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你想象的那么“悲情”
非公企業青年中,“外地的孩子”比較多,77.2%的非公企業從業青年是非北京戶籍,城市戶籍略高于農村戶籍。北漂、沒戶口、工作不穩定、工作距離遠……這些標簽是很多人對在京非公企業青年的認識。
2012年在浙江衛視熱播的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為不少人構建了一種社會性的文本,里面有典型的“富二代”,也有北漂的蟻族,通過劇情悉心安排的沖突,反映出了青年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所處的社會地位與認同的尷尬。
然而,在本次調查中對他們價值觀的評價方面,出乎意料的是,非公企業從業青年受訪者最認同“奮斗成就人生”(4.11分),愿意通過奮斗實現自我價值,努力拼搏,追逐夢想。這一選擇,高于其他選項。
80后、90后為主的現代青年,他們是誰?有什么特征?未來如何?這些誰也說不完整,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本身就是傳統單位體制解體與新經濟組織成熟之間“夾縫中的一代”,是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城鎮化過程中“拐點上的一代”。如今,他們已經成為了非公企業青年的主力。
在不少北漂青年的父母眼里,讓孩子進入到像北京這樣的一個陌生社會,沒有親戚、沒有關系、沒有房子,如果沒有謀得一份體制內的工作,留在北京無疑是一次巨大的人生冒險。可是,在不少年輕人看來,這一切不利條件恰恰可以“權利反轉”。沒有親戚,就可以不用顧忌因失敗而失面子;沒有關系,正好不用處理交錯復雜的人情往來;沒有房子,暫時租房也沒有什么不妥。畢竟,在大城市中的自由,也是一種幸福。
當然,在工作上,這些年輕人和單位的關系不再那么緊密。他們的自主和獨立意識更加明顯,被炒魷魚和自己跳槽都不是新鮮事,更換工作的次數更加頻繁,在成才與發展需求上呈現出更加明顯的社會化特征。非公企業多數處于競爭性行業,其從業青年普遍肯吃苦,能奮斗,競爭的意識更加強烈,改善生活、實現價值的動力更加充足。
可是,一些留京的非公企業青年被貼上了“北漂”的標簽。一些媒體習慣用夸張的手法,一旦發現一些極端案例就大肆報道,誤認為這些青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實際上,這已經成為一種刻板印象。在很多年輕人看來,類似的報道并沒有改善他們的境遇,過度渲染的悲情反而影響了他們父母的觀點,為他們繼續留在北京工作增加了阻力。
從這一點來看,改善非公企業青年的生活狀況,并不需要社會的同情,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非公企業青年所得的平均工資收入達到了4413元,比市屬國企的收入更高。不過,根據調查,非公企業青年依然對“體制內”比較向往,同時也很期待工作能更加穩定。
其實,非公企業的青年本沒有這么悲情,社會除了以同情的視角看待之外,不妨來一點實在的幫助。比如,幫助青年消除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不合理制度,消除非公企業青年在意的“體制內”與“體制外”工作的區別。如此,非公企業就業青年在工作中感到更多公平,少一些焦慮,也能在工作選擇中多一份自由,少一點世俗的阻力。或許,這才是他們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