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投資者的特質:特立獨行
在投資行業工作久了,我們經常聽到投資者說一些話:雖然這類資產很好,但是現在市場情緒很悲觀,大家都認為這類資產不行,抑或現在市場情緒很樂觀,大多數參與者都喜歡買這類資產,等等。殊不知,投資者的情緒是被歷史證明最靠不住的一種東西。
從遠古以來,人類非捕食類動物的特質就決定了人類是群居的,并以眾人意見的肯定與否來決定自己的主觀感受。所以,我們的社會才演化出了各種各樣的獎勵。而且,這些獎勵從我們的孩童時代就一直試圖刺激我們的神經,加強了我們認為“得到群體授予的獎勵是非常榮耀的”這樣一種直覺。殊不知,至少對于培養優秀的投資者來說,這種直覺是極為有害的。
讓我們來看一個最簡單的理由。假設多數人的情緒、認知是有利于獲得優秀投資回報的,那么為什么絕大多數人在長周期來看并沒有從投資上賺到很多錢呢?這里指出長周期,主要是為了挑出中國的房地產大牛市這個特殊的例子:我們很難肯定,現在動輒幾十倍家庭年均總收入的房價真的是一個可以長期維持的價格。
公眾的情緒在絕大多數時候是隨著市場的價格變化而變化,而非領先于市場的價格變化的。不信,你可以去觀察:在牛市中的流行言論,幾乎總是很樂觀的,而在熊市中的流行言論,幾乎總是悲觀的。
2014年以前,在原油價格100美元的時候,我們聽到幾個人說油價會在2014年突然跌破30美元?在2015年創業板指數突破150倍PE (市盈率)估值的時候,有多少人對創業板憂心忡忡呢?而在2014年A股藍籌股只有6倍PE的時候,認為上證綜合指數能跌到1 400點的大有人在,正如2016年年初,伴隨著香港股市大跌,很多人認為香港市場會被永遠拋棄、恒生國企指數再便宜也不能買。但是,盛極而衰、冬去春來永遠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原油的產量已經難以上升,而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必然消耗巨量的石化能源,西方世界的進一步發展也會需要更多的燃料。6倍PE估值的股票市場必然最終吸引資本的流入,想想看一年16.7%的回報率(6倍PE估值的倒數)是多么誘人的一個數字!即使是舉世聞名的淡馬錫控股從1974年至今,也只取得了每年平均16%的回報,而這意味著其初始投資的回報率高達500余倍。
而反觀資本歷史上100倍以上PE的市場,不論投資者的情緒多么瘋狂、大眾對它的喜好多么狂熱,幾乎沒有不下跌的,原因無他,太貴而已。但是,與生俱來的從眾心理和從小被各種獎勵刺激而固化的對群體贊許的渴望,導致絕大多數投資者無法從大眾的心理趨勢中自拔出來,并最終做到因和大眾相同而恐懼、相反而興奮。這種特立獨行的品質卻是古往今來一切偉大投資者必備的要素。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特質的難得,才使得偉大的投資者如此之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