的凝結和概括,道德的繼承性、民族性并不會因為社會形態的改變而立即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于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逐步取得了較為正確的認識。在學術研究領域,允許對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重新進行研究了,可以把傳統道德作為我們的一個思想資源了。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們重新回到了對待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的正確立場上來了,甚至在大眾文化層面上,山東曲阜的祭孔活動也得以恢復。傳統道德重新成了我們進行當代道德建設的重要資源。
進入21世紀以來,傳統文化更是受到了民間和官方的重視。民間的兒童誦經讀經活動的興起,企業及其他社會人士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熱衷,學堂和書院的興辦,互聯網上傳統文化網站的逐漸增多,傳統節日的國家法定化,幾百所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遍地開花,所有這些,“無疑都反映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所謂‘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全民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增強。另一方面,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所體現出的人們精神的迫切需求,根源于舊意識形態在人們心靈的隱退所造成的巨大虛空,這種空間要求得到彌補,特別是民族精神與倫理道德的重建,成為社會公眾的強烈要求”[3]。陳來先生還認為,我們現時代的歷史主題已經不再是“革命—斗爭”或者“改革—發展”了,而是“創造—振興”。由于儒學不是鼓吹革命的意識形態,也不是啟動改革的精神動源,而是探求治國安邦、長治久安的思想體系,共產黨也已經由革命黨轉化為執政黨,而執政黨的任務就是要把注意力平實地集中在治國安邦的主題上,因而儒家的學說是能夠符合這種時代需要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在哈佛與耶魯大學的演講,以自強不息、以民為本、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為核心,無一不是從中國文明來宣示中國性,來解釋中國政策的文化背景,來呈現中國的未來方向。以“和諧”為中心的執政黨的國內政治理念和口號,也體現著類似的努力,即探求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來構建共同價值觀,鞏固國家的凝聚力,建設社會的精神文明。
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的有關道德建設的文件。這個文件明確指出了我們要“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十六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就是要把傳統道德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資源和憑借,實現我們的新道德與傳統美德的直接繼承和延續。我們的新道德建設離不開變化了的社會生活實踐這個源,但同樣也離不開傳統美德這個流。我們過去在理論上講批判繼承,但在實際上是只批判而不繼承。今天,我們的道德建設要樹立一個實實在在的繼承的態度,當然,這種繼承并不是不加分析批判而全盤復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11月底,習近平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向全社會傳遞了重視民族傳統文化與優良道德的信息。他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4]。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5]這次講話指出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并明確指出了當前應該著力弘揚的六個重要價值理念與德性。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明確提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6]講話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并以名言格句的例舉方式高度肯定了中華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再次系統、全面地闡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7]這篇講話從理論上全面系統論述了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
這些論述表現了習近平對傳統文化及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的肯定。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明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三個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其中,對中華傳統美德是這樣概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這段概括可以說從四個方面提煉了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涵:第一個方面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就是傳統美德中的“義”德,是以浩然正氣肩負國家民族大義的道德使命感。第二個方面是傳統美德中的“忠”德,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愛國主義傳統。忠是在危難之際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對族群、國家的忠誠,也是和平年代忠于職守、敬于職事的愛崗敬業精神。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興旺的不竭的精神動力,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要素。第三個方面是前面曾經講到的以道德為核心和特色的中華文化精神,培育出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和集體良知。第四個方面是經過歷史長河的積淀,在宋代形成的并被老百姓所踐行的“宋代八德”,分別是中國人在家庭、社會、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和行為規范。這種崇德向善的價值精神和倫理規范,對民族、社會、國家的和諧、進步、繁榮發揮著重要的動力和凝聚作用,塑造了中國人獨特的崇德向善、注重秩序與和諧的生活方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會永遠健康向上、充滿希望。
傳統道德對當代中國人的價值究竟何在?如何繼承?繼承什么?這取決于兩個問題:傳統道德中有什么?我們今天需要什么?然后根據我們今天的需要去繼承傳統道德中至今仍有合理性的東西。如前所述,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是治國安邦乃至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精神資源。習近平認為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要注重弘揚仁愛、正義、誠信,民本、和合、大同,前三者是傳統“五常”之三,是對傳統美德的直接傳承,而后三者則是儒家最根本的政治理念。近年來,習近平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其思想根源和實質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儒家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世界大同的思想,這都說明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是治國安邦、協和萬邦的重要思想資源。另外,在我看來,傳統道德對于今天的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指導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日常道德實踐。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家族社會和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模式,中國傳統道德主要是以家族道德和國家政治道德這樣的兩極形式存在的,而且兩者之間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這種道德結構適應了當時社會結構的需要,因而在傳統社會中發揮了極強的社會整合作用,實現了對社會和人心的有效控制。社會倫理秩序在宏觀方面由國家政治倫理來進行操縱,而民眾的日常生活則由家族倫理、個體倫理、行業倫理來進行規范。
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由戰爭年代的革命道德發展演變而來的,在20世紀至今的社會生活中,中國大地上建立了一種嶄新的道德類型,也樹立了一種新的道德風尚,這是功不可沒的。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的道德文化,仍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但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主義在倫理道德方面,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人生觀、道德觀的基本價值原則,如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基于武裝斗爭的需要,在戰爭環境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在指導戰爭年代的革命實踐中甚至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但是這種社會道德的一般價值原則,能不能在新的歷史時代更加充分地指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使我們的道德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實踐,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政治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國家即社會,社會即國家,國家與社會處于高度同一之中,政治權力滲入日常生活、私人領域的很多方面。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道德結構是以政治化的國家倫理(或稱國家道德意識形態)代替了所有道德如社會道德、職業道德與個體日常生活道德等,簡單化地使國家政治性倫理規范成為社會的普遍倫理要求。這種道德結構具有貧乏性、片面性的特征,一旦面臨變化了的社會新情況,就會出現道德的真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步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加之政企分開、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體制改革,我國的社會政治關系也在發生著重要變化。隨著經濟成分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獨立于國家行政干預的私人領域、民間社會生活正在產生和擴展。同時,隨著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國家行政權力漸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私人領域中退出,依靠單一的國家政治倫理來指導多元而豐富的民眾生活實踐已是不可能的了。
這種情況要求我們的道德建設一定要面向生活、面向民眾、面向實踐,研究變化了的客觀情況,根據這種變化了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生活實踐要求建構新的社會道德體系。不僅僅是建構一種用以教化百姓的國家道德意識形態,而且要從社會生活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慮,在這樣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新的道德體系才是為社會和民眾的生活實踐所需要的。這種新的道德體系的建設離不開現實生活這個源頭,另外還要注意吸取中外道德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為我所用。
現代民眾生活的日常性日益凸顯。民眾不僅僅是政治生活的人,而且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們有自己的經濟生活、職業生活、個人居家生活、休閑娛樂生活、社交公共生活等。民眾的日常生活具有個體性、私人性、民間性、公共性等特征,因此,社會的倫理道德必須尊重民眾生活的特性,要創建適應這種日常生活、體現現代意識并與民眾生活實踐緊密聯系的道德體系。道德不僅體現在一些政治原則的大道理中,而且更多地體現在民眾的人倫日用的實際生活中。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理性,其作用與功能就在于對民眾的日常生活有所指導,換句話說,它的真理性與合理性也正是從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強化。道德真理并不總是一些抽象的政治原則,而是充滿著樸素性的生活真理和為人之道、交際之方。
傳統道德之所以被那么多人信奉和實踐就在于它與民眾的生活實踐有緊密的聯系。國家政治倫理原則恰恰是從這種家族社會的日常生活規范中提升出來的,因此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道德來源于民眾鮮活的生活實踐,道德的形成,不是自上而下的單純教化,而是民眾在實踐中通過互動、協商、契約、履行而逐步形成的。離開了民眾的生活實踐,道德將會成為無源之水,將會枯竭和衰亡。一種道德如果已經與民眾的生活實踐沒有關聯了,那必將成為一種偽善。道德作為人類生活中的一種價值觀念和善惡意識,其評價的標準仍然是它能否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是否代表社會文化的前進方向,而不是簡單地以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制度為尺度。道德的應然和正當,其價值根據也只能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和社會關系的完善,而不單純是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當然有時這種社會進步趨勢會與某些先進階級和政黨的利益、目標相一致,但我們在思維上必須把這當作兩回事,因為畢竟也有不一致的時候,甚至會存在實際上不一致但卻被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說成是一致的情況,從而導致了社會的偽善并阻礙了社會和道德的進步。道德區別于其他精神文化的特點就在于它具有鮮明的實踐性。這要求我們的道德建設、倫理學研究一定要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實踐。
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對于我國傳統道德資源這個流,主要是拋棄其封建國家政治倫理的糟粕,而繼承其個體道德、家族道德與社會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導現代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我們幾十年來在民眾的日常生活道德建設方面不足,而傳統道德資源的相關內容的絕大部分我認為是可以為今天所用的。如傳統社會生活中的忠誠于事、忠誠于人的精神,行業道德中的講究信譽、勤勉敬業的精神,人際交往中的誠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講究親情孝道、和睦團結的精神,個體道德中的講究個人修養、追求美德的精神等都是可以被批判繼承的。人類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資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忠恕之道,以及仁愛他人、講究義務責任、天下為公等都是可以被繼承的。
什么才是對待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的正確態度?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8]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9]這些論述已經為我們指明了對待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正確態度:繼承創新。對傳統道德要認真進行分析研究,批判繼承,創造轉化,實現傳統美德與現代生活的對接。
傳承不是簡單復古,承接也不是全盤照搬,而是批判繼承。這個批判的標準,一是根據科學性、合理性原則分析傳統道德資源中哪些是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全民性、繼承性的合理因素,哪些是應該被拋棄的糟粕。要根據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來汲取傳統資源中仍然有益于今天實踐的要素,要注意區分傳統道德所面臨的時代背景和今天生活現實的變化,仔細分析哪些因素是可以為今天所用的,哪些是不行的。如孝在中國古代是首要的道德,所謂“百善孝為先”,但今天它再也不能回到這種首德的地位了,因為我們已無法使社會生活再回到過去那樣的家族社會中去了。另外,要注意吸取傳統道德中那些穩定的至今仍然是合理的成分,而摒棄那些時代性太強而不適應于今天的東西。如傳統道德中的家族精神,我們在今天就要正確分析對待。家族精神適應了當時家族社會的需要,在當時它是進步的,但在今天,個體已經從家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了。現代道德是以個體為主體,以契約精神、平等精神為基礎的一種新道德。雖然中國人在今天仍然比較看重家庭的價值,但家庭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畢竟不像在古代社會中那樣重要了,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泛家族化的作用可能是消極的。現代倫理講究的是一種公義精神,因此我們要謹防家族精神對現代社會倫理精神產生負面影響。又比如,中國傳統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熟人社會的關系,因此,在我們的傳統道德資源中缺乏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倫理資源,這在某種程度上會表現出私德發達而公德不足的情況。因此,我們在現代道德建設中也要注意這種私德、私意對現代社會公德、公義的沖擊。
另外,弘揚傳統道德,也并不是要拒斥西方文明和西方道德中的合理因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我們要注意吸取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合理成分。由于中西文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背景不同,中西文化及其道德有很大的異質性,可以互相補充。如西方道德文化是以個體精神基礎上的契約精神、平等精神、公正精神、權利意識為其特質的,這些與我們傳統文化及道德中的家族主義、等差精神、義務精神等都有所不同。我們繼承傳統美德的最終目的仍然是要建設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新道德,因此,我們要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先進成果。而且,汲取西方文化和道德中的有益成分正是我們能夠更好地繼承傳統美德的一個前提條件,因為,西方文化和道德可以作為我們反思傳統道德的鏡鑒,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互補才能進步,中國現代的道德文明必然是基于現代中國社會的生活實踐要求并汲取借鑒了中外道德文明成果的嶄新的道德。
盡管如此,我們仍需要有一個基本的立場,那就是,雖然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全球化,但任何民族的道德生活總是因民族、宗教、文化傳統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我國的道德建設應當也必須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建設新道德或未來的道德,不能用擺脫自身傳統的辦法求得道德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將現代道德與我們的傳統美德相承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要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7.
[3]陳來.孔子與當代中國.讀書,2007(11).
[4]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人民日報,2013-11-29.
[5]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02-26.
[6]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人民日報,2014-05-05.
[7]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09-25
[8]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02-26.
[9]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