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于1987年6月畢業于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同年7月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工作,后并入經濟學院,至今已30年,從未離開過,也從未有過這個念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是人大人,他們在這里奉獻了青春和一生,目睹了人大的成長和輝煌。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我對教育這個行業,對人大,有著濃濃的親切感和深深的敬意。畢業之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此生執教,無怨無悔。一晃30年過去了,已從年少青春走向成熟中年,回首往事,既有興奮和激動,也有遺憾和不安。在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之際,推出一本論文集,將以往發表的論文,整理分類,既是作為校慶的一個紀念,也是對自己多年學習和研究的一個總結。
我的本科和碩士專業是金融學,主要側重于金融實務與應用,關注金融實踐與金融改革,特別是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探索。1987畢業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跟隨胡迺武老師學習和工作,之后師從胡老師,功讀國民經濟學博士。一直在大經濟這個領域里工作,正是胡老師的寬容和厚愛,才使得我盡管身在國民經濟學這個學科,但講授的課程和研究的范圍仍在金融學這個領域。
20世紀90年代,中國金融業改革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在傳統的間接融資體制框架下,積極探索中國金融市場化的路徑。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為標志,預示著中國規范化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啟動。自此,中國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圍繞著市場“透明、公開、公平和公正”的理念展開了一系列的理論探討和實踐試錯創舉。作為當時金融改革的關注者和參與者,我一直追蹤現實發展和理論創新,發表了多篇關于中國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的研究文章。本書的第一、二章正是基于這個背景,由相繼在《金融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中國經濟問題》等雜志發表的一系列論文進行再編輯,它們基本代表了當時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爭論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集中反映在:一是如何正確認識中國上市公司發展中的問題,特別是公司的估值、股權結構、公司并購以及控股股東變更所帶來的影響,等等;二是如何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視角認識和理解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的各種各樣問題,既要考慮發展中的中國特色的歷史痕跡,又要注重市場形成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因此,在市場成長中,這里以市場有效性為基礎,探討一個透明性較好,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運作比較規范的股市基本原則和制度框架,以期提高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運作。同時,對證券市場載體——中國證券公司的競爭性行為,以及證券行業的集中度、規模和效率等問題進行了比較分析,對證券市場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2011年承擔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重大項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國金融戰略研究》,相繼發表了6篇論文。本書的第三章主要是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貿易問題》《教學與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雜志。論文從國際經驗視角,分析新興經濟體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開放經濟下的傳染性基本特征,以及它對中國金融發展戰略的啟示和政策含義。在中國金融發展戰略中,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功能,特別是在國內金融市場放松利率管制和市場準入標準,資本開放和本幣國際化戰略中,中國政府,特別是金融監管機構如何有效的進行監管,并在全球金融競爭與合作中贏得主動和先導,實現中國金融戰略的長期與整體性布局,需要理論指導和政策設計。對此,課題在這些方面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路徑選擇和政策建議。
2005—2006年,參與亞洲研究中心的項目,作為韓國高麗大學訪問學者,在韓國進行調研和資料收集整理,重點研究20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金融改革的實質性方案,以及監管體制重構的評估。本書的第四章主要是關于韓國金融改革的系列論文,發表在《中國金融》《經濟日報》《當代金融家》等雜志上,反映當時中國學者對韓國震動式金融改革的關注,特別是在獲得第一手資料,以及親歷韓國三星經濟研究所的直接交流后,更加感到,韓國的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對中國的金融發展具有很現實的借鑒和推動作用。
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斷了世界經濟持續30多年的黃金增長期。人們不得不反省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動下,金融風險已進入多發期,當然這也是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機遇期。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風險已超越了國界,唯有不斷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聯合控制和治理風險,才能度過金融動蕩時期。在未來的金融監管國際合作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的作用,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本書第五章,主要圍繞著后危機時代,金融風險以及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問題展開,論文相繼發表在《教學與研究》《安徽大學學報》《中國金融》等雜志。反映了后危機時代全球金融發展的主要聚焦點,就是積極應對危機,構建一個全球合作的安全網和機制。正如2016年G20領導人第十一次杭州峰會上中國提出的主張:助推G20發揮引領作用,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
全書共分四編,按照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實踐邏輯展開,從20世紀90年代的證券市場開啟,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反思,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金融自由化,一定是市場化和開放的并舉,反映的就是金融規模的影響力以及金融結構的細化和深化。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30多年,最亮點的就是中國的金融業的發展與創新,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具有實質性的突破。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的速度、方式、結構、動力等都在發生變化,同時利率市場化、金融及技術脫媒沖擊、不良貸款攀升等挑戰顯現并加劇。如何使金融系統經得起經濟結構性、周期性變化的考驗,在供給側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在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中,穩定匯率風險,是當今我國金融工作的重要使命。這要求金融理論工作者和監管者對金融風險保有一顆敬畏之心,提高風險警覺性,具有預警、預判意識。未來的研究將更多的關注中國金融理論發展與金融監管實踐,為推進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議,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方芳
2016年12月于人大明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