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五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節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特征

1.侵犯客體是社會的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財產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

公共安全,即公共生產、經營、生活領域內人身、財產不受威脅與損害的狀態,是公共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就危害公共安全罪而言,行為人所針對的公共安全,其表現形式為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財產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

這類犯罪所侵犯的客體具有明顯的公共性特征,而公共性意味著與個體的、私人性的權益相區別。對于公共安全,應當優先于個人權益予以保護。某一特定的危害行為造成對公共安全的危害,同時,對個人權益也形成侵害,對該行為的定性應以觸犯具體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例如,甲意圖殺死仇人乙,在乙居住的樓下安放了烈性炸藥,結果導致包括乙在內的多人死亡和重大財產損失。對于該案,甲實施的爆炸行為應以爆炸罪論處,而非故意殺人罪。再如,甲在一幢居民樓里將乙殺死家中,甲的行為僅構成故意殺人罪;如果甲用放火的方式將乙的房間點燃,進而導致整幢樓發生火災,那么,甲的行為就應以放火罪定罪。

2.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本罪的犯罪對象是不特定的多數人或財物。“不特定”是指犯罪行為可能侵犯的對象和可能造成的結果事先無法確定,行為人對于可能造成的結果難以預料;“不特定”,并非行為人在實施危害行為時沒有特定的侵犯對象或目標,而是指其行為所實際影響的對象是不特定的,而形成危害結果的范圍是行為人難以控制的。“多數”是指危害行為實質影響的是較多人的人身或財產權益。換言之,較多的人感受到對其生命、健康或者財產的威脅。這類犯罪的危害表現為,對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人身或者重大公私財產權益形成危險或者造成實害。

3.犯罪主體既有一般主體,又有特殊主體

本章大多數犯罪,如放火罪、劫持航空器罪等,由一般主體構成;少數犯罪要求由從事特定業務或具有特定職務的人員構成,如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的主體,為依法配備、配置槍支的人員。有些罪可以由單位構成,或者只能由單位構成,前者如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后者如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

4.主觀方面既可以表現為故意,也可以表現為過失

本章有些犯罪表現為故意,如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等;有些犯罪只能由過失構成,如重大責任事故罪、交通肇事罪等。

第二節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容

一、放火罪

(一)放火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刑法》第114條和第115條都規定了放火罪,第114條規定應理解為放火罪的基本犯,第115條規定應當理解為放火罪的結果加重犯。

放火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社會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財產的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為

所謂放火,是指使用各種引火物,點燃目的物,引起公私財物的燃燒,進而形成火災的行為。放火行為既可以以作為方式實施,也可以以不作為方式實施,以不作為方式實施放火,必須以行為人負有防止火災發生的特定作為義務為前提。放火罪的侵犯對象是關系公共安全的公私財產。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放火罪的認定

1.放火罪的既遂、未遂、中止形態的認定

放火罪屬于危險犯,即放火罪的成立,是以對公共安全造成具體的危險為條件。放火罪的基本犯罪構成(《刑法》第114條),以放火行為危及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為條件,即形成對公共安全的具體危險;當這一危險出現時,就認為該罪已經達成既遂。如何判斷這一具體危險的出現,即如何區分放火罪的既遂與未遂,刑法理論上有財物毀損說、點燃說、點燃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說、獨立燃燒說。多數人支持采取“獨立燃燒說”,即只要放火行為將目的物點燃后,已經達到脫離引燃媒介也能夠獨立燃燒的程度,即使沒有造成實際的危害結果,也應視為放火罪既遂。反之,則為未遂。如放火行為尚未實行完畢(如正要點火時被抓獲),或者雖然當時已經點燃,但隨后即熄滅的情形,則應視為放火罪未遂。行為人點燃對象物并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其自動使其沒有達到獨立燃燒程度的,屬于放火罪的中止。不過,在放火行為導致對象物燃燒的狀態下,行為人將引燃物撤離對象物,或者將引燃部分撲滅,但對象物仍可以獨立繼續燃燒的,則只能認定為放火罪既遂,而非放火罪中止。

2.放火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放火罪與失火罪的界限。失火罪是指過失引起火災,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放火罪與失火罪區別的關鍵在于行為人對火災后果的心理態度。放火罪的行為人的心理態度是故意,而失火罪的行為人的心理態度是過失。此外,放火罪屬于危險犯,而失火罪屬于“結果犯”,失火行為必須造成人身傷亡或者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才構成失火罪。

(2)放火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如果以放火方法故意毀損公私財物,沒有危及公共安全的,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已經危及或者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以放火罪論處。

(3)放火罪與破壞交通工具罪等罪的界限。如果以縱火焚燒的方法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易燃易爆設備、電視電信設施,其行為具有放火罪和破壞交通工具罪等罪的特征并危害公共安全的,此時應當以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等罪定罪處罰,而不再定放火罪;如果沒有危及公共安全的,一般按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處罰。

(4)放火罪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界限。行為人企圖以放火的方法燒死或者燒傷特定的個人的,如果其放火行為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則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論處;如果其放火行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其行為則應當按照放火罪定罪處罰。

(三)放火罪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114條的規定,犯本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114條規定了放火罪的基本犯。根據《刑法》第115條第1款的規定,犯放火罪,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第115條第1款規定的是放火罪的結果加重犯。

二、爆炸罪

(一)爆炸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爆炸罪是指故意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實施爆炸行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爆炸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社會公共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用爆炸的方法殺傷不特定的多數人、毀壞重大公私財產,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爆炸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爆炸罪既遂與未遂的認定

爆炸罪屬于危險犯。關于爆炸罪既遂與未遂的區分標準,與放火罪的區分標準相同。

2.爆炸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爆炸罪與以爆炸方法實施的針對特定個人或者公私財產的犯罪的界限。區分的關鍵是爆炸行為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爆炸行為指向的是特定的個人或者特定的公私財產,行為人有意識地將爆炸限制在特定的不危及公共安全的范圍內,客觀上也未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實際結果的,則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分別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但是,如果爆炸行為雖然主觀上指向的是特定的個人或者公私財物,但是爆炸發生在公共場合,實際危害了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的,則仍以爆炸罪論處。

(2)爆炸罪與用爆炸的方法破壞特定設備的犯罪的界限。用爆炸的方法故意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煤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或者公用電信設施的行為,既符合爆炸罪的構成要件,也符合上述破壞特定設備犯罪的構成要件,應當屬于法條競合犯,按照特別法條優于普通法條的原則處理,即按照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等罪定罪處罰,不再定爆炸罪。

(3)爆炸罪的其他相關認定及其界限。行為人采用爆炸方法引起火災,因火災而危害公共安全的,應認定為放火罪;采用爆炸方法決堤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應認定為決水罪。但在爆炸引起火災、水患的情況下,如果爆炸行為本身(即使不發生火災、水患)也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則應從一重罪處罰。

(三)爆炸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的規定處罰。

三、投放危險物質罪

(一)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投放危險物質罪是指故意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或者重大公私財產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社會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1)投放的必須是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毒害性物質是指基于化學作用,能夠導致有機體死亡或者傷害的物質,如氰化鉀、砒霜、劇毒農藥等;放射性物質是指能發出射線的,能夠導致放射性損傷,直至死亡的物質,如鈾、鐳等;傳染病病原體是指能夠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如肝炎病毒、SARS病毒、霍亂弧菌等。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散布毒菌、病菌的行為,以本罪論處。

(2)必須有投放行為。投放即將危險物質置放于不特定的多數人的飲食之中,或者投放于為人、畜等提供用水的河流、池塘、水井等,或者將含有危險物質的氣體向空中釋放。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不論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方式如何,也不論使用何種危險物質,只要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足以危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就構成本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投放危險物質罪的認定

1.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既遂和未遂的認定

投放危險物質罪屬于危險犯。關于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既遂與未遂的區分標準,與放火罪的區分標準相同。

2.投放危險物質罪與以投放危險物質的方法實施的故意殺人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

區分的關鍵是看行為人實施的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如果行為人用投放危險物質的方法殺害特定的人或者故意毀壞財物,不危及公共安全的,就構成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毀壞財物罪;如果行為人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雖然針對特定的個人或者財物,但已經危及公共安全的,仍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

(三)投放危險物質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的規定處罰。

四、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方法的危險性相當的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社會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使用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方法的危險性相當的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1)《刑法》沒有明文規定本罪的具體行為結構與方式,導致“其他危險方法”沒有限定,這與罪刑法定原則的明確性要求還存在著距離。為了避免將“其他危險方法”理解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兜底”條款,宜將“其他方法”限于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相當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質的方法。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駛的(不能認定為危險駕駛罪);在具有瓦斯爆炸高度危險的情況下下令多人下井采煤的(不能認定為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在多人通行的公共場所私設電網的;在公交車行駛過程中奪取方向盤,導致車輛和乘客處于危險狀態的,可以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換言之,對那些與放火、爆炸等危險方法不相當的行為,即使危害公共安全,也不宜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例如,從人行天橋上扔石頭砸人導致少數的行人死亡或者重傷的,即使事前不能確定傷亡者是誰,也不能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再如,對于盜竊多個消防栓銅芯的行為,因并沒有達到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程度相當,因而不應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應認定為盜竊罪。又如,在沒有發生火災之際,損壞滅火用具的行為,由于并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具體危險,只具有抽象的危險,正因為如此,只能認定為故意毀壞財物罪。

(2)如果某種行為符合其他犯罪的犯罪構成,以其他犯罪論處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應盡量認定為其他犯罪,不宜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例如,對于盜竊公路井蓋的行為,如果危害公共安全的,應當認定為破壞交通設施罪,而不宜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于盜竊消防設備的,宜認定為盜竊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

1.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既遂和未遂的認定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屬于危險犯。關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既遂與未遂的區分標準,與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的區分標準相同。

2.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形

根據《疫情等災害案件解釋》第1條的規定,故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但患有突發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應當按照《刑法》第115條第2款規定的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

3.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相關犯罪的界限

行為人使用與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危險性相當的方法,凡是危及公共安全的,都應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但若行為人的行為符合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的犯罪構成的,應分別以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定罪處罰;行為人使用的危險方法沒有危及公共安全,但符合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犯罪構成的,應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處罰。如果行為符合放火罪、爆炸罪等罪的犯罪構成,應以放火罪、爆炸罪等罪論處。例如,行為人在某機場到達大廳出口外引爆自制爆炸裝置,造成一人輕傷,其行為應認定為爆炸罪,而不能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14條、第115條的規定處罰。

五、破壞交通工具罪

(一)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破壞交通工具罪是指破壞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已經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破壞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生顛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已經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1)行為破壞的對象是涉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1)行為對象包括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但并非任何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都能成為本罪的對象,只有當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涉及公共安全時,才能成為本罪的對象。本罪的行為對象不包括三輪車、自行車、馬車等非機動車和摩托車、拖拉機等機動車。顛覆、毀壞這些交通工具,雖然也會造成人員傷亡或者公私財產損失,但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但如果被毀壞的拖拉機在某些偏遠或者農村地區是被用作交通運輸的工具,破壞拖拉機的行為足以危害交通運輸安全的,則拖拉機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對象。2)犯罪對象必須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這里的“正在使用”,即指已交付使用,包括運行中和交付使用停機待用。如果行為人破壞的是正在制造或者正在修理中的交通工具,或者雖然制造出來但并未交付使用的交通工具,不構成本罪。具言之,交通工具處于下列狀態時,便成為本罪的行為對象:①交通工具正在行駛(飛行)中。②交通工具處于已交付隨時使用的狀態。如果破壞的是沒有交付使用的正在制造、維修或者儲存中的交通工具,則不構成本罪。③交通工具不需再檢修便可以使用的狀態。例如,交付檢修的汽車的剎車系統并無故障,但汽車檢修人員首先破壞剎車系統,然后只檢修其他部件,再交付使用,仍然構成破壞交通工具罪。

(2)行為人實施了破壞行為。破壞行為通常是指對上述交通工具的整體或者重要部件的破壞,不影響交通運輸安全的行為不包括在內。劫持火車、電車的行為也足以使火車、電車發生傾覆、毀壞危險的,雖然是“劫持”,但也屬于本罪的破壞行為。如果行為人雖然實施了破壞交通工具的行為,但不足以使交通工具發生顛覆、毀壞危險的,例如,行為人僅僅是拆除、毀壞車輛、船只的門窗、座椅或其他輔助設施,或者盜竊車輛輪胎致使車輛無法運行的,對公共安全都不構成威脅,因而不能以本罪論處。行為人竊取交通工具的部件且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竊取,但不可能發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的,僅成立盜竊罪。

(3)破壞行為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具體危險犯)。“足以”是指破壞行為雖還沒有造成交通工具的傾覆、毀壞,但是達到了交通工具運行安全無法得以保障的程度,存在發生傾覆、毀壞的現實可能性。“傾覆”是指車輛傾倒、船只翻沉、航空器墜毀等。“毀壞”是指交通工具的性能喪失、報廢或者其他重大毀損。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破壞交通工具罪的認定

1.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既遂與未遂的認定

破壞交通工具罪是危險犯。關于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既遂與未遂的區分標準,與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的區分標準相同。具言之,破壞交通工具罪是以行為造成交通工具傾覆、毀壞的實際危險狀態作為既遂的標志,通常行為實行終了才會產生這種實際危險狀態;如果行為人雖已著手對交通工具進行破壞,但尚不足以造成交通工具傾覆、毀壞的實際危險狀態,就構成本罪的未遂。具體而言,行為人以破壞交通工具的意圖著手破壞行為,尚不能造成交通工具傾覆、毀壞的實際危險狀態,而只有破壞行為達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說造成交通工具關鍵部件損壞時,這種危險狀態才可能形成,因而在破壞行為著手后至這種危險狀態形成前,會存在一定的時間歷程,如果行為人實施的破壞行為處于這一過程,并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沒有在事實上使這一狀態得以形成,則行為人應當負破壞交通工具罪(未遂)的刑事責任。例如,甲特意攜帶改錐一把、小鐵錘一把,避開執勤人員看護,乘機竄入停機坪一民航飛機處,用改錐猛戳該機油箱,造成三個凹陷的痕跡,當甲正在用鐵錘打改錐,想在油箱上打出幾個洞時,被執勤人員發現。本案中,甲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破壞交通工具罪(未遂)。

2.破壞交通工具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破壞交通工具罪與以放火、爆炸等危險方法破壞交通工具的界限。區分的關鍵在于所破壞的交通工具是否正在使用中,凡是以放火、爆炸等危險方法破壞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的,一般應當以破壞交通工具罪定罪處罰;以放火、爆炸等危險方法破壞的是尚未交付使用或者正在修理中的交通工具的,應當分別以放火罪、爆炸罪定罪處罰。這是因為刑法已經對破壞交通工具的行為作了專門的規定,使用放火、爆炸等危險方法只是破壞交通工具的手段,或者是基于破壞公私財物的目的。

(2)破壞交通工具罪與盜竊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使用盜竊的方法或者毀壞財物的方法破壞交通工具的,要看所盜竊或者所毀壞的是否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的重要部件或者設施,如果是重要的部件或者設施,應當按照破壞交通工具罪定罪處罰;如果不是重要的部件或者設施,則應當按照盜竊罪或者故意毀壞財物罪定罪處罰。

(三)破壞交通工具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16條、第119條的規定處罰。

六、破壞交通設施罪

(一)破壞交通設施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破壞交通設施罪是指故意破壞軌道、橋梁、隧道、公路、機場、航道、燈塔、標志或者進行其他破壞活動,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已經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破壞交通設施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破壞交通設施,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已經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交通設施。凡是可供汽車、電車通行的道路、橋梁、隧道均應認定為本罪中的公路、橋梁和隧道。破壞民用機場的,構成本罪;破壞軍用機場的,構成破壞軍事設施罪,不構成本罪。

(2)行為人實施了破壞行為。破壞行為包括使交通設施本身遭受毀損和使交通設施喪失應有的性能的行為,如拆卸鐵軌、拔掉軌道枕木、毀損交通標志、熄滅燈塔上的燈光、在公路上或機場上挖坑掘穴等。此外,雖然沒有直接針對上述交通設施進行破壞,但是其行為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已經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也屬于破壞行為,如故意錯發指示信號、熄滅燈塔上的燈光、改變信號燈顏色等。

(3)破壞行為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或者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具體危險犯)。實際上的傾覆與毀壞是本罪法定刑升格的條件。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三)破壞交通設施罪和相關犯罪的界限

1.破壞交通設施罪與破壞交通工具罪的界限

區分的關鍵在于指向不同。如果破壞行為直接指向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設施,對交通設施的破壞間接造成了交通工具傾覆、毀壞的后果的,則應當以破壞交通設施罪論處。如果破壞行為直接指向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傾覆、毀壞間接造成了交通設施毀壞的后果的,則應當以破壞交通工具罪論處。

2.破壞交通設施罪和盜竊罪的界限

區分的關鍵要看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并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盜竊高速公路中央柵欄,如果中間沒有其他隔離物的,應當認定為破壞交通設施罪;如果除中央柵欄外,還有花草、間隔種植的林木等顯著隔離物的,應當認定為盜竊罪。再如,盜竊高速公路旁邊的柵欄,如果柵欄外是沒有車輛、多人通行的莊稼地、山地等的,應當認定為盜竊罪;如果柵欄外是車輛、多人通行的輔路,則應當認定為破壞交通設施罪。此外,如果偷盜的不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設施,符合盜竊罪構成條件的,構成盜竊罪,否則構成破壞交通設施罪。

3.破壞交通設施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

區分的關鍵在于,如果行為人故意毀壞正在使用中的交通設施,足以使交通工具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因而危害交通運輸安全的,應當以破壞交通設施罪論處;如果行為人故意毀壞交通設施但沒有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構成破壞交通設施罪,但情節嚴重的,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三)破壞交通設施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17條、第119條的規定處罰。

七、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

(一)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是指為首策劃組織、領導或者積極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的行為。

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社會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組織、領導、積極參加或者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的行為

根據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恐怖活動是指以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為目的,采取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造成或者意圖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公共設施損壞、社會秩序混亂等嚴重社會危害的行為,以及煽動、資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協助實施上述活動的行為。恐怖活動組織是指3人以上,以實施恐怖活動為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具有較強的組織性和穩定性,通過計劃和實施恐怖活動而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組織。“組織”與共同犯罪中的“組織犯”并非同義,而是指發起、推動、組建恐怖活動組織的行為,主要包括創立、組建恐怖組織,確定該組織的宗旨、目的,確定恐怖分子等具體表現形式。“領導”是指在恐怖組織中居于核心地位,制訂恐怖活動計劃,指揮實施恐怖活動,即在該組織中發揮指揮、策劃、協調作用的行為。“參加”是指以某種方式加入恐怖組織,接受該組織的領導,實施或者準備實施該組織策劃的恐怖活動的行為。本罪屬于選擇性罪名,以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性質來確定其罪名,只要行為人的行為符合組織、領導、積極參加或者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的行為之一的,即構成本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認定

1.恐怖活動組織的性質

恐怖活動組織是一種特殊的犯罪集團。認定恐怖活動組織,從組織結構上講,應當符合犯罪集團的一般特征,即恐怖活動組織首先必須是3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臨時糾集的犯罪團伙不能認定為恐怖活動組織。從組織目標和行為內容上講,恐怖活動組織一般具有意圖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的目的,并在此目的指導下,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殺人、傷害、綁架、爆炸、放火、劫持、恐嚇、投放危險物質等嚴重暴力犯罪行為。不以上述嚴重暴力犯罪為主要活動內容的犯罪集團不能認為是恐怖活動組織。此外,對于資助恐怖活動組織或者實施恐怖活動的個人,刑法分則規定了專門的罪名和法定刑,例如,《刑法》第120條除規定了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外,還規定了幫助恐怖活動罪,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罪,利用極端主義破壞法律實施罪,強制穿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罪和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

2.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罪數

根據《刑法》第120條第2款的規定,犯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并實施殺人、爆炸、綁架等犯罪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

(三)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20條的規定處罰。

八、劫持航空器罪

(一)劫持航空器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為。

劫持航空器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航空運輸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旅客、機組人員的生命健康以及航空器及其運載物品的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航空器。1)航空器包括民用航空器和用于軍事、海關、警察部門的國家航空器。[27]但是,如果軍人在履行公務期間,劫持航空器并駕駛叛逃的,無論是民用航空器還是國家航空器,其行為既觸犯劫持航空器罪又觸犯軍人叛逃罪,根據牽連犯的處斷原則,應當從一重罪論處,即應當以軍人叛逃罪(《刑法》第430條)論處。2)航空器應當是正在使用中的航空器。理由在于:只有劫持正在使用或者正在飛行中的航空器,才構成對航空安全的威脅。根據《蒙特利爾公約》第2條規定,所謂“正在使用中”,應當包括如下三種情況:①航空器從裝卸完畢、機艙外部各門均已關閉時起,直至打開任一機艙門以便卸載時為止,應被認為是在飛行中;②航空器強迫降落時,在主管當局接管對該航空器及其所載人員和財產的責任前,應被認為仍在飛行中;③從地面人員或機組為某一特定飛行而對航空器進行飛行前的準備時起,直到降落后24小時止,該航空器應被認為是在使用中;在任何情況下,使用的期間應包括上述①所表述的航空器在飛行中的整個時間。如果劫持的不是正在使用或者正在飛行中的,而是沒有交付使用或者停放在機庫內的航空器,則不能構成對航空安全的威脅,不構成本罪。

(2)行為內容是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本罪中的“暴力”,是指對機組人員等人不法行使有形力,并達到了足以抑制其反抗的程度,如殺害、傷害、毆打、捆綁、監禁、扣押等。本罪中的“脅迫”,是指行為人為了使機組成員等人產生恐懼心理實施對物暴力并足以抑制其反抗的方法。本罪中的“其他方法”,是指與暴力、脅迫性質相當的,使航空器內的機組人員或其他人員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或者不知反抗的方法,如對機組人員投放麻醉藥品等。劫持航空器,是指行為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控制航空器的飛行狀態,主要包括兩種情形:①劫奪航空器,行為人直接駕駛或者操作航空器;②強迫航空器駕駛、操作人員按照自己的意志駕駛、操作,從而控制航空器的運行。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劫持航空器罪的認定

1.劫持航空器罪既遂與未遂的認定

本罪屬于行為犯。劫持航空器罪并不以劫持者的目的是否達到作為區分既遂與未遂的標準,只要實施了劫持航空器的行為并將航空器置于劫持者的控制之下,就是犯罪的既遂,即其既遂的標志是行為的完成或實施達到控制航空器的程度。所謂控制航空器,是指行為人能夠依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航空器的航向、速度等,也即航空器的飛行狀態受行為人的意志支配。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劫持行為未得逞的,是犯罪的未遂。

2.劫持航空器罪和相關犯罪的界限

(1)劫持航空器罪和破壞交通工具罪的界限。行為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即使造成了航空器的損壞,也應當以劫持航空器罪定罪處罰;如果行為人僅僅是以航空器為對象,破壞了正在使用中的航空器的部件或者設施,應當以破壞交通工具罪定罪處罰。

(2)劫持航空器罪和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的界限。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刑法》第123條),是指對飛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員使用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的行為。劫持航空器的行為必然危及飛行安全,但不以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論處,換言之,以暴力手段劫持航空器的行為,必然同時觸犯了劫持航空器罪和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但只能認定為劫持航空器罪,不能實行數罪并罰。

3.劫持航空器罪的罪數

如果行為人是以殺人、傷害或者故意損壞航空器等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其犯罪的暴力方法中已經包含了這些內容,應當以劫持航空器罪定罪處罰;如果在劫持并控制航空器以后,又實施濫殺無辜或者強奸婦女等其他犯罪行為的,應當以劫持航空器罪與所實施的其他犯罪數罪并罰。

(三)劫持航空器罪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121條的規定,犯本罪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的,處死刑。理解該處罰,需要掌握如下兩點:(1)本罪關于死刑的規定是絕對確定的死刑。出現“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的結果是適用死刑的前提條件。(2)“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屬于劫持航空器罪的結果加重犯。“致人重傷、死亡”不僅包括暴力、脅迫行為過失致人重傷、死亡,而且還應包括故意致人重傷與故意殺人。“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是指航空器的主要部件喪失效用、機艙被嚴重破壞等情形。

九、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

(一)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槍支、彈藥、爆炸物管理的法律規定,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行為。

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社會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有關槍支、彈藥、爆炸物管理的法律規定,實施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1)違反國家有關槍支、彈藥、爆炸物管理法規是構成本罪的前提。國家有關槍支、彈藥、爆炸物的管理法規,即指《槍支管理法》《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

(2)行為對象是槍支、彈藥、爆炸物。槍支是指以火藥或者壓縮氣體等為動力,利用管狀器具發射金屬彈丸或者其他物質,足以致人傷亡或者喪失知覺的各種槍支,包括軍用手槍、步槍、沖鋒槍、機槍、射擊運動的各種槍支、狩獵用的膛線槍、霰彈槍、火藥槍、麻醉動物用的注射槍和能發射金屬彈丸的氣槍和鋼珠槍。此外,對私自制作土槍出售,或者將體育運動用槍改裝成火藥槍的,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構成犯罪的,以非法制造、買賣槍支罪予以處罰;如果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則不以犯罪論處。仿真手槍不屬于本罪中的槍支。彈藥是指為槍支所用的彈藥。爆炸物是指具有較大爆破性、殺傷性的爆炸物,既包括軍用的爆炸物,如地雷、炸彈、手榴彈,也包括爆破器材。根據2012年“兩高”、公安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依法加強對涉嫌犯罪的非法生產經營煙花爆竹行為刑事責任追究的通知》,對于非法生產、經營煙花爆竹及相關行為涉及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黑火藥、煙火藥,應認定為本罪。但是,對于非法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煙花爆竹的,不應認定為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爆炸物罪。

(3)必須有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行為。非法制造是指未經國家許可擅自制造(包括改裝、配裝)槍支、彈藥、爆炸物。非法買賣是指違反有關法規,購買或者出售槍支、彈藥、爆炸物。根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制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藥、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4年修正,以下簡稱《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的規定,介紹買賣槍支、彈藥、爆炸物的,以買賣槍支、彈藥、爆炸物的共犯論處。非法運輸是指違反有關法規,轉移槍支、彈藥、爆炸物存放地的行為。非法郵寄是指違反有關法規,通過郵政部門寄遞槍支、彈藥、爆炸物。非法儲存,根據《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的規定,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的槍支、彈藥而為其存放的行為,或者非法存放爆炸物的行為。本罪屬于選擇性罪名,行為人只要實施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行為之一,即可構成本罪,如果行為人實施了其中兩種以上的行為,也只構成一罪,而不實行數罪并罰,并根據其實際施行的行為來確定罪名。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認定

1.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具體認定標準

本罪屬于重罪,對構成要件必須進行實質的解釋。例如,不能認為非法買賣1發子彈的行為符合非法買賣彈藥罪的構成要件。根據《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第1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本罪論處:(1)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軍用槍支1支以上的;(2)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1支以上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2支以上的;(3)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軍用子彈10發以上、氣槍鉛彈500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100發以上的;(4)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手榴彈1枚以上的;(5)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爆炸裝置的;(6)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炸藥、發射藥、黑火藥1 000克以上或者煙火藥3 000克以上、雷管30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30米以上的;(7)具有生產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不按照規定的品種制造,或者具有銷售、使用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超過限額買賣炸藥、發射藥、黑火藥10千克以上或者煙火藥30千克以上、雷管300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300米以上的;(8)多次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彈藥、爆炸物的;(9)雖未達到上述最低數量標準,但具有造成嚴重后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2.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與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罪及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界限。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危險物質罪(《刑法》第127條第1款),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或者公然奪取槍支、彈藥、爆炸物、危險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危險物質罪(《刑法》第127條第2款),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取槍支、彈藥、爆炸物或者危險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這三種犯罪的主要區別在于:(1)客觀方面表現不同。本罪表現為實施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行為之一,而后兩罪表現為實施了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行為之一或者實施了搶劫行為。(2)犯罪主體不同。本罪主體除自然人外,還包括單位,而后兩罪的犯罪主體則只能是自然人。

(2)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與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的界限。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刑法》第128條第2、3款),是指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或單位,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的,或者依法配置槍支的人員或單位,非法出租、出借槍支,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二者的關鍵區別有:①行為方式不同。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行為方式為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行為;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則表現為非法出租或者非法出借槍支的行為之一。②犯罪主體不同。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的犯罪主體則是特殊主體,即必須是依法配備公務用槍或者依法配置民用槍支的人員或單位。

(三)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25條第1款與第3款的規定處罰。關于“情節嚴重”的認定標準,參見《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第2條的規定。

十、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

(一)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是指依法被指定、確定的槍支制造企業、銷售企業,違反槍支管理規定,制造、銷售槍支的行為。

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國家對槍支的管理制度

2.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槍支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制造、銷售槍支的行為

本罪的具體行為方式包括:(1)以非法銷售為目的,超過限額或者不按照規定的品種制造、配售槍支的;(2)以非法銷售為目的,制造無號、重號、假號的槍支的;(3)非法銷售槍支或者在境內銷售為出口制造的槍支的。

3.犯罪主體是單位且為特殊主體,即依法被指定、確定的槍支制造、銷售企業

如果不是被國家指定或者確定的槍支制造企業或者個人,生產、銷售槍支的,不能以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定罪處罰,而只能以非法制造、買賣槍支罪定罪處罰。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本罪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且對違規制造槍支要求具備非法銷售的法定目的,如果不是服務于銷售目的的違規制造行為,不應以違規銷售槍支罪定罪處罰。

(二)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的認定

1.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的具體認定標準

根據《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第3條第1款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本罪論處:(1)違規制造槍支5支以上的;(2)違規銷售槍支2支以上的;(3)雖未達到上述最低數量標準,但具有造成嚴重后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2.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與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界限

二者的區別有:(1)犯罪對象不同。前罪的犯罪對象僅限于槍支;后罪的犯罪對象包括槍支、彈藥、爆炸物。(2)客觀表現不同。前罪表現為超過限額或者不按照規定的品種制造、配售槍支,制造無號、重號、假號的槍支,非法銷售槍支或者在境內銷售為出口制造槍支的行為之一;后罪表現為具有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行為之一。(3)犯罪主體不同。前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且只能是單位,即必須是依法被指定、確定的槍支制造企業、銷售企業;后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自然人和單位都可以構成。(4)主觀故意內容不同。前罪有非法銷售的目的要求;后罪在主觀上無法定的目的要求。

(三)違規制造、銷售槍支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26條的規定處罰。關于“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的認定,詳見《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第3條第2款與第3款的規定。

十一、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

(一)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槍支、彈藥的管理規定,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的行為。

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國家對槍支、彈藥的管理制度

2.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槍支、彈藥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規定,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的行為

(1)違反國家對槍支、彈藥的管理法規是構成本罪的前提。這里的“槍支、彈藥管理法規”,指的是《槍支管理法》等法律、法規。

(2)行為方式包括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的行為。根據《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第8條第2、3款的規定,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備、配置槍支、彈藥條件的人員,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擅自持有槍支、彈藥的行為。私藏是指依法配備、配置槍支、彈藥的人員,在配備、配置槍支、彈藥的條件消除后,違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私自藏匿所配備、配置的槍支、彈藥且拒不交出的行為。本罪屬于抽象危險犯,即只要故意違反槍支管理規定,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的,就構成本罪的既遂。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的認定

1.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的具體認定標準

根據《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第5條第1款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本罪論處:(1)非法持有、私藏軍用槍支1支的;(2)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藥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1支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2支以上的;(3)非法持有、私藏軍用子彈20發以上,氣槍鉛彈1 000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200發以上的;(4)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彈1枚以上的;(5)非法持有、私藏的彈藥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

2.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與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界限

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的行為是一種獨立的犯罪,并不以其他犯罪的成立為條件;而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之后的非法持有、私藏行為是前述犯罪行為的繼續,不需要再單獨定罪處罰。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與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區別表現在:(1)犯罪對象的范圍不同。前罪的犯罪對象僅限于槍支、彈藥;后罪的犯罪對象包括槍支、彈藥、爆炸物。(2)客觀方面的表現不同。前罪一般是不具備配槍資格而非法攜帶、持有槍支或者私自收藏少量槍支、彈藥;后罪一般是違反國家法律規定,私自儲存數量較大的槍支、彈藥、爆炸物。(3)犯罪主體的范圍不同。前罪的主體只限于自然人;后罪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

(三)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28條第1款的規定處罰。關于“情節嚴重”的認定,根據《槍支、彈藥、爆炸物案件解釋》第5條第2款的規定確定。

十二、交通肇事罪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內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即交通運輸中不特定或者多數人人身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這里的“交通運輸”,是指航空、鐵路運輸以外的公路交通運輸和水路交通運輸,且為“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的交通運輸。對于航空人員在航空運輸和鐵路職工在鐵路運營中發生重大事故構成犯罪的,應以重大飛行事故罪(《刑法》第131條)、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2條)定罪處罰。

2.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1)在交通運輸過程中,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是構成本罪的前提。這里的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主要是指與保障交通運輸安全有關的各種法規,包括海上、內河、公路、城市道路等交通安全管理法規,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等,以及公路、水上交通運輸中的各種交通規則、操作規程等。

(2)重大交通事故必須發生在交通過程中以及與交通直接關系的活動中。倘若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圍之外,如在一些廠礦、學校、單位內部開車,一般不以交通肇事罪論處。交通肇事罪中的“重大事故”必須發生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內,這是交通肇事罪和重大責任事故罪、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的區別所在,因為重大責任事故罪和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中的“重大事故”發生在生產、作業領域內。根據《交通肇事案件解釋》第8條的規定,在實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內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交通肇事罪和本解釋的有關規定辦理。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外,駕駛機動車輛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傷亡或者致使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134條重大責任事故罪、第135條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第233條過失致人死亡罪等規定定罪處罰。此外,值得探討的是,利用非機動交通工具從事交通運輸違章造成重大事故的,能否以交通肇事罪論處?對于非機動交通工具從事交通運輸違章造成重大事故的,如果發生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內,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質,應以本罪論處,否則只能認定為其他犯罪。例如,在城區或其他行人較多、有機動車往來的道路上違章騎三輪車,造成重大事故的,就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質,應認定為交通肇事罪。但是,在行人稀少、沒有機動車來往的道路上違章騎三輪車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質,只能分別認定為過失致人重傷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

(3)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的行為還必須造成重大事故,導致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且違章行為必須與嚴重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單純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的行為,不成立本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包括從事交通運輸人員或者非交通運輸人員

從事交通運輸人員,是指具體從事公路交通運輸和水路交通運輸業務的人員,同保障交通安全具有直接關系的人員,包括具體操縱交通運輸的駕駛人員、交通設備的操縱人員、交通運輸活動的直接負責人員和交通運輸安全的管理人員。根據《交通肇事案件解釋》第7條的規定,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者機動車輛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章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據此,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者機動車輛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章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對于單位主管人員和駕駛人員分別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而不是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非交通運輸人員,是指從事交通運輸人員以外的其他人員。

4.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

交通肇事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既可能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也可能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盡管過失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但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一致的。至于行為人對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可能是出于故意。

(二)交通肇事罪的認定

1.交通肇事罪與非罪的界限

雖然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但并沒有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或者雖然造成了嚴重后果,但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失的,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罪。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較復雜,在許多情況下,行為人與被害人均有責任,如果行為人對事故不負全部責任或主要責任,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罪。

根據《交通肇事案件解釋》第2條的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責任的基礎上,定罪處罰。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本罪論處:(1)死亡1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2)死亡3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1)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2)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3)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4)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5)嚴重超載駕駛的;(6)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未達到上述司法解釋規定的標準的,不能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責任。

2.交通肇事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交通肇事罪與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的界限。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9條第2款),是指過失地損壞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刑法》第119條第2款),是指過失地損壞軌道、橋梁、隧道、公路、機場、航道、燈塔、標志等交通設施,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交通肇事罪與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的主要區別在于兩點:一是交通肇事罪是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的行為,而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是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的行為;二是交通肇事罪發生在交通過程中以及與交通有直接關系的活動中,而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并沒有這種限制。

(2)交通肇事罪與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殺害或者傷害他人的界限。行為人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殺害或者傷害他人,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如果行為人利用駕駛的交通工具,在公路上或者其他公共場所沖撞人群,危害公共安全的,應當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交通肇事罪的罪數

(1)在盜竊他人機動車過程中或者盜竊后,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造成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應以交通肇事罪與盜竊罪實行并罰。

(2)根據《交通肇事案件解釋》第6條的規定,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尚未構成交通肇事罪)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匿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3)行為人在構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將被害人轉移或者藏匿使其不能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或者在構成交通肇事后明知拖帶著被害人而不管不顧逃跑的,應當以交通肇事罪和觸犯的其他罪名(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按照數罪并罰的原則處理;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仍構成交通肇事罪。

(三)交通肇事罪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133條的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1.“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認定

《交通肇事案件解釋》指出,“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了構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2.“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認定

《交通肇事案件解釋》指出,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其他特別惡劣情節”:(1)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傷5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2)死亡6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60萬元以上的。

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認定

《交通肇事案件解釋》指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屬于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應當掌握如下要點:(1)將逃逸作為法定刑升格條件,是因為行為人對被害人負有救助義務。所以,因不救助而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2)“因逃逸致人死亡”以逃逸前的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行為人超速駕駛致一人重傷后逃逸,進而導致其死亡的,不能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定,只能認定為一般的交通肇事罪(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因逃逸致人死亡”實際上是指逃逸這一不作為引起了被害人死亡。

4.交通肇事罪過失共犯的認定

交通肇事罪總體上是過失犯罪,不存在共犯的問題。但根據《交通肇事案件解釋》第5條第2款的規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此為“過失共犯”。該過失共犯屬于特例。

十三、危險駕駛罪

(一)危險駕駛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危險駕駛罪是指違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規,在道路上危險駕駛機動車的行為。

危險駕駛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交通運輸的正常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規,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實施刑法規定的危險駕駛行為

(1)違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規的規定是構成本罪的前提。

(2)必須有危險駕駛行為。根據《刑法》第133條之一規定,危險駕駛行為是指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四種行為之一的:①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此情形俗稱“飆車”,對于該情形,不以發生在公共道路上為必要,只需發生在道路上即可;追逐競駛須以具有抽象危險性的高速或超速駕駛為前提,如隨意追逐、超越其他車輛,頻繁并線、突然并線,或者近距離駛入其他車輛之前等。本罪屬于抽象危險犯,不以形成具體的危險為必要,只要追逐競駛行為具有類型化的抽象危險,并且情節惡劣,即構成本罪。追逐競駛既可以是二人以上基于意思聯絡而實施,也可能單獨實施,機動車駕駛員出于競技、追求刺激、斗氣或者其他動機,在道路上曲折穿行、快速追趕行駛的,屬于追逐競駛。駕駛機動車針對救護車、消防車等車輛追逐競駛的,可以成立本罪。此外,構成該情形須以情節惡劣為必要,所謂“情節惡劣”,是指危險駕駛的行為給處于公共場域下的人身安全或者重大財產安全形成高度的危險。②醉酒駕駛機動車的。醉酒駕駛是指在醉酒狀態下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的行為。“醉酒”不同于“酒后”,根據2013年“兩高”、公安部《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酒駕案件意見》),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屬于醉酒駕駛,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③超員、超速行駛。超員、超速行駛是指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行為。根據《刑法》規定,此情形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嚴重超載應為超載20%以上,嚴重超速應為超速50%以上。④違規運輸危險化學品。根據《刑法》規定,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本罪前三種行為方式屬于抽象危險犯,最后一種屬于具體危險犯。只要行為人具有上述四種具體行為之一的,就構成本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犯罪主體是任何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的人,包括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違規運輸危險化學品的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

4.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二)危險駕駛罪的認定

1.危險駕駛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危險駕駛罪和交通肇事罪的界限。二者的區別表現在:①構成交通肇事罪,必須具有“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而構成危險駕駛罪,只要達到對人身安全和重大財產安全形成高度危險的程度,而不需要發生具體的損害結果。②交通肇事罪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而危險駕駛罪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危險駕駛罪是故意犯罪,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行為人醉酒駕駛或者追逐競駛,造成人員傷亡或者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符合交通肇事罪構成要件的,應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而行為人醉酒駕駛或者追逐競駛的行為,將會被作為交通肇事罪從重處罰的量刑情節予以考慮。但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的前提是,危險駕駛行為造成他人傷亡或者出現重大財產損失結果(可以理解為交通肇事罪是危險駕駛罪的結果加重犯)。

(2)危險駕駛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危險駕駛罪是抽象危險犯,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具體危險犯,但危險駕駛行為具有與放火、爆炸等相當的、具體的公共危險,行為人對該具體的公共危險具有故意的,應當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飆車或者醉酒超高速駕駛造成不特定的多數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當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危險駕駛罪的罪數

醉酒駕駛機動車,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公安機關依法檢查,又構成妨害公務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

(三)危險駕駛罪的處罰

根據《刑法》第133條之一的規定,犯本罪,處拘役,并處罰金。

十四、重大責任事故罪

(一)重大責任事故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重大責任事故罪是指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

重大責任事故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生產、作業的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

(1)行為人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是構成本罪的前提。

(2)必須是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實施了違反安全管理規定的行為。如果事故的發生與生產、作業沒有關系,不構成本罪。例如,在工廠休息室里用電爐熱飯,不慎引起火災而造成重大損失的,應當認定為失火罪,而非重大責任事故罪。

(3)必須導致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根據2015年“兩高”《關于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生產安全案件解釋》)第6條的規定,實施《刑法》第134條第1款規定的行為,因而發生安全事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①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3人以上的;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的;③其他造成嚴重后果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形。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根據《生產安全案件解釋》第1條的規定,本罪的主體包括對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等人員,以及直接從事生產、作業的人員。至于主體的性質,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例如,在押罪犯是勞改企業中直接從事生產的人員,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無照施工經營者以及群眾合作經營組織或個體經營戶的從業人員,無證開采的小煤礦從業人員,均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

本罪的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但行為人對違反安全管理規定的行為則往往是出于故意。

(二)重大責任事故罪的認定

1.關于廠(礦)區內機動車作業期間發生傷亡事故案件的定性

根據199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廠(礦)區內機動車造成傷亡事故的犯罪案件如何定性處理問題的批復》,對于廠(礦)區內機動車作業期間發生的傷亡事故案件,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內,因違反交通運輸規章制度,發生重大事故,應認定為交通肇事罪,違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應認定為重大責任事故罪;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圍外發生的,應認定為重大責任事故罪。

2.重大責任事故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重大責任事故罪與失火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等其他過失犯罪的界限。關鍵區別在于發生的場合不同:重大責任事故罪發生于生產、作業過程中;而其他過失犯罪一般發生于日常社會生活中。

(2)重大責任事故罪與其他責任事故類犯罪的界限。其他責任事故類犯罪有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危險物品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責任事故罪和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等。重大飛行事故罪(《刑法》第131條),是指航空人員違反規章制度,致使發生重大飛行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2條),是指鐵路職工違反規章制度,致使發生鐵路運營安全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5條),是指安全生產設施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5條之一),是指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違反安全管理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危險物品肇事罪(《刑法》第136條),是指違反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管理規定,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中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7條),是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降低工程質量標準,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為。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8條),是指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時報告,致使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的行為。消防責任事故罪(《刑法》第139條),是指違反消防管理法規,經消防監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絕執行,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9條之一),是指在安全事故發生后,負有報告職責的人員不報或者謊報事故情況,貽誤事故搶救,情節嚴重的行為。上述責任事故類犯罪屬于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特殊犯罪形式,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基本原則處理。

3.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罪數

(1)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礦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

(2)以行賄方式逃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或者非法、違法生產、作業,導致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構成數罪的,應以行賄罪和重大責任事故罪數罪并罰。

(3)在安全事故發生后,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故意阻撓開展搶救,導致人員死亡或者重傷,或者為了逃避法律追究,對被害人進行隱藏、遺棄,致使被害人因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重度殘疾的,分別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4)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規定投資入股生產經營,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的,或者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受賄犯罪行為與安全事故發生存在關聯性的,從重處罰;同時構成貪污、受賄犯罪和危害生產安全犯罪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

(5)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以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定罪處罰。

(三)重大責任事故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34條第1款規定處罰。根據《生產安全案件解釋》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第134條第1款規定中的“情節特別惡劣”:(1)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傷10人以上,負事故主要責任的;(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負事故主要責任的;(3)其他造成特別嚴重后果、情節特別惡劣或者后果特別嚴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從重處罰:(1)未依法取得安全許可證件或者安全許可證件過期、被暫扣、吊銷、注銷后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2)關閉、破壞必要的安全監控和報警設備的;(3)已經發現事故隱患,經有關部門或者個人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的;(4)1年內曾因危害生產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5)采取弄虛作假、行賄[28]等手段,故意逃避、阻撓負有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實施監督檢查的;(6)安全事故發生后轉移財產意圖逃避承擔責任的;(7)其他從重處罰的情形。在安全事故發生后積極組織、參與事故搶救,或者積極配合調查、主動賠償損失的,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十五、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

(一)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是指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

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作業的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為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

“強令”既包括利用職權、地位命令指使他人,也包括采取威脅等方式逼迫他人。“違章”是指違反生產、作業中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冒險”是指客觀存在的對人的生命、身體的危險。強令違章冒險作業,是指明知自己的決定違反安全生產、作業的規章制度,可能會發生安全事故,而強行命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的情形。根據《生產安全案件解釋》第5條的規定,明知存在事故隱患、繼續作業存在危險,仍然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1)利用組織、指揮、管理職權,強制他人違章作業的;(2)采取威逼、脅迫、恐嚇等手段,強制他人違章作業的;(3)故意掩蓋事故隱患,組織他人違章作業的;(4)其他強令他人違章作業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但所違反的規章與安全生產無關,因而并不存在對人的生命、身體的危險,則不成立本罪(可能成立強迫勞動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實踐中主要是從事生產、施工、作業等管理工作的人員。根據《生產安全案件解釋》第2條的規定,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的犯罪主體,包括對生產、作業負有組織、指揮或者管理職責的負責人、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投資人等人員。

4.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實踐中多為過于自信的過失

(二)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界限

二者的區別表現在:(1)主體不同。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體通常是生產、作業第一線工作人員;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的主體一般不是生產、作業第一線工作人員,而是管理者、經營者。(2)客觀表現不同。重大責任事故罪的客觀表現是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的客觀表現是不聽規勸,“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本罪是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特別規定,如果行為不符合本罪的犯罪構成,但符合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構成的,應當認定為重大責任事故罪。

2.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等其他過失犯罪的界限

強令違章冒險作業過程中,會發生致人死亡等后果,但只要發生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并強令違章冒險作業,就以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論處,不另定過失致人死亡罪等罪,如果不是發生在特定場合,才以過失致人死亡罪等罪論處。

(三)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的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刑法》第134條第2款的規定處罰。關于規定中“情節特別惡劣”的認定,根據《生產安全案件解釋》第7條第2款的規定確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沛县| 诸城市| 英超| 象山县| 淄博市| 太白县| 新竹市| 威信县| 贵州省| 安阳县| 江永县| 马鞍山市| 望奎县| 龙江县| 辉南县| 那曲县| 鄱阳县| 曲沃县| 高要市| 托里县| 德安县| 霍州市| 内乡县| 米易县| 汝阳县| 万全县| 加查县| 沂南县| 宣化县| 威远县| 灵丘县| 汉源县| 托克逊县| 凤庆县| 沙河市| 左贡县| 富川| 伊春市| 南澳县|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