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CIO概念及其發展

一、CIO的起源及定義

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最早產生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信息開始在美國政府的各個機構內泛濫。1984年,里根總統負責的委員會收到一份有關信息差距的調查報告,該報告稱發現了一種被稱為“結構真空”的現象,即政府中無人去協調和管理信息的選擇和流通,以至于政府各部門飽受“擁有太多的錯誤信息、太少的正確信息”的苦惱。該委員會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息管理的專門人才與機構”。解決辦法就是在政府的每一個機構中設立一名主管“信息資源”的高級官員,全面負責本部門信息資源的管理、開發和利用,并直接參與最高決策管理[1]。這是政府首席信息官(以下簡稱“政府CIO”)的早期雛形,他們的主要職責都是建立有效的技術系統以實現對信息的甄別篩選。

隨著政府CIO有效地改善和加強了政府部門宏觀層次信息資源管理,一些大型公司也將CIO這個職位引入公司微觀的信息資源管理之中。企業CIO最初出現在美國一些較大的公司和企業集團,由于設置合理、頗有成效,各大公司組織紛紛仿效。到80年代中期,美國500家最大的企業中已有40%設立了CIO職位。到了1988年底,排名世界前500的大企業有80%以上實行了CIO制度[2]。到了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大力推動政府部門和企業設立CIO職位,甚至立法規定政府部門必須有CIO這個崗位,《克林格-科恩法案》(Clinger‐Cohen Act)要求的政府主要部門和機構要任命CIO來實施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管理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商業領域的IT管理實踐的成功[3]。政府CIO的地位和作用正不斷顯示出其重要價值。

在國外,CIO群體經歷了幾十年的成長,已經開始步入全面轉型階段。企業對于信息主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技術水平,而是開始更多地關注綜合素質,即包括IT基礎知識、管理技能、業務認知水平在內的多種能力的組合[4]。CIO被認為是對于信息技術和管理科學均有一定造詣的高級人才,其地位僅次于總裁或執行總裁。作為企業的高級主管,CIO負責管理企業的信息技術部門,領導企業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建設。他們不但要為決策者提供客觀的數據,并且參與制定組織的經營方針、重大決策,還要與其他組織部門密切配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收集最新信息,參與制定競爭策略,研究組織的發展方向。CIO甚至經常作為組織的股東之一參加董事會會議,由于與高層有密切的關系,往往能夠影響組織的決策。目前國外的CIO已經涉足決策層、管理、技術及競爭優勢等多個領域。

1981年美國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Boston)經理辛諾(W﹒R﹒Synnott)[1]和坎布里奇研究與規劃公司(Cambridge Re‐search&Planning,Inc)經理戈拉伯(W﹒H﹒Grube)在其著作《信息資源管理:80年代的機會和挑戰》中首次使用“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這個術語,并且給CIO以明確的定位:“CIO是負責制定公司信息政策、標準,并對全公司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控制的高級行政官員”[5]

Grover(1993)對于CIO的定義是:具有與高層良好溝通的能力、基于公司全局視角管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影響組織戰略以及負責與公司的競爭戰略一致的IT規劃的管理角色,是公司最高級別的信息資源管理者[6]

Earl(1994)認為,從CIO應該承擔的角色來講,CIO應該承擔多種角色,包括組織信息基礎設施的架構師、IT部門運作方式的改革者、組織內外聯盟的建造者以及上下級關系的建造者[7]

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 Group)對CIO的定義是:CIO是一個機構關鍵的管理崗位,負責制定信息化政策,保證IT和業務發展戰略的有效整合[8]

美國權威雜志CIO(www﹒cio﹒com)對CIO的定義是:CIO是負責一個公司(或組織)信息技術和系統的所有領域的高級官員。他們通過指導對信息技術的利用來支持公司的目標。他們具備技術和業務過程兩方面的知識,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將組織的技術調配戰略與業務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選[9]。不難看出,對于CIO的這種解讀實際上已經沖破了技術的限制,其角色將從一個戰略實施層的技術主管逐漸向參與決策的高級經理人蛻變。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不同的組織中,CIO的頭銜可能是不同的。一些典型的頭銜包括主管信息系統的高級副總裁、IT技術副總裁、信息系統經理、IT技術主管、信息中心主任、信息化辦公室主任、信息處處長、科技部經理等等。但不管他們是什么頭銜,他們都是組織中信息資源的開發者和管理者。其頭銜是隨著組織中信息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在早期,信息資源管理關注的焦點是計算機硬件、軟件等基礎設施,那么這個時候的CIO就是IT技術主管。隨著信息資源管理的關注焦點和核心轉移到信息化應用和管理,CIO就成為信息部門經理級別的中層管理人員。等到信息資源管理的重心轉移到信息化戰略和信息技術創新階段,CIO就可能是副總裁或副總經理這個級別的高級管理人員。

由于中國的信息化發展起步較晚,國內信息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不管是在企業還是在政府機關中,真正意義上的像美國那樣進入管理高層的CIO并不多見。本書中的CIO的定義為“組織信息資源管理的最高職位負責人”,而不論他的頭銜是什么。盡管不一定能進入決策層,但是他們對于組織的信息化決策的的確確有很大的影響,對于組織中的信息化發展和創建信息化氛圍起到關鍵作用。按照這個標準,本書把他們統一定義為CIO。本書中的CIO既包括參與組織決策和戰略的真正意義上的高層管理者,也包括主要負責組織信息系統建設和基礎設施架構的中低層管理者。這其實反映了中國不同層次的CIO的現實狀況,他們都是本書所要研究的對象。

二、CIO的重要性

CIO在中國的發展也主要集中于企業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企業信息化的主要參與者,CIO成為企業中越來越重要的角色。CIO不但是企業信息化戰略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同時也是企業從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的變革推動者。

首先,從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企業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而它們之間的競爭主要圍繞著資源的爭奪與利用而展開。企業的市場地位不僅取決于其所擁有資源的數量與質量,還取決于其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根據組織演化的“效率選擇假說”,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強調組織應該是一個有效率的組織,市場對企業自然選擇的結果,將使得更有效率的組織取代效率低下的組織。因此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效率以達成組織的目標,而組織的活動都應該以效率為原則,組織內的各個部門也應該以效率為評價部門的標準[10]。企業可以看成一組資源的集合體,它不僅包括組織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資金資源,還包括企業所掌握的信息資源。信息作為一種基本的資源類型,跟設備、人力、資金一樣,需要發揮作用,需要加強管理,以防止資源的流失和浪費,因此必須確定專人管理。由于目前越來越多的商業活動依靠信息技術,CIO就成為驅動這個過程的很自然的管理者,主要負責企業內的信息資源的配置。此外,組織的信息資源管理僅依靠CIO個人是不現實的,還必須設立各級信息機構,配置相應的專業人員并通過信息政策和制度等方式界定各級信息機構的職責、權限。

其次,從企業發展的內部環境來看,企業信息化本身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求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更重要的是觀念創新,要求管理和服務流程的優化。企業信息化在推進過程中將面臨許多困難,其中最難的是人的接受程度、人的觀念更新以及人的利益調整。眾所周知,凡是涉及人的問題,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本身都無能為力。這就需要靠強有力的、有戰略眼光的領導來解決。此外,由于信息化將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需要整合企業中各方面的資源。這些都使得企業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組織來統一意志,合力推進信息化改革;同時要求企業中有一個高層管理人員專門從事信息系統方面的領導工作,從企業戰略高度進行信息化的規劃和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問題。因此,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企業迫切需要CIO來參與組織高層決策,負責制定本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的總體思路、信息流程、員工培訓,并對信息資源進行管理與控制。

最后,隨著企業關鍵業務對信息系統的依存度逐漸提高,任何系統出現故障或被破壞,都可能造成嚴重損失和惡劣影響。欲處理好信息安全與信息共享之間的矛盾,目前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制度上,都需要專人指揮、協調和管理,因此CIO這個職位是相當重要的[11]

可見,不管是從企業針對外部競爭而要進行信息資源配置的角度,還是從企業內部優化流程推進改革的角度,或是從企業信息安全的角度來說,都需要有CIO這么一個職位存在。

CIO的出現標志著現代企業的信息管理已從低水平的檔案文件管理進入了高水平的信息資源管理階段。例如2002年10月9日,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推出的《企業信息化基本指標構成方案(試行)》中提出了中國組織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在這個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戰略地位”下的“信息化重視度”(二級指標)的“指標數據構成”里有一項“CIO職位的級別設置”,并且注明“正式設置CIO職位得50分,否則得0分,CIO職位級別處于組織最高層得50分,處于中層得25分”,即在組織最高層管理者中設置CIO,則該項指標可得100分。CIO在組織中的地位也是組織信息化水平的一個評判標準。此外,聯合國從2008年開始的電子政務調查評估中,就將是否存在政府CIO或者相似的職位作為指標[12]。同樣地,日本早稻田大學對于國家電子政務的報告中,6個評估國家電子政務水平的指標中,政府CIO指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包括政府CIO授權、組織結構以及政府CIO的發展規劃[13],CIO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見一斑。

三、CIO在中國的發展

一般說來,中國的信息化發展起步總體比較晚。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國內一些單位和組織已開始設立計算中心等部門,主要服務于科研領域。1984年,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劃委員會成立了信息管理辦公室,負責推動國務院有關部委的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到了1987年,國務院又批準國家計劃委員會將所屬的計算中心、預測中心和信息管理辦公室3個機構合并,正式組建了國家信息中心,全國各地也設立了與國務院相對應“信息中心”的組織機構,主要負責國家經濟信息系統的規劃與建設。但這些信息中心仍舊是一個與財務、人事、統計等部門分立操作的獨立部門,被定義成一個典型的服務部門,信息中心主任承擔著信息化管理的主要職責。

而CIO這個概念在1998年左右伴隨著互聯網第一次高峰進入國人的視野,CIO最初主要出現在互聯網公司和外資企業中,經過1998年前后的互聯網的短暫火爆并歸于沉寂。伴隨著“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程的深入,2003年以來,各種CIO的會議、論壇、評選、沙龍、俱樂部紛紛出現,信息化的大潮又將企事業單位的信息主管推上了臺前。從2004年開始,國內的信息化基本進入了CIO主導信息化階段,其主要標志是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對信息化進程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CIO階層。比如,從2007年起由CIO Insight舉辦的“中美CIO高峰論壇”成為CIO交流的一個很好的平臺,目前此論壇每年舉行一次[2]。這也說明目前國內CIO群體的逐漸成熟。2009年6月,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建立企業CIO制度。國資委在《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央企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設立信息化專職管理部門。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中就指出,要完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在大中型企業全面普及企業首席信息官制度,制定企業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指南,鼓勵成立企業首席信息官協會,開展首席信息官職業培訓”。2014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還組織編制了《企業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指南》(見附錄4),開始在全國推進企業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建設工作部署[14]

除了以上相應的政府部門的規定、辦法以及措施的出臺外,各地也建立了一系列的首席信息官交流和互動的平臺,以此來推進首席信息官隊伍的成長。比如:2013年12月,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和支持下,由中國電子學會、電子工業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發起成立的中國首席信息官聯盟在北京成立。這也標志著首席信息官走向正式和成熟。中國首席信息官聯盟的任務是:積極宣傳貫徹國家信息化相關政策,推進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制定和推廣首席信息官認證制度及相關標準;多層次地開展首席信息官業務培訓服務,提高首席信息官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以多種形式搭建國內外首席信息官交流合作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討、交流、咨詢、評估等活動[15]。2015年5月9日,上海首席信息官聯盟論壇暨成立大會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召開[16]

可以看出,國內CIO群體在經歷了近15年的發展后,隨著企業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和組織的重視。雖然很多組織已經意識到了CIO的重要性,但是CIO還沒有真正參與到組織的決策和規劃中去。從企業信息化的角度來看,真正的CIO體制還沒有完全形成,CIO的角色在組織中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而且大多數CIO的素質和意識也與組織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從實際調查數據來看也發現CIO現狀參差不齊。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科學實驗室與《中國計算機用戶》雜志社共同發布的《中國首席信息官成長模式與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所調查的253個有效樣本中,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主要為政府部門)大多設立了CIO。這說明政府信息化的政策已經得到了各級政府、事業部門的積極響應,政府CIO的設置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共有59個機構尚未設立CIO,占樣本機構總數的23﹒32%。比較突出的是建筑業和IT業,其未設立CIO的比例明顯高于平均水平。此外,大型組織設立CIO的情況要好于中小組織。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中國CIO所處的位置充其量也就是與信息中心主任相當的位置。調查顯示,在已經設立CIO的146家組織中(不含政府部門),共有103家(占70﹒55%)組織CIO處于部門經理級別,共有38家(占26﹒03%)組織CIO處于副總級別,只有5%的組織明確確立了CIO職位。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已經進入決策層的CIO群體還沒有成長起來[17]

從組織結構的角度來看,CIO所在的部門在組織中的地位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目前在組織中負責信息資源的部門有的是戰略部門,有的是發展部門,有的是單獨設置成為計算中心、信息中心等,有的是并入人事或財務部門管理,有的是歸口科研和技術部門,等等。這些部門的存在其實都只是體現了組織在當時背景下對于信息資源管理的某一個方面的需求,要么是戰略層面,要么是業務流程層面,要么是基礎設施層面等,而領導層并沒有從組織的長遠發展來考慮設置一個專門的組織架構。

從長遠來說,信息部門不應該是組織中其他部門的附屬機構,而應該是與其他部門并列甚至是高于其他部門的管理機構。即使把信息管理部門單獨出來,也不應該僅僅將其看成一個簡單的信息中心,而應該賦予其更多的職能,給予其相應的權力,讓其能參與到決策和組織業務流程的改造中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在現實中,CIO在組織中所處的地位比較尷尬,有的是組織的高層管理者,有的是與業務相聯系的中層管理者,有的是負責技術的IT主管。對于CIO職責的描述更是多種多樣,既要參與IT戰略的制定,又要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還要把握IT技術的發展、負責IT人員的培養等等。人們對于CIO的職責及其角色的不同描述,其實反映了對于完善的CIO組織架構的需求[18]

總的說來,中國的信息資源管理建設起步晚、基礎薄、發展不平衡,即便面對國際上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和信息競爭,組織對信息的價值認識有所提高,但距離在組織內部設置首席信息官的做法仍有一段路要走。與此同時,由于競爭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組織認識到信息和知識是影響組織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充分發揮信息和知識的作用,就要提高信息主管及信息部門在組織中的地位。

四、CIO遇到的挑戰

隨著組織外部環境的變化步伐加快,組織的戰略受到快速的戰略性業務變革、電子商務以及技術上的復雜性這三方面的驅動,信息化方面的規劃和決策的變化也加快。以往根據一個長期的業務規劃進行信息化規劃的方法就行不通了,負責IT部門的CIO在進行信息化規劃的過程中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般說來,CIO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

(一)不斷增加的控制

IT項目在組織中的投資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這就需要CIO對于項目能夠有效地控制。不斷增加控制的原因有以下4點:

(1)不斷增加的投資額。目前IT投資的數量級從幾萬變成幾十萬、上百萬,甚至是上千萬、數以億計。信息技術投資的存量和增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企業對投資回報的期望值也逐漸增加。比如:通用汽車的CIO掌握著公司每年大約30億美元的IT投資額。為了降低投資風險,組織管理層需要對于信息化項目以及CIO的行為進行必要的控制。

(2)IT項目的復雜性。如今的IT項目涉及組織的業務、技術、管理等方方面面,IT技術貫穿于整個業務。CIO必須對各種各樣的業務流程和業務模式做出快速準確的反應[19]。很多業務部門提出“由于公司的IT部門不了解它們的需求,它們更加傾向于由業務部門自己來主導實施信息化項目”;高層領導也對IT部門投入遠遠大于產出的狀態感到不滿,并且這種不滿已經體現在不斷降低IT預算和人員工資等方面[20]。IT項目的復雜性也強化了組織對于信息化項目的控制。

(3)收益的無形性。信息化投資產生的收益具有隱性效益的性質,這就使得信息化投資的收益難以量化。“隨著信息化的投入越來越大,而信息部門的績效卻越來越難以確定,信息化經理人員需要面對能夠證明他們成功的信息化績效帶來的壓力”[21]

(4)高不確定性。所有信息化項目在執行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始料未及的風險和意外,會使項目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要求CIO對于信息化項目能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此外,項目外包形式的逐漸普及也需要CIO對于項目有很好的控制能力,以降低項目的外包風險。

(二)不斷增加的責任

組織外部環境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和不確定性,對CIO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CIO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其職責范圍也越來越廣泛。一般說來,CIO的主要職責包括:對長期的戰略以及信息系統的規劃活動,對信息資源管理負責[23],對組織中的所有計算機以及相關的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負全部責任[24]。Haselkorn (2003)曾指出:對于CIO來說,最困難的問題不僅僅是要承擔IT職能范圍內的職責,還要承擔一些涉及跨部門甚至是跨層級邊界的職責[25]

國內學者楊學山、焦寶文也分別對CIO應盡的職責進行了描述[26],具體內容如表1-1所示。

picture

表1-1 CIO的主要職責列表

如此廣泛的職責意味著CIO這個職位不但是一個真正給組織帶來巨大變化的職位,而且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職位。人們對這個職位賦予了太多的期望,對于CIO的期望是他應該具有技術、流程和業務的綜合知識,以便有效地管理信息系統部門,形成適當的組織結構和流程,并幫助形成基于業務的IT戰略[27]

(三)與高層管理團隊建立良好的關系

CIO面臨的挑戰還來源于其所處部門的特殊性,從職能來看,IT部門是組織職能部門之一,與財務部、市場部等并沒有差異。但從效能來看,IT部門經常被看作一個不斷投錢而沒有絲毫產出的部門,大多數情況下是將其歸入成本中心之列。面對持續的資金投入和難以衡量的投資回報,IT部門很難得到其他部門的理解和認同,CIO及其信息資源管理人員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看作“救火隊員”,許多組織的信息技術部門一直處于爭論的焦點和生存危機之中。這就要求CIO與高層管理團隊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便對其產生非直接權威的影響[28]。為此,CIO要與高層管理團隊形成團隊關系。CIO一方面要用一些非技術的語言與高層管理者溝通,讓他們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業務方面的溝通,以便更好地理解組織的業務流程。這對于CIO個人的能力,尤其是溝通能力、業務知識以及職業技巧提出了新的挑戰。

此外,郭立生在對參加2004全國優秀CIO圓桌會議的CIO進行調查問卷分析后發現,國內CIO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3類:

(1)信息化戰略方面的挑戰。主要包括信息化戰略與組織戰略的有效結合、信息化戰略與組織管理創新、信息化與組織核心競爭力重建、IT創新與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等。

(2)組織業務流程和IT技術整合方面的挑戰。主要包括IT對業務流程的支持、IT對業務技術的改造、IT對組織供應鏈的改造等。

(3)組織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挑戰。主要包括信息化團隊建設和有效激勵、IT對組織文化的改造、妥善處理與首席執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等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等等。應該說這些挑戰都是組織信息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和難題,無一不是組織發展的瓶頸。

這些問題的解決無不涉及根本性的變革,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將是信息化建設的突破[29]


注釋

[1]辛諾于1980年被任命為波士頓銀行的CIO。

[2]CIO Insight是Ziffdavis Media公司注冊服務商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泉州市| 黑河市| 卓尼县| 大冶市| 和平区| 双桥区| 湟中县| 桦川县| 建瓯市| 临潭县| 读书| 遂昌县| 开封市| 临沧市| 奇台县| 凤城市| 萨迦县| 广平县| 盘锦市| 喀什市| 新闻| 大名县| 洛隆县| 五家渠市| 石首市| 当涂县| 视频| 罗甸县| 原阳县| 沈丘县| 哈巴河县| 汕尾市| 界首市| 叶城县| 招远市| 沽源县| 平远县| 邯郸市| 三明市|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