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金應熙同志
如果要回顧一生中歡樂欣悅的時刻,我便會舉出1963年夏至1964年春。那時,我有幸和歷史學界的一些朋友共同生活在一起,為完成一項任務而在黎澍同志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隊伍。隊伍中有金應熙、余繩武、齊世榮、李龍牧、蔡美彪、張豈之、寧可、張文淳、劉祖熙、李嘉恩、洪兆龍、廖學盛等。應熙同志年齡居長,實際上,他當時也不過44歲,而其他人都在30歲到40歲之間。這支隊伍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交流思想、切磋學問,是緊張工作而又充滿歡樂友情的青年之家,應熙同志是這個家庭中的老大哥。我們一起讀書、寫作、思考、討論,一起散步、品茶、下棋、聊天。彼此專業(yè)相通、趣味相同、聲氣相應、友誼相投,似乎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道不盡的見聞史事。應熙同志閱歷寬廣、知識淵博、津津樂道、談鋒甚健,給我們講述許多新思想、新信息,大至世界要聞,小至生活瑣事,使我們大伙往往莞爾而笑,眼界大開。
應熙同志是一位凝重寬厚的學者,彬彬有君子之風。他對待工作是那樣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對待學問是那樣謹嚴勤奮、鍥而不舍,他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中外古今,無不涉獵。他具有清晰的思辨、卓越的才干、真摯的情誼,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才華與美德。在我們那個小小的隊伍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風度,都有自己的專業(yè)擅長,而生活在一起,十分和睦融洽。應熙同志為大家所敬重、欽佩,他不僅在年齡上,而且在知識、品德上堪稱是我們的老大哥。
30年歲月匆匆流逝,應熙同志離開我們已經(jīng)三年。今天捧讀他的遺著《金應熙香港今昔談》,往事聯(lián)翩而起,歷歷在目,使我的心情難以平靜下來,每讀幾頁,便不能不掩卷沉思,跌入遙遠的回憶中去。讀其書而思其人,這一篇篇文章是應熙同志晚年心血的結(jié)晶。他長期在香港生活,了解和熱愛香港,從1984年后,全身心投入到對香港史的研究。這部遺作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香港史的關注、期望和深情。他勤奮工作,搜羅資料,考訂辨析,精心鉆研,對香港自古迄今的歷史發(fā)展做了全面而透徹的清理和分析,填補了我國歷史研究中這片重要的空白。全書既有長篇學術論文,又有講稿、隨筆、札記、談話、回憶等等,寫作嚴謹而流暢,深入淺出,把科學性、知識性、可讀性結(jié)合在一起。我在閱讀時,感到猶如30多年以前與應熙同志煮茗夜話,娓娓而道。應熙同志的文章像他的為人一樣,謹厚純樸而又生動清晰,使人如沐春風,如飲醇醪,怡樂賞鑒他建立的科學架構(gòu),既得到了知識上的充實和滿足,又能引人入勝,趣味盎然。
香港史的編寫是一項重要任務。天不假年,應熙同志未能完成他寫作《香港史》巨著的夙愿,而八年功夫,收獲甚豐,已為它奠筑了堅實的基石。到1997年,香港在被外國侵占一個半世紀之后就要回到祖國的懷抱,全國人民期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如同期待著遠涉他鄉(xiāng)、暌離多年而將要回家來的兄弟一樣。《金應熙香港今昔談》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真切而深入地認識香港的過去和今天,這對于增進全國人民對香港的了解,加強相互的聯(lián)系是非常重要的。應熙同志留下的這筆遺產(chǎn)十分可貴,值得我們充分重視,倍加珍惜。
注釋
[*]原載《金應熙香港今昔談》,北京,龍門書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