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教育:一個主旋律的三部曲
- 李吉林
- 3830字
- 2019-11-19 16:58:12
四、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為手段
一個人要表達思想,一定要借助于語言,語言對學生的認識起著主導作用,掌握語言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智力,應以訓練學生語言為手段。
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語言訓練可緊密結合范文進行,不必舍近求遠,另起爐灶。我針對教材的特點,緊扣課文詞句,從模仿開始,由易到難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朗讀、背誦和接近原文的復述,是經常性的訓練。它可以讓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中的常用詞語、句式和敘述順序,使課文語言逐漸成為學生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的一部分。用詞造句是學生學習、運用規范語言的起點,應作為語言訓練的重點。例如,教“一群”這個數量詞時,就是在學生進行偏正式詞語搭配(一群××)的訓練中,讓學生理解其使用范圍的。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說“一群××在做××”,在學生進行這些說話練習時,我要求他們開動腦筋,獨立思考。于是,學生從小動物活動的狀態說到人的活動,如“一群小魚在河里游來游去”“一群小蝌蚪去找媽媽”“一群小羊在草地上吃草”“一群小燕子從南方飛來了”“一群蜜蜂在花叢中采蜜”“一群少先隊員在唱歌”等。可以說,造一句話,學生腦海里就產生出一幅圖畫。這是語言的訓練,也是思維力、想象力的訓練。
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智力,在語言訓練中,我十分注意總結學生的思維特點,掌握他們愛說的題材、形式,以增強訓練效果。《一只小羊羔》這篇課文中的第二幅插圖,畫的是秋華和老大爺在對話的情景。我就引導學生從畫面人物的動作、神態去展開想象,組織人物的語言。為了激起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我讓學生扮演秋華,我自己扮演老大爺。他們一個個興高采烈。我提出:“秋華,你捧著羊羔是怎么向我這個老大爺打聽的?”有學生連忙說:“你丟了小羊羔嗎?”我隨即啟發:“你和老大爺講話就這么沒有禮貌嗎?”學生立刻領悟,在前面加了稱呼:“老大爺,您丟了小羊羔嗎?”“老大爺”回答沒丟羊羔后我又進一步啟發學生:“下面你又該怎么說呢?”學生想了想回答得很好:“老大爺,麻煩您了!”有的還把秋華焦急的心情表達了出來:“那么是誰家的小羊羔呢?真急人!”學生在十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了生動的語言訓練。語言訓練又進一步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訓練要反復進行。在反復訓練中,我做到:大家練,練扎實。只有反復訓練,能力才會提高。要提高,就要有意識地逐步增加難度。例如,在練習敘述有關春天的特征時,我先利用課文中出現的春天的“風”“陽光”“花草”“樹木”等名詞做主語,讓學生練習說一句話。進而以“春天來了”做主導句,讓學生說一段話。然后才做《找春天》的口頭作文。因為體現了“先攙后放”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表達得比較好。一個小朋友當堂邊想邊說:“星期三下午,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老師帶我們到人民公園去找春天。我們來到小橋上,往下一看,河水輕輕地流著,河邊一排排柳樹已發了芽。我們來到公園里,看見桃花開了,春梅開了,玉蘭花也開了。小草也偷偷地從地下鉆出來了。蜜蜂嗡嗡地在唱歌。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好像在說:‘小朋友,春姑娘到我們這兒來做客了。’”接著又有許多小朋友補充:“春天來了,朵朵花兒張開了笑臉,大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裝,啊,春天來了,我愛祖國的春天!”不難看出,語言的發展,促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學生“每天寫一句話”(內容自選)的練習,也反映了此現象。他們從自然界的日月水火、花草樹木、春夏秋冬,寫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內容豐富,思想活躍。智力的發展,又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
我將以上這些“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開發兒童智力”的實踐與認識寫進了論文里,帶去了南京,參加省教育學會成立大會。那是1978年的秋天,那天夜晚,我和教育局局長,還有幾位老師坐上了江漢的輪船到南京去。艙外是浩瀚的長江,時時可以聽到浪頭拍打船體的聲音,江上是漆黑的夜,而我的心里是亮堂堂的,希望的燈就在前面亮著。我真沒想到自己能有機會到省會參加學術會議。我更覺得提包中的論文沉甸甸的。那不僅是用我的智慧,更是用我的人格、我的意志寫成的。其間滲透著一個窮孩子的自尊,一個小學老師的赤誠,一位女性的清高。
報到后,見到做會議秘書工作的處長,我鼓足勇氣問:“處長,不知道這次大會發言是怎么安排的?”
處長坦誠地說:“從目前的安排看,可能沒有你在大會發言的安排。”
我聽了并不失望,因為我的期望本來就沒有那么高,能來參加這樣規格的會議我已經心滿意足了,而且又把自己凌亂的一些想法和一些經驗進行了整理,與自己新學的理論結合起來,覺得挺有收獲,心想:不發言也好,就用不著緊張了,那就專心聽別人講吧。
沒想到第二天,那位處長找到了我們的局長,接著又找到我,對我說:“南京師院院長張煥庭教授認為你的論文很有新意,他很贊成你的觀點,那就請您做好在大會上發言的準備吧!”
我們南通代表團的領導和代表聽了這消息都十分興奮。晚上,大家都來關心我,有的說:“李吉林,你千萬別照稿子念”;有的說:“你也不能背稿子”……大家都為南通有代表在大會上發言而高興,當然我自己也為我能有這樣一個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而慶幸。我在欣喜之余,提醒自己要講就得講好,我便照大伙兒的提醒和要求去做,既不念稿子,也不背稿子,而是脫稿闡述。
大會隆重地開幕了,會場氣氛非常熱烈,領導和代表充滿改革新意和催人向上的發言,都讓我覺得久違了。我坐在位置上激動不已,深感如今的生活是這么美好,教育是這么絢麗多彩。
快輪到我發言了,我又翻開昨夜已背熟的講稿,看了又看。在那短促的一刻,似乎什么也記不清了。
大會主席宣布:“下面請南通師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師發言,她講的題目是《怎樣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發展兒童的智力》。”我在掌聲中快步走上主席臺。我手上拿著講稿,眼睛看著臺下的代表,心在胸膛里咚咚地跳,我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報告我的論文。
我講著講著,兩腮滾燙滾燙,滿臉通紅。我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我的發言。會議休息期間,很多人向我圍攏過來,大家祝賀我、稱贊我,身旁是一張張發自內心的微笑著的臉龐。老廳長朱子聞先生特別高興,因為他“文革”前曾經來過我們學校,讓我參加他主持的座談會,所以他看到我的進步興奮得不得了。老廳長滿心歡喜地說:“李吉林,行啊!你講得很有道理。想不到多年后我們還能在這里相見,還能聽到你在臺上發言,真是太讓人高興了。很好,很好,我祝賀你!”說著緊握著我的手不放。一會兒,長嘆一聲,“只是天石老廳長聽不到了——”。在朱廳長旁邊,還有南京市教委主任朱剛先生,他一身近乎老干部的打扮,也一個勁兒地夸我:“講得好,好!難得呀!”
當時還很年輕的王鐵軍老師也瞇著笑眼說:“李老師用了心理學的理論,很有見地。”
還有南京師院、鎮江師院的許多專家、老師、領導,雖然我們彼此并不認識,但是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把我們很自然地連在一起。會場休息廳熱氣騰騰,歡聲笑語不絕。改革的春風吹拂著中國大地,吹進了教育園地,代表們一個個滿面春風。我也感到自己又回到了十幾年前——1962年秋天,吳天石老廳長在常州主持江蘇省語文教學座談會。當時我作為最年輕的代表參加會議,也發了言,他也是用這樣贊許的目光望著我,關切地問我的。
不一會兒,朱剛主任又來到我面前(有人介紹說朱剛主任是陶行知的學生),他熱情地說:“你講得好,我們明天請你在玄武大禮堂給全南京市的老師講一場。”我一聽立刻緊張起來,那是做大報告。朱剛主任看出了我的膽怯,又鼓勵我:“沒事,你去,就這么定了!”
第二天,在朱剛主任的引領下,我走進玄武大禮堂,南京的老師陸續走進會場聽一個來自江北的小學老師的報告,我真惶恐極了。
不一會兒斯霞老師也來了,她在主席臺上坐下。我想,我的大會發言她已經聽了,這不是聽第二遍?我意識到這是前輩的一種提攜,一種無聲的支持。我心里踏實多了。全場鴉雀無聲,靜靜地聽我講。報告在南京引起很大的反響。誰知這消息不脛而走。當我回程路過上海時,住在旅館里,上海市虹口區教師進修學校的張院長和朱靜英老師找到我的住處。我并不認識他們,但他們很客氣地說:“李老師,您在南京市做了一場非常好的報告,我們聽說了,也想請您在我們虹口區為我們上海的老師做一場報告。”這突如其來的邀請,讓我不知如何應對,也沒人商量,我心里忐忑不安。我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學老師竟跑到大上海做報告,揚眉吐氣的快感和膽怯交織在一起。那場報告也同樣受到了上海老師的熱烈歡迎。
多少年后,朱靜英老師還回憶說:“李老師,你那天到上海來做報告,我們看見你鞋子上還有泥巴呢!”我想,這說明我一心只想著把報告做好,顧不得從頭到腳地打扮自己。我便自我解嘲地說:“鞋子上有泥巴,不就是個鄉巴佬兒嗎,還到上海來做報告?!”說著,兩個人都歡笑不已。
這次參加了省教育學會成立大會,我的第一篇論文從江蘇到上海,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所以一下子就有好幾個雜志社,全文或分上下兩期刊登了我的這篇論文。《江蘇教育》是最先發表的,在1979年的第1期和第3期全文發表。這篇論文當時在全國來講,是基礎教育領域關于發展兒童智力的第一篇論文,因此引起了學術界很大的關注。

《江蘇教育》的封面

在《江蘇教育》發表的論文
當時我想,影響已經出去了,我該怎么面對這樣喜人的新情況呢?心里很不踏實。我默默地對自己說,只有好好學,好好干。我又告誡自己:心要熱,頭腦要冷靜。這是當時我自覺地對自己提出的新要求。也正因為如此,我改革小學語文教學的心更急切了,把孩子教好的決心更堅定了。此后,我更是每日每課地動腦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