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道路的生存性貢獻
中國道路使中國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即它解決了占世界總人口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這是生存性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占世界總人口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首要問題;不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中國甚至整個世界都難以安定。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意味著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然重新開始必需品的爭奪,也就是說,陳腐的東西就會死灰復燃。由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前提。因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吃、喝、住、穿是人的第一需要,滿足這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由此,恩格斯指出,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國道路的最本質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追求的根本目標之一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本質和宗旨的具體體現,就是首先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挨餓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人在20世紀80年代黨的十三大上,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在20世紀90年代黨的十五大上,我們黨又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提出了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三步走”設想: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九大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比原來構想的提前了15年。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貢獻!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道路不僅使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真正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19%的人口。這對整個世界是一種巨大的生存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