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568字
- 2019-10-18 15:59:59
第二部分 合同的訂立
本部分共包括11個條款,開始于第14條,結束于第24條。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一法公約》(U LF,下文簡稱《海牙第二公約》)一樣,本部分主要規范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有效訂立的前提條件。實際上,《公約》第二部分本來就是在《海牙第二公約》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本部分(第14條至第24條)采納了傳統的合同法理論,合同必須通過雙方當事人發出要約、承諾所達成的合意訂立。
由于本部分內容來源于《海牙第二公約》,也由于部分成員國對于這種“采納”有不同意見,所以《公約》第92條第1款允許一個國家在簽字、批準、接受、核準或加入時對這一部分內容行使保留權,聲明它不受本部分規定的約束。如果某一國家據此行使了這種保留權,那么,對于那些保留涉及的條款,根據第92條第2款的規定,該國便不是第1條第1款b項意義上的成員國。北歐的幾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如丹麥、挪威、芬蘭、瑞典便對這一部分條款行使了保留權。因此,一個國家是否行使這一保留權,會對《公約》的適用產生實際影響。如果中國的出口商與瑞典的進口商簽訂一份汽車進口合同,就《公約》第二部分的規定而言,因為瑞典行使了保留權,不是《公約》的締約國,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第二部分規定便不適用于該瑞士公司和中國公司簽訂的合同。當然,《公約》是否適用于這樣的合同,還須由法院根據其所在國的國際私法規則來作出決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