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儒家創始人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

第一節 孔子的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是春秋末期魯國人。

孔子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家庭。《禮記·檀弓上》載,孔子自己說“而丘也,殷人也”,即說他是殷商的后裔。孔子的四世祖孔父嘉是宋國的貴族,任大司馬,掌握著宋國的軍事大權,后因政治斗爭失敗被害,其子孔防叔(孔子的曾祖父)才遷到魯國。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做過魯國的鄒邑宰。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姓顏。叔梁紇死后,孔子的母親就帶著他移居到魯國的中都(今山東曲阜)。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陬人icon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野合”的含義是什么?孔子的母親生前為什么要對兒子長時期地隱瞞丈夫的墓地?對于這一問題,歷史上曾經有過長時間的討論。不管怎樣,孔子的幼年是不幸的,他的家庭從貴族淪落為普通平民,其孤兒寡母的生活狀況是可想而知的。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孔子幼年飽嘗了人間的辛酸、貧苦,這也可以說是他后來形成“愛人”思想的一種社會根源。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國奴隸制解體、新的封建生產關系開始形成的時期。春秋末期到戰國,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文化高潮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百家爭鳴的出現,促進了文化思想、理論的大發展。在這一發展中,倫理道德思想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孔子是這一時代的第一個思想家,也是上一個時代的最后一個思想家,在思想史上處于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孔子青年時,曾在魯國擔任過保管倉庫的“委吏”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后來又學著為貴族們辦理婚喪大事,專門鉆研當時及古代的禮節儀式。他還招收學生,并創立了以學習和宣傳奴隸主階級的典章制度和倫理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儒家學派。中年時期,他做過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并曾任魯國的大司寇。之后,政治上的不得意,使他在晚年轉而以全部的精力投身于教育和古典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系統地闡發、講述和傳播他的學說。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是當時奴隸制的文化中心,保存著豐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的文物制度。孔子自幼就接受宗周禮樂、道德的熏陶和教育,他之所以能對奴隸制較完備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有深入的研究,成為一個對后代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家,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春秋末期正是中國社會激烈變革的時期。由于生產上使用了鐵器農具,推廣了牛耕,農業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從而為新的封建關系在社會關系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創造了條件。廣大奴隸反對奴隸主的階級斗爭,對奴隸制的瓦解和崩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推動著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在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下,奴隸只是一種會說話的工具,每天都被束縛在奴隸主的方塊田里進行工作,沒有任何自由。當時的方塊田又叫井田,就是把田地劃分為像井字一樣的許多方塊,并用以作為計算奴隸勞動的單位。奴隸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逼得奴隸們不斷起來反抗,有的毀壞耕作工具,有的逃往深山,有的聚結起義。在奴隸紛紛逃亡和起義的情況下,井田制被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也不得不隨之改變。一部分中小奴隸主開始使用新的剝削方法,他們召集逃亡的奴隸,讓其大量開墾荒地,然后收取地租。這樣,社會關系和階級結構逐漸發生變化,新興的封建階級便出現了。由于封建地主階級采取了比較進步的生產方式,大大解放了生產力,逃亡的奴隸便紛紛來到地主的田地里勞動。這樣,地主階級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在社會生產中愈來愈居于重要地位。

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在經濟上的強大,他們在政治上也展開了向奴隸主階級的奪權斗爭。在孔子出生的魯國,公元前594年就實行了向私田征稅的稅畝制(即所謂的“初稅畝”),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為進一步召集奴隸開墾土地提供了法律依據。以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為代表的新興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公元前561年(孔子生前10年),季孫、叔孫、孟孫三分公室,瓜分了國君的土地、奴隸及其財產。再過25年,又四分公室,季孫獨得兩份,叔孫、孟孫各得一份,一律實行稅畝制。但是,奴隸主貴族并不甘心這種失敗,總是要聯合各種勢力,奪回已經失去的政權。春秋時期,不但強大的氏族和公室沖突嚴重,而且諸侯與諸侯之間、強大的氏族之間也相互吞并攻殺。正是在這種劇烈的社會動蕩中,奴隸制走向崩潰,封建制逐漸確立起來。

與政治、經濟上的斗爭相適應,倫理思想上的斗爭也是很激烈的。不同階級、不同派別的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極力從道德上尋找根據,并把道德作為達到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系,本來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一個方面,但它對人們的行為,對個人和個人、個人和社會的其他關系,起著極大的制約作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特別注意到了倫理道德同政治的關系。他們認為,把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加以總結,并使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概括出適宜于統治階級利益的一套原則、規范、德目,有利于維護當時社會的秩序,更好地為自己的階級服務。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產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倫理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奴隸制和封建制雖屬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有不同的特征,但二者又有著許多共同的聯系。這兩種社會形態,在中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都以宗法氏族的等級制度為主要特點。在封建社會中,盡管奴隸成為農民,并獲得了相對的人身自由,但在實質上仍然依附于封建地主。整個社會,幾乎同樣是以嚴格的等級規定來確定人們的地位的。不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一個人只要出身于某種等級,具有了某種身份,就會獲得其特定的權利和義務。在宗法氏族的特殊情況下,父子、君臣、兄弟、夫婦和朋友之間的倫理道德,對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來說,從一般的原則到某些重要的規范,幾乎是同樣適用的。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兩種社會制度的區分,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對于古代的許多思想家來說,這種區分就不是很清楚了。他們朦朧地意識到,這兩種制度是不同的,但是,對于一些具體的政治事件和奪權斗爭,他們有時候去維護奴隸主的貴族統治,有時候又為新興的封建制度辯護。特別是對于一些抱有改良、改革愿望或較為進步、開明的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來說,為了更好地維護他們所向往的等級制度,他們的思想就更為復雜。

孔子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大變動的時期,站在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立場上,從社會穩定、人際和諧、政治廉潔、國家統一和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出發,由最初的出仕到創辦學校從事教育,都極力宣傳他的思想和理論,以實現其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他既希望維護當時的統治,同時又要求對不合理的現象進行改良以至革新。他一方面有“從周”的愿望,另一方面又盼望有一個“均無貧”的大同社會。他強調要善于用倫理道德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強調“仁”和“愛人”的重要性。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他所說的“禮”,就是當時社會所制定的一整套政治制度、道德規范和禮節儀式,但他并不主張原封不動地按照這些“禮”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在孔子以前,有所謂夏禮、殷禮和周禮。他雖然表示要遵從周禮,要以周禮為準則來糾正現實中一切不合周禮的情況,但并不以為周禮絕對不能改變,而是認為周禮可以有所損益。孔子所說的對周禮的“損益”就是要按照時勢的要求,對周禮作些刪補、改良,從而使周禮在新的社會條件下,能起到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人際和諧的作用。他目睹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殘酷統治常常引起暴亂,因此強調要利民、惠民;他看到奴隸主階級同封建主階級的殘酷角逐,因此提出了愛人、忠恕。孔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倫理思想體系,成為奴隸主階級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由于他的倫理思想中包含了對人類道德關系的深刻認識,一定程度上順應了處于巨變中的時代的要求,包含了關心人、愛護人的積極內容,因此,他的倫理思想不但為以后的新興地主階級所采用,而且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最有影響的倫理思想。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年一位偉大的過渡性的倫理思想家。他承前啟后,既是奴隸社會的最后一個思想家,又是封建社會的最初一個思想家。他所建立的倫理思想體系,不但在中國,就是在世界倫理思想史上,都是少見的。他面對奴隸社會末期禮崩樂壞的局面,想要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的倫理關系理論;但是他又不滿意于奴隸主階級的腐朽、殘暴、橫征暴斂,希望對這種關系盡可能地在理論上作某些改良。作為一個倫理思想家,他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個民富國強、政治清明、社會穩定、人際和諧的統一國家。他一方面極力維護當時的等級制度,堅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關系,同時又認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使那些賢人、君子居于領導地位,依靠他們的道德人格力量,才能使人民都向著他們。他一方面認為,天子、國君是不應該背叛的,但同時又認為對那些暴虐無道的統治者,是應該反對的。他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說,國君就是國君,人們應該像對待國君那樣對待他,父親就是父親,兒子應該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他;另一個意思是說,國君自己就應該像個國君,父親自己就應該像個父親。(戰國時的孟子,正是這樣發揮了孔子思想的比較進步的方面,對孔子思想進行了加工改造和發展。)如果國君不像個國君,父親不像個父親怎么辦?在孔子看來,邦無道,賢者就應該避開這個國家,也就是聽憑別人推翻它。在總結中國古代道德傳統的基礎上,孔子提出以“仁”作為社會的道德核心,以“禮”作為社會的道德原則的總體框架,以智、勇、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等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實踐德目。一切道德原則和實踐德目,都必須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原則。這是他作為一個倫理思想家的巨大創造和歷史貢獻。

孔子處于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他既不保守,也不激進,主張用中庸之道來改良這個社會,這是孔子最主要的特點。

在評價孔子的歷史作用時,最重要的是必須把歷代君王利用孔學來維護、鞏固其剝削階級的統治的解釋同孔學本身的內容區別開來,把后世儒家對于孔子思想片面的、極端的,甚至錯誤的解釋同孔子本人的思想區別開來。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一種理論、一種學說,就其本身來說,有一種價值;而這種理論自身的價值,有的部分被淹沒了、未能產生應有效果,有的部分被利用了、歪曲了,甚至在歷史上產生了有害的影響,這是不應該完全由思想家本人負責的。作為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進行辯護。對待孔子的思想,應當采取分析的態度、批判繼承的態度。但是,中國封建社會對孔學的利用,把他的許多理論推導到一種僵化的程度,如忠、孝、節、義等封建道德規范,特別是片面的愚忠、愚孝,這就完全不是孔子的思想了,這一點是應該注意的。

孔子曾經積極地整理古代的歷史文獻,并且廣收弟子,積極傳播這些古代文化。但是,孔子自稱是一個“述而不作”的人,因此,也就沒有他親自著錄的書流傳下來。《論語》一書,是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載、編纂的他的言行錄,這是研究孔子倫理思想的可靠史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安远县| 博爱县| 江源县| 德安县| 普兰县| 略阳县| 改则县| 淮阳县| 连江县| 海丰县| 巩义市| 邳州市| 赤峰市| 华亭县| 理塘县| 沅陵县| 虎林市| 拜城县| 华安县| 海原县| 汕头市| 阿鲁科尔沁旗| 津市市| 昌图县| 瑞金市| 康马县| 开鲁县| 普陀区| 钟祥市| 宁蒗| 珲春市| 吴川市| 沧源| 贵定县| 鄂尔多斯市| 勐海县| 白水县| 绥化市| 即墨市| 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