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夸大青年教師的壓力感
看到共青團北京市委聯(lián)合課題組針對北京市中小學青年教師群體的調查報告后,首都師范大學王建平教授首先注意到“近六成的受訪教師表示壓力大,其中43.8%表示‘壓力較大’,13.1%表示‘壓力非常大’”這組數(shù)據(jù)。
“我們不能籠統(tǒng)地談中小學青年教師的壓力。”王建平教授說,如果沒有把青年教師內心的壓力清晰化,找到壓力的真正根源,既不利于化解他們的壓力,同時也不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
王建平指出,現(xiàn)在年輕教師普遍都覺得“累”“壓力大”,這其實跟社會整體的生存環(huán)境相關,也跟教育和文化的生態(tài)有關。
壓力首先來自于沒有準確參照系的比較。
王建平教授指出,青年教師這種“累”和“壓力大”并不是一個客觀比較的結果,如果進行縱向比較,現(xiàn)在的教師僅從工作強度上看并不比以前的教師更大。現(xiàn)在的教師的工作量化程度更高,而以前的教師經常做的家訪、課后輔導都是很難計入工作量的。如果進行橫向比較,青年教師也并不是在跟自己行業(yè)的標準比較,而是跟身邊的金融行業(yè)和資本行業(yè)比。中國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個階段,經濟成為了整個社會的顯學,形成了單一的價值取向。“必須對青年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王建平教授說。
其實,現(xiàn)在青年教師的壓力絕不僅僅來自工作。現(xiàn)在哪個學校門口每天不都圍著送快遞的。“這無形中就在給青年教師帶來焦慮!”王建平教授說。
隨著新技術的普及,教師的生活已經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假設過去的教師和現(xiàn)在的教師在工作量上沒有差別,以前的教師上完課后會安靜地在辦公室完成剩下的工作,他們的內心是平靜的。而現(xiàn)在的教師下了課后要用電腦或者手機上網(wǎng)。“他們的時間、精力被這些分流了很多。”
雖然,互聯(lián)網(wǎng)也有溝通功能,“但是,這種虛擬的溝通不真正具有排解壓力的功能”,王建平教授說,因為極豐富的信息反而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困擾和焦慮,而過去的教師因為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他們會有更多的人際間的交流和溝通。“工作上的一點兒不順心,課間跟同事聊聊可能就過去了。”
很多青年教師的壓力并不完全來自工作。“但是工作屬于公共空間,人們很容易把公共空間作為自己轉移壓力的空間。”王建平教授說,“人們更愿意拿公共空間說事兒。”
另外,這些30歲上下的青年教師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并且成長在比較富裕的改革開放年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承受太大的壓力,因此缺少化解和緩解壓力的能力。
當他們踏上社會,真正開始承受真實的壓力時,會因為缺乏應對的本領而在內心放大這些壓力。
因此,面對青年教師的壓力,社會輿論不能一哄而上,這樣既不利于他們找到自己壓力的根源,也會增加他們的焦慮。
“所以,在制度建設過程中要清晰地劃分出教師應該承擔的公共職責。”王建平說,以便青年教師更好地厘清職責與付出之間的關系,不盲目地夸大自己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