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5 國際貨幣格局變遷的政策協調經驗與教訓

3.5.1 協調主體由發達國家主導轉向二十國集團

近百年來,國際政策協調機制集中在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為主體的五國集團和七國集團中。這些發達國家在協調國際宏觀政策時最關心自己的利益訴求,較少關心其他發達國家的利益,更不會關心其他大多數國家的利益。這種國際政策協調機制存在非常強的外部性和“以鄰為壑”的特征,其他小國和發展中國家完全無法參與到國際協調之中,只能被動承受發達國家的協調結果。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這種局面得到了一定緩解,一方面區域性合作組織的出現為小國爭取國際話語權提供了一種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國際性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發達國家需要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配合來走出困境。并逐步形成了二十國集團的會議協調機制。

首先,全球宏觀政策協調是必要的。不管在哪種貨幣主導的階段,全球宏觀政策協調都是維護貨幣秩序的主要手段。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崩潰之后,從1933年倫敦世界經濟會議失敗到三方貨幣協定的簽訂,美、英、法三國合力進行政策協調,才最終使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恢復平穩就說明了這一點。只有實行全球宏觀政策協調,共同施策、協調施策,才能確保宏觀政策的有效性,減弱甚至消除各自經濟政策的負外部性,達到全局最優。

其次,協調的主體是大國,大國應該盡到大國責任。由于大國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所占比重較大,它們的經濟政策會產生較強的外部性。因此,大國應當主動承擔大國責任,通過大國間的協調協商穩定全球經濟金融局勢。此外,對于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而言,一方面應當包含具有較大的政策外部性的國家,但另一方面過大的規模又會導致過高的談判成本和過低的談判效率,因此以大國為主體的協調也是最優選擇。

最后,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協調主體也向多元化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達國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特別是處于中樞位置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會傳染給其他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危機,例如80年代的拉美危機對發達國家造成的沖擊則相對較小。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以泰國一個發展中國家為導火索引發了一連串危機,影響了整個世界,超過20個國家直接受到危機的沖擊,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在這次危機中損失慘重。這凸顯了隨著世界一體化的發展,貿易和資本流動將世界經濟編織在一張大網之中,發展中國家的戰略地位提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問題都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所以協調的主體應該向多元化方向拓展。

3.5.2 協調內容需要與國際經濟、貨幣格局相匹配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內容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國際經濟格局和貨幣格局的不斷發展,協調機制也應當與時俱進。細數每一次國際協調機制的變遷,都是由于世界經濟格局和貨幣地位出現了更迭和交替,原有的協調機制已經無法取得國際政策協調的效果,只能在各方的爭取和妥協中成立新的協調機制。

在最早的金本位時期,金本位制的推行導致黃金儲備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英國的貨幣英鎊成為霸權貨幣。英鎊的國際化是一個相對被動的過程。這時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以英國為主的少數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因此協調的重點就是維持中心國家——主要是英國——的黃金儲備和匯率穩定。在這個時期,國際經濟政策協調以各國中央銀行間的直接經濟援助為主。

在金本位制后期,協調是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事情,其他國家如果想爭取到相關的利益,必須獲得所有國家的同意。這是因為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相差不多,對外輸出的產品存在比較強的同質化競爭,在對各個殖民地的利益爭搶上也存在沖突。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殖民地的解放運動,歐洲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幅下滑,美國的實力迅速上升。同時,黃金儲備的格局也發生了變化,英國儲備下滑而美國儲備上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已經無法與美國相抗衡,國際協調機制也應逐漸轉向以美國為主導的協調機制。

在這個階段,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美協調的目的在于構建戰后新的貨幣秩序,因此其重點在于匯率制度和國際收支,結果則是建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通過“雙掛鉤”的匯率制度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調節國際收支的新國際經濟金融秩序。

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問題逐漸顯現并最終崩潰,美國的經濟地位已不如從前,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協調體系已不可能由美國一國說了算,因此確立了以七國集團為中心的協調機制。它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促成了不少較為成功的國際協調,美元的霸權地位得以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繼續維持。

在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協調中,作為經濟大國和政治小國的日本在協調中始終處于下風。由于20世紀80年代的主要問題在于美國的持續貿易逆差和美元過度升值問題,因此美日協調的重點在于貿易和匯率政策。美日間協調是在美國統合多方聯合干預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結果是美元升值得到了控制而日本則陷入“失去的十年”。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在這個時期,歐洲的政策協調主要集中于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在1999年建立了歐元區之后,它們的協調重點則是處理集中的貨幣政策協調和相對分散的財政政策協調之間的矛盾。

21世紀各區域合作組織興起,美國在各地區的霸權利益遭到了挑戰。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讓全世界背負了沉重的負擔,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信譽下降,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此時,美國再想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換取自身的發展已經不可能,覆蓋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協調機制是時代的產物。二十國集團協調機制在金融危機后在解決國際爭端議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發展為適應當前經濟格局和貨幣格局的協調機制。在危機后時代的大背景下,二十國集團協調機制的協調重點則轉移到了經濟刺激政策、結構調整、實現全球化下的公平上了。

3.5.3 協調機制從單一協調機制向多層次協調機制邁進

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不斷變遷中的經濟、貨幣格局,在新形勢下應當擺脫過去的單一協調機制,構建多層次協調機制,提升宏觀政策協調的效力。

第一,應當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并重。在參與協調的國家和途徑擴展之后,單一的協調難以滿足各方的利益訴求,多種協調的同時存在可以幫助達成一致的意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當突出不同的重點。歐洲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中,最初以農業共同市場和單一市場的產業和貿易政策協調為重點,促進了各國經濟發展,后來為了構建完全的單一市場,有必要實現單一貨幣,從而開始突出貨幣和匯率政策協調。在歐元建立之后,歐洲沒有處理好其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分散的財政政策之間的矛盾,結果導致了歐債危機的爆發。

第二,應當協商機制、監管機制、懲戒機制并行。最早的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缺乏監管機制,口頭協議的結果是當危機到來時各國往往會撕毀協定,各人自掃門前雪,導致協調的失敗。七國集團的協定同樣因為缺乏監管機制和懲戒機制而效率低下。而歐盟國家中德國、法國違反公約后沒有受到懲罰導致各國紛紛效仿,對公約置若罔聞,造成了歐債危機的隱患。因此,在進行國際經濟政策協商的同時必須有相應的監管機制和懲戒機制,并且需要保持機制的有效性,保證政策協調的執行力。當然,如果想要提高協商機制的效率,則有必要尋找參與協商的主體各方的共同利益,基于共同利益進行相關的協商,構建相應的監管和懲戒機制。

第三,應當國際協作、區域協作、多邊談判、雙邊談判共存。國際經濟政策協調需要多層次的協調機制并行。盡管類似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全球宏觀政策協調治理機制可以解決不少問題,但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等區域性合作組織仍有合作的必要。《廣場協定》中的協調對于日本經濟和日元的國際化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使日本開始改變策略,先提高日元在亞洲范圍內的影響力,提高日元在東南亞國家儲備中的比例。而歐洲在參與國際協調的同時推進自身的一體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在推行總體的全球性、多邊協調的同時,雙邊的、區域性的談判更加自由、高效,可以提高經濟的活力,提升協調的效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佛山市| 两当县| 伊通| 蒲城县| 临清市| 礼泉县| 抚宁县| 惠安县| 保靖县| 崇州市| 南充市| 石泉县| 建水县| 彰化市| 儋州市| 齐齐哈尔市| 信阳市| 辛集市| 丰原市| 宜丰县| 隆安县| 基隆市| 沂源县| 策勒县| 临江市| 沁阳市| 新田县| 巨鹿县| 哈巴河县| 永福县| 师宗县| 惠水县| 安达市| 铁岭县| 讷河市| 娱乐| 呼图壁县| 嘉黎县| 清水县| 孝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