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學者談新常態下經濟增長
- 劉偉等
- 997字
- 2019-11-08 19:42:30
1.新起點
經過改革開放37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經濟規模上看,截至2014年年底,GDP總量超過63萬億元人民幣,按不變價格計算為改革開放初期的28倍左右,年均增長率高達9.5%以上,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前10年年均增速達到10%以上,創造了當代世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歷史新紀錄。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匯率法折算為美元計量,中國的GDP總量達到9.24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8%上升至12.2%,由世界第十位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起超過日本躋身世界前兩名,相當于美國GDP總量[1]的55%左右)。人均GDP到2014年年底已達到近5萬元人民幣,按不變價格計算,比改革開放初期提升了19倍左右,年均增長率達到8%以上,同樣創造了當代經濟發展的新紀錄。按匯率法折算為美元計算,人均GDP超過了7000美元,達到了當代世界的中等收入水平。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屬于典型的低收入窮國,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按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在1998年首次達到下中等收入水平,2010年首次達到上中等收入水平,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進入當代上中等收入階段。從經濟結構上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三次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28.2%、47.9%、23.9%,不僅落后的農業經濟比重過高(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更是達到70%以上),而且產業結構嚴重扭曲,工業化進程與農業和服務業發展嚴重脫節,加之以犧牲其他產業的發展來換取工業的發展,致使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虛高度”,到了2014年,農業產值比重已降至10%以下,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8.2%[2],凈上升24.3個百分點,并且自2013年起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的前10年里,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已十分接近,但第三產業產值在GDP(以價格水平表現的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了4.2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僅上升了0.8個百分點(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沖擊,中國對經濟進行強力刺激,重要的便是增大投資,而投資首要的是刺激第二產業,導致第二產業增速重新提升并超過第三產業,從2012年到2014年,伴隨“擇機退出”,第三產業增速又重新超過第二產業),這種產業結構變化表明我國經濟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并已開始形成某些“后工業化”時代的特征。相應地,我國城鎮化進入加速期,城鎮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0%以下上升至目前的55%左右,超過了當代世界平均水平(52%)。上述GDP總量、人均GDP、經濟結構的變化表明我國無論是在經濟數量水平上,還是在經濟質態結構上,都已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和工業化后期加速完成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