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研究
- 李正波 邱瓊
- 5434字
- 2019-10-18 15:48:08
一、電子商務與零售業經濟增長要素
不論是電子商務還是零售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主要來源于資本積累、人力資本提升、技術創新等關鍵因素。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零售業依靠資本的大規模投入,迅速建立起大型化、規?;牧闶勰J?,提高了我國零售流通的效率。當前,沃爾瑪、亞馬遜、阿里巴巴、京東等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對零售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力資本提升和技術創新成為推動零售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是經濟發展必須具備的因素。零售業的資本積累包括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積累,零售資本的積累能夠為零售業在店面擴張、供應鏈管理優化、消費服務體驗提升等方面提供強勁的動力,提高零售業的規模效應,降低整體流通成本。
1.固定資產積累
傳統零售業的增長離不開固定資產的積累,門店、倉庫、物流設施等資產是超市、百貨、便利店等業態擴張必不可少的條件。改革開放后,我國零售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規?;湽芾?、大型化門店經營。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市場開始向國外零售企業全面開放,由于看好我國零售業,沃爾瑪、家樂福、Tesco等全球大型零售商紛紛進入中國,加大對我國零售業的投資力度,積累了大量的零售基礎設施。過去的10年里,我國零售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快速增長,零售業固定資產不斷增加。2015年,我國零售業固定資產投資9 251億元,總體規模是2007年的7倍以上。與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經歷高速增長后的回落不同,近10年來零售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零售業投資增速提升說明零售業資本積累(儲蓄)增加,以及資本對我國零售業發展看好。圖4-1顯示了零售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零售業固定資產的增加體現在零售店面的增加上。零售業固定資產投入主要集中于大型超市和百貨店,固定資產的積累使得大型購物場所遍及全國各地,零售業在空間上更加集中,行業的規模效應不斷提升,創造了就業機會并提高了零售業經濟效能。2013年,有店鋪零售資產合計70 571﹒0億元,是2008年的2﹒8倍,年均增速為23﹒1%,占零售業資產的比重為97﹒6%。其中,會員倉儲店、家居建材商店、廠家直銷中心、便利店快速發展,資產年均增速分別為42﹒8%,36﹒8%,30﹒9%和30﹒8%;專業店、專賣店和百貨店仍是主要業態,資產占比分別為36﹒0%,25﹒0%和15﹒1%,資產積累規模增長明顯。
2.無形資產積累
零售業的無形資產包括商譽、商標權、專營權、供應鏈和銷售渠道網絡等,對零售業的流通效率的提升作用突出。近年來,國內零售品牌商譽和價值不斷提升,特別是供應鏈、倉儲物流的管理水平極大提升,提高了我國零售業的整體水平和行業效率。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沃爾瑪、家樂福等國外大型零售商大舉進入,憑借良好的管理和優質的貨源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青睞,2004年一度占據大賣場市場份額的80%,并憑借資金優勢在國內并購優良零售資產。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零售品牌,例如線下的大潤發、蘇寧、萬達百貨,線上的京東、天貓、當當等。國有品牌學習國外大型零售商的管理模式,培養優秀的零售人才,引進先進的技術,改進供應鏈和倉儲物流管理,提高了國有零售商綜合管理水平,運營能力逐漸獲得生產商的認可。凱度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零售商呈現出趕超外國零售品牌的趨勢。大潤發超越沃爾瑪成為最受供應商認可的零售企業,華潤萬家、永輝、屈臣氏、京東也獲得大部分供應商的認可。表4-1列出了中國市場零售商綜合實力排行榜2015年排名前十的企業。
大批本土零售品牌的崛起和零售企業無形資產的積累提升了我國零售品牌的價值。目前,我國已經形成電商和線下實體店兩種模式的零售業態,電商品牌以阿里巴巴、京東、聚美優品、當當等為代表,線下實體店以蘇寧、國美、大潤發、華潤萬家等為代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國內零售品牌價值普遍上漲,零售上榜品牌的品牌價值總和占整張榜單的10﹒9%,品牌價值平均漲幅69%。網絡零售商淘寶蟬聯冠軍,價值高達2 660億元,天貓和京東分別居第二和第三,品牌價值分別為950億元和750億元。從細分行業來看,上榜的網絡零售商有4家,超市零售商和家電零售商各有2家,家居零售商和醫藥零售商各1家(見表4-2)。這反映了我國零售業品牌價值的增長情況,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國內消費者對我國零售商經營水平和商譽的認可,我國零售業成為連接生產商和消費者的堅實渠道。
(二)人力資本提升
人力資本是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人力資本理論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勞動力增長和勞動力素質提升(效率提升)是引發生產要素邊際回報增長的重要因素。對于零售業來說,人力資本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增長和勞動專業化(分工細化)兩個方面。勞動力增長體現在行業就業增長,勞動專業化體現在業態細化和分工專業化,二者對流通成本下降和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1.促進就業機會增長
就業的穩定增長能夠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穩定國民經濟基礎。零售業是第三產業就業的支柱之一,并長期保持穩定的增長。2008年,我國批發零售業的就業人數達2 540萬人,其中農民工就業人數2 029萬人;零售業就業人數占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比例為10﹒1%,其中農民工就業人數占農民工就業總人數的約9%。2008—2014年,我國批發零售業就業逐年穩定增長,到2014年總就業人數超過4 000萬人,占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比例達12﹒8%(見圖4-2);其中,農民工就業人數占農民工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上升至11﹒4%,是繼建筑業、制造業后解決農民工就業的第三大行業。不同于建筑業和制造業需要高強度的勞動,批發零售業能夠為女性勞動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批發零售業人均年工資為51 395元,高于全國人均年工資49 969元。其中,零售業單位負責人年工資為111 880元,約為平均工資水平的兩倍;藥劑師、維修人員等專業技術人員的年工資為65 249元,比平均工資水平高3 954元;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的工資低于平均值,分別為40 901元和38 631元(見表4-3)。
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我國創造了眾多就業機會。電子商務是我國青壯年兼職就業的主要行業。中國就業促進會發布的《網絡創業就業統計和大學生網絡創業就業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個人網店和企業網店規模分別為1﹒6人和6﹒93人,據此推算,全國通過開設網店直接創業就業的人員有1 003﹒72萬人。電子商務從業人員以80后、90后為中堅,其中以大學生為主,網絡創業人數約618萬人,占全國網絡創業就業人員的六成,畢業6年及以上大學生創辦的網店帶動就業人數約357萬人。在電子商務市場,大學畢業生有的從事程序員、工程師等高端技術型工作,有的從事商業推廣、美工設計、廣告創意等方面的工作,也有的開設網店自主創業。
2.推動勞動分工細化
零售業的細化形成了更加細致的勞動分工,對從業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醫藥零售店的藥劑師、眼鏡店的驗光師都要有執業資格,汽車及配件銷售、奢侈品銷售行業的從業人員上崗前須接受嚴格的培訓。隨著商品豐富度不斷增加,普通服務業從業人員在工作中需要不斷地學習商品和行業知識,如醫藥零售人員需不斷學習各類藥品品性及藥效,奢侈品銷售人員需學習奢侈品維護方法等。零售業不斷細分,產生新的分工和就業機會,既促進了相關支持行業的出現,也促使原有技工自主創業。
3.形成新的勞動分工體系
隨著電子商務市場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創業的基礎設施以及市場推廣、銷售、融資渠道等的不斷完善,網絡創業門檻大大降低。許多人選擇在電子商務領域創業而非擇業。眾多電子商務平臺及相關產業的出現,也為社會提供了各種創業及就業機會,在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服務弱勢群體、提高居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電子商務推動相關行業蓬勃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比如催生了大量與電子商務行業相關的就業機會,和傳統的工作方式不同,許多人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網店裝修師、網模、淘寶攝影師、新媒體管理員、微信推廣員等新型職業紛紛出現并形成規模,成為電子商務行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技術創新
技術和商業模式轉變帶來的效率提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零售業中,技術帶來的推動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倉儲物流技術、無人銷售終端等方面。其中,電子商務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溢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電子商務不僅對傳統零售業從廣告、流通到信息系統加以改造,而且逐步向上下游以及全產業鏈延伸和滲透。
1.零售業技術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零售業技術取得飛躍式發展。零售業的自動售貨技術、商品標識技術、倉儲物流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是加快商貿物流的關鍵技術。我國零售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再到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20世紀80—90年代:硬件引入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我國零售業技術發展的起步階段,開始引進國外的收款機,提高資金管理效率。我國80年代開始消化吸收國外POS技術,自主研發國產POS系統。90年代開始,隨著條形碼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國內開始引進改良的國外收銀系統,將收款機軟硬件相結合。(2)21世紀頭10年:信息系統普及期。隨著消費規模的擴大、商品種類的豐富,對商品精細化和精準化管理的需求不斷加大。在國外,IBM、甲骨文等軟件服務商率先抓住機會開發出CRM(客戶關系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等軟件,為零售企業整合了從用戶管理到收銀、存貨、供應鏈、物流、商務智能等所有業務。我國國產軟件品牌如石基信息、金蝶、用友等也抓住機會為國內零售企業提供軟件服務。在這一階段,零售軟件基本上覆蓋了我國大中型連鎖零售企業,大大提高了零售企業管理商品和用戶的水平和能力。(3)2010年后:“云網端”技術改造期。2010年后,電子商務大發展,商品的種類和消費者的規模繼續擴大,數據量和信息處理能力隨之變化,傳統的CRM等軟件模塊在處理海量數據時捉襟見肘。在這一困境下,亞馬遜、阿里巴巴、沃爾瑪等零售巨頭為適應業務需求,相繼利用“云網端”、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零售大數據,實現自助售貨收銀,以及物流倉儲管理、消費需求預測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云網端”是當前零售業變革最重要的技術。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云”方面,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基于大數據技術開發的AWS和阿里云,使數據存儲和處理的成本大幅降低,推動了基于電商大數據的金融信用評級、物流、支付、廣告等電子商務支撐服務業的發展,推動了將IT應用于實體零售業。在“網”方面,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將人類世界信息化,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例如,二維碼技術、4G通信技術方便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進行便捷的支付。在“端”方面,智能手機、谷歌眼鏡、VR產品等硬件,以及購物APP等軟件革新了購物和社交方式,逐漸成為消費的主要方式,占據了消費的入口。
2.零售業技術投資現狀
進入21世紀,電商和科技公司等帶動了零售業的信息化發展,零售業無形資產積累不斷增長,提升了我國零售業的整體水平。其中,以石基信息、漢得信息技術、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的發展為代表。在“互聯網+”國家戰略的推動下,資本市場和政府對電商、智能物流、電子支付、零售信息系統等相關產業的投資熱情高漲,使零售業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
2010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對創業的投資力度大幅提升。清科集團的數據顯示,我國股權投資市場以2011年和2014年為行業的分水嶺。2009—2010年,我國股權投資達千億元,2011—2013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規模較2010年幾乎翻了一番。2014年和2015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規模增至5 000億元以上,投資的項目數量分別增至3 626個和8 365個,較2009年翻了好幾番(見圖4-3)。其中,以“云網端”為主導的互聯網創業投資貢獻了大部分投資項目。
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云、網、端等設施成為推動整個商業發展的新基礎設施。例如,阿里云等云平臺能夠以較低成本為初創企業提供高質量服務器,幫助企業節省大額的服務器投入,間接便利了互聯網創業。騰訊等社交平臺、淘寶等電商平臺加速信息交流,拓展了個人及中小型企業經營業務和渠道。社會資本對電商及相關行業的投入加大,2014年我國風投項目中約1/4為互聯網和電商產業。研究顯示,2005—2012年,電商風險投資每增加1億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9億元,社會資本對云、網、端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增長明顯。
清科集團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股權投資規模排名前四的行業分別為互聯網、電信及增值業務、IT、金融,投資的項目數量分別為2 562個、1 018個、903個、530個(見圖4-4),投資規模分別為972億元、539億元、194億元、684億元(見圖4-5),互聯網行業獨占鰲頭。從投資結構來看,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創業的熱度很高,2015年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VC投資)所投資互聯網項目的數量分別為1 030個和1 051個,遠超IT等行業的股權投資項目數量。從資金層面看,風險投資資金和私募股權(PE)基金領導了中國股權投資,這反映出我國資本市場的投資逐漸從房地產及相關產業轉向高風險、盈利模式不確定的互聯網、高科技行業。私募股權基金的大規模投資也說明我國股權投資領域不斷擴大,投資的細分領域不斷擴展,這將更加有利于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的創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