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日元國際化過程中的斗爭與生存

3.3.1 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作為戰敗國經濟遭到了巨大沖擊,日本政府確立了“經濟增長至上”的方針,推行“貿易立國”戰略,利用后發優勢,實行“追趕式”發展模式。此外,冷戰時期,美國出于自身的戰略需要也積極扶持日本經濟發展。因此,在正確的國家戰略和美國的戰略扶持下,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歷了2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到1968年時日本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的GDP已經相當于英法的總和。1955—1973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經濟增速建立在低通脹、低失業率的情況下,并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貿易競爭力的提升。

日本政府在戰后恢復基本結束之后,接連出臺了《經濟自立五年計劃》《新長期經濟計劃》《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期經濟計劃》《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振興日本經濟,成功地在耐用消費品、重工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國民收入和個人消費也顯著增長,這讓日本的經濟騰飛并沒有受到高通脹的困擾。

針對戰后日本產業技術水平落后的情況,日本從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和貨幣政策多方面著手,扶植日本產業結構轉型。在美國的幫助和支持下,日本引進了大量高技術設備和工藝,不滿足于設備的仿制和改善,還強調有自己核心技術的產品。針對相對落后的相關產業,日本利用關稅和補貼支持這些幼稚產業。在戰后經濟建設的大浪潮和日本正確的產業方針的指導下,日本工人的工作積極性非常高,相比于1950年,1970年不僅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均產值大幅提升,產業結構也從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1971年,日本提出將知識密集型產業作為日本下一輪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到1985年,日本的鋼鐵、汽車、船舶和一些耐用消費品已經占據了世界市場的半壁江山。

日本的產業結構升級和貿易競爭力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確立了“貿易立國”戰略,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工業原材料極度依賴海外市場,使得日本在戰后很長時間都存在嚴重貿易逆差。日本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帶動了出口的強勁增長,1965年日本首次實現貿易順差,1971年日本的出口總額占世界的7%,出口產品也由紡織服裝逐漸升級到汽車、收音機、電視機等高附加值的產品。

3.3.2 日元國際化的推進與演變

日本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在積極推進開放,力求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1952年8月,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1955年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1964年,日本實現了經常項目自由兌換,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國。次年日本實現貿易大幅順差,成為資本凈輸出國,貿易項下的對外輸出客觀上為日元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由于日本國內資源有限,對外貿易主要是依靠進口的原材料進行加工然后輸出工業制成品。1967—1973年,日本逐步開放資本賬戶,為日本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但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各國匯率政策都轉向浮動匯率制,日本兌美元的匯率有所上升,這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出口競爭力。而1973年和1979年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也對能源依賴型的日本經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日本通過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己研發和掌握了很多高端技術,在很多方面的技術水平已經逐漸趕超美國。技術帶來的經濟增長動力帶領日本克服了通脹和危機,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繼續高速發展。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對外凈資產達1 298億美元。

與經濟地位不相匹配的是日本仍采取限制資本流動措施,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已經在世界經濟和貿易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但國內的金融制度仍非常落后,阻礙了經濟和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日本對于金融從業機構有非常嚴格的審查措施,堅持政府主導的金融體系,對銀行的業務有嚴格的限制和監管。配合日本的經濟增長戰略,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政府支持的產業投放大量貸款,并在政府的控制下實行低利率。這在推動戰后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核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資金,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的過多干預阻礙了產業的均衡發展,拖累了股票和債券市場的發展。并且,為了保證重點產業可以獲得低成本的銀行貸款,日本采取了嚴格的資本管制措施防止資本外流。可隨著日本貿易的發展和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所實行的資本管制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指摘,日本被迫開始資本自由化的道路。同樣,日本政府起初并不想主動推動日元的國際化,而是專注于發展貿易和技術。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日元開始自由浮動,日本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地上升。日本政府在經濟地位提升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如果本國貨幣缺乏國際支付地位,日本巨額的進出口貿易會變得非常不穩定,日本企業的出口競爭力會受到削弱。因此,大約在1980年前后,日本開始主動尋求日元的國際化。1979年日本取消了非居民加入現匯市場限制的決定和對國內企業的外匯貸款限制,1980年修訂了《外匯與外貿管理辦法》,開放了日本的金融市場,之后又積極拓展日本銀行的海外業務。這些措施大大推進了日元的國際化進程,到1985年,日元在各國外匯儲備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從1973年的0.1%上升到7.6%。

3.3.3 日元謀求國際地位的政策協調

美國推行里根經濟學后,美元不斷升值,加上美日間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使得美國國內出現了一波巨大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要求日本實行金融自由化,日元要升值。為了協調美日兩國的矛盾,1983年11月成立了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美國在與日本的交涉中,以當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迫使政府出臺針對日本的貿易保護法案作為威脅,要求日本調整宏觀政策,實行減稅和下調法定利率,從而解決日本的儲蓄過剩問題,擴大日本的消費,以改善貿易平衡。事實上,受第二次石油危機影響,日元的匯率貶值過度,日元兌美元的匯率的確有所偏離。但日本想通過國際協調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國際利益,單方面的妥協讓步是日本不能接受的。因此,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并沒有在促進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升值方面發揮有效的作用。

1985年,不斷走高的美元幣值和不斷增大的經濟增長壓力使得美國急切地希望美元貶值。從年初開始,美國開始鞏固與日本的政治和金融關系,消除兩國在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的摩擦和矛盾。1985年9月22日,五國集團的財政部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了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決定,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除了干預外匯市場之外,美國還計劃削減財政赤字,德國計劃實施稅制改革和減稅,日本的任務是擴大內需、進行稅制改革等。日本作為《廣場協定》的簽訂方,在簽訂前表現得非常積極。這是因為,一方面,日本可以通過五國廣泛的干預使得日元的匯率回歸均衡水平;另一方面,日本可以從多國協調中可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

然而事與愿違,日本的計劃是將《廣場協定》簽訂之前的1美元兌換242日元調整到1美元兌換200日元左右。但是,美元的貶值和日元的升值幅度遠遠超出了日本的預期,在《廣場協定》生效的三個月內日元升值20%,在1987年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的巔峰,美元兌日元貶值超過50%。由于日元的迅速升值嚴重打擊了日本的經濟,日本被迫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在外匯市場上賣出日元來阻止日元的進一步升值。為了遏制瘋狂升值的日元,日本希望通過類似《廣場協定》的國際協調,進行多方市場干預。可日本的利益訴求并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一致肯定,尤其是嘗到了美元貶值甜頭的美國希望美元可以進一步貶值。1986年9月召開的七國集團會議發表聲明表示:“去年的匯率變化對糾正失衡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的完整效果今后還會進一步體現出來。”這意味著美元向貶值方向的調整還沒有結束。

日本意識到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扭轉日元的升值趨勢必須得到美國的首肯,于是開始與美國進行多次交談。1986年9月6日在美國的舊金山召開了美日間財政部部長會議,日本與美國在匯率問題方面存在意見分歧,美國只是要求日本追加預算,創造內需,想辦法度過困境。為了爭取美國的同意,日本隨即進行稅制改革,實行減稅,并向國會追加預算,配合下調利率來多方面提升內需。作為交換,1986 年10月31日,日本大藏大臣宮澤喜一和美國財政部部長貝克發表了穩定外匯市場的財政部部長共同聲明,聲明中提出:“日元美元的匯率調整已經和現在的經濟基礎條件大致相符。”從這之后日元匯率暫時穩定在了1美元兌換150~160日元。但是在1987年年初,歐洲貨幣體系內匯率市場的又一次調整使美元出現貶值趨勢,這又造成了日元的升值。在日本的交涉下,美國進行了買入5 000萬美元的小額市場操作,但對于外匯市場影響甚微。

盧浮宮會議召開前,日本的經濟形勢危機四伏。日本為了在盧浮宮會議談判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維持日元價格的對外穩定,在盧浮宮會議召開前第五次下調了法定利率,日本的利率達到了2.5%的最低點。盡管盧浮宮會議上各國在把匯率行情“穩定在目前的水準附近”達成了一致,但是盧浮宮會議召開得非常倉促和草率,在《盧浮宮協定》簽訂之后美元匯率繼續下跌,日元則繼續升值。慌忙之中,日本于1987年5月29日推出5兆日元的公共投資和1兆日元的減稅,即合計6兆日元的緊急經濟對策。在日本大規模的財政政策支持和寬松貨幣政策下,日本的實際國內需求穩定增長,對外貿易的平衡得到了改善。

由于日本對美國存在大量的貿易順差,因此美國一直希望通過日元升值來改善自身的國際貿易收支。事實上,日元升值有其內在的因素。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日本逐漸開放本國金融市場,推行日元國際化,增加了日元和日元資產的吸引力。此外,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后,國際上對于日本經濟形勢的估計低于實際情況,這也導致日元匯率水平低于實際水平。但是日元升值的幅度遠遠越過了正常的匯率變動水平。日本一直實行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因此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的結果就是日本的出口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從國際上看,日本是處于美國核保護下的國家,在美國要求進行聯合干預降低美元匯率的情況下,日本不可能阻止日元的升值。

而日本在歷次談判中被迫實行的國內政策,包括龐大的財政支出計劃和一直維持超低利率的貨幣政策,造成了日本泡沫經濟的產生。在“黑色星期一”的全球大股災發生后,日本的經濟政策陷入困境。由于在1929年的大股災爆發時錯誤地使用了緊縮政策,結果出現了大蕭條,因此,各國都奉行著“股價下跌時,必須給市場提供流動性”這一準則,這導致日本被迫繼續維持低利率的寬松貨幣政策。此外,受《廣場協定》簽訂后日元瘋狂升值的影響,日本國內始終存在日元升值綜合征,對利率的抬升非常敏感,這使得日本的低利率政策長期化。隨著1991年日本的泡沫經濟崩潰,日本進入被稱為“失去的十年”的經濟衰退期,直到現在,日本的經濟仍未能完全走出這次經濟衰退的陰影,日元也很難再取得能與美元和歐元相抗衡的地位。

縱觀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國際政策協調,日本的國際政治地位與其經濟地位存在嚴重的不匹配,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話語權缺失使得日本在應對一個問題的時候需要付出過高的代價。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難以在恰當的時期達成有利于本國經濟的國際協調結果。日元在《廣場協定》簽訂后的大幅升值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如果能夠在第二年的年中或者七國集團會議上達成日元升值幅度已經足夠的國際聲明,日元的走勢可能會被政府的市場干預遏制住。但是,日本并沒有能力在世界范圍內達成類似的協議和聲明,這一聲明最終拖到了1987年盧浮宮會議,而且是付出了很高的國內代價換取的。

第二,協調成本過高,難以達成有利于本國經濟的國際政治訴求。日本在察覺到日元升值過快的時候,就開始積極聯系美國進行國際協調。但是,美國剛剛享受到美元貶值帶來的好處,并不會貿然放棄這一趨勢。為了得到美國的首肯,日本不僅連續五次下調了利率水平,最終將利率下調到2.5%的歷史最低點,而且推出了史上最強大的財政刺激計劃,耗干了日本的財政實力。

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與破碎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日本在國際協調上失敗的因素,也有日本自身政策失誤和經濟結構缺陷的因素,總的來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日本的政策應對失誤。日本為了在對外出口大幅減少的情況下維持經濟增長,實行了擴大內需的政策,然而它并沒有積極調整國內的產業結構。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日本國內的傳統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而國內缺乏高新技術產業填補空白,造成了產業空心化。1987年下半年政府投資等公共部門的需求是內需的主角,到了1988年就轉移到了民間需求的兩根支柱上,也就是家庭消費和企業設備投資,尤其是后者,這被稱為“內需的發現”。結果,一方面是超低利率帶來的大量流動性,另一方面是企業設備投資成為內需的主角,最終導致股價和房地產價格暴漲,演繹出許多“股市神話”和“土地神話”,在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產生了大量泡沫。

第二,對于投機市場的監控不足。美國一直致力于使日本放松對于金融市場的管控,實現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而在《廣場協定》之后,日本的金融自由化進程加快。1986年12月日本正式建立了東京離岸市場,1988年1月和12月日本先后向國外開放了日元CP(商業票據)市場和外匯CP市場,1989年日本放松了對于東京離岸市場的管制,并于當年實現了歐洲日本業務的全面自由化。這么做一方面推動了日元的國際化,使日元在進出口結算、各國外匯儲備中的地位都得到了提升,但另一方面,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輕易放松管控意味著大量熱錢可以更加自由地進出日本市場,沖擊日元匯率,使得日元匯率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第三,日本的貿易結構不合理,缺乏使用貨幣的定價權。日本本土的資源匱乏,主要產業是加工制造業,即先從國外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造之后再銷往國外。然而,日本進出口的主要結算貨幣是美元,而且日本缺乏使用貨幣的定價權,因此,日本的經濟受國際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嚴重。當日元兌美元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日本的經濟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第四,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日本的經濟嚴重依賴于美國,而日本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地位較低,結果成為美國轉嫁國內危機的替罪羊。日本嚴重依賴于對美國的出口,因此在《廣場協定》和美日雙邊協定之下,日本被迫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而1988年的世界性股災又使得日本維持著低利率政策。日本的政策從一開始就被束縛住了,這與其說是政策失誤,不如說是必然的結果。此外,1989—1990年達成的《美日構造協議》規定,日本一方面需要實行共計430兆日元的公共投資,另一方面要減輕對于企業和土地的監管,增強美國企業在日本的競爭力。《美日構造協議》使得日本在1990—1991年增加了大量的公共投資,大大惡化了日本政府的財政狀況。而當日本意識到房價和股價的不正常時,由于《美日構造協議》的約束仍然沒有加強對企業和土地的監管,這也造成了日本對于泡沫經濟的應對不利。

泡沫經濟在1991年的破滅大大影響了日元的國際化進程。日元在日本出口貿易中的結算比率由1992年的最高值40.1%下降到1997年的35.8%。1997年,日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官方外匯儲備中僅占6.0%。從1990年起,日元對外貸款年末余額開始減少,到1995年僅相當于1989年的73.0%,這意味著日元對外輸出的大幅下降。此后,日元的國際地位再也沒有重回20世紀80年代的巔峰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宣恩县| 久治县| 米易县| 青龙| 陵水| 四会市| 凤城市| 安化县| 拉萨市| 株洲市| 内江市| 杂多县| 昔阳县| 田东县| 南城县| 凤阳县| 枝江市| 泾川县| 阿拉善右旗| 武陟县| 寻乌县| 绵竹市| 平顶山市| 吴桥县| 新河县| 山阴县| 陈巴尔虎旗| 称多县| 军事| 湘潭市| 靖边县| 民丰县| 伊川县| 抚松县| 永和县| 沾化县| 敖汉旗| 雅安市| 宁安市|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