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建設概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建設工作走上軌道,但也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困難。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并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成為我們黨亟待解決的難題。對此,毛澤東同志指出:“要獲得財政經濟情況的根本好轉,需要三個條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現有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三)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1]通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調整工商業以及“三反”“五反”運動,到1952年,我國經濟取得了根本好轉,當年社會總產值比1949年實際增長85%[2],1949—1952年的經濟建設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也為此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大規模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1953年,我們黨正式確立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3]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反映了全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迫切愿望,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同年,我國開始實行“一五”計劃。“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實現黨的總路線的一個重大的步驟。”[4]“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包括: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建立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1956年,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起來。
1956年,黨的八大在總結七大以來的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黨在新時期的路線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這次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5]。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6],這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但是由于“左”傾錯誤的影響,1957年之后,全黨全國的各項工作開始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以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致使國民經濟遭遇嚴重困難。為全面調整和恢復國民經濟,1961年,中央確定了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經過1961—1965年的努力,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社會生產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與此同時,我國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
但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給國民經濟帶來了深重災難。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社會生產連年下降,國民經濟全面衰退。雖然1972年國家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1974年的“批林批孔”運動對生產建設領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期間,提出了進行全面整頓的思想,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1976年“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使國民經濟再次遭到破壞。
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中央在農業、工業、計劃、鐵路、基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努力提高城鎮職工的工資水平和生活待遇,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雖然經歷了各種挫折和考驗,但我國經濟仍在曲折中前進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49年我國社會總產值為557億元,1978年則增至6846億元,增長了11.3倍。從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看,1952—1978年,國民收入增長了3.5倍,農業總產值增長了1.3倍,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5倍,糧食產量由16392萬噸增至30477萬噸,布產量由38.3億米增至110.3億米,發電量由73億度增至2566億度,貨物周轉量由762億噸公里增至9829億噸公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由276.8億元增至1558.6億元,進出口總額由64.6億元增至355.1億元,國家財政收入由183.7億元增至1121.1億元,全民所有制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由446元增至644元[7]。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233.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6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0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41.
[6]同④342.
[7]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