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研究
- 王澤應
- 5145字
- 2019-10-25 16:13:08
一、鄧小平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鄧小平倫理思想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教訓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是在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基本原理,是鄧小平倫理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生活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是鄧小平倫理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鄧小平倫理思想形成的現實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黨的十二大,是鄧小平倫理思想的形成階段。鄧小平倫理思想的形成是同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所犯的嚴重錯誤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著對毛澤東倫理思想的充分肯定和對毛澤東晚年所犯錯誤的深刻總結的雙重意義。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中的重要一員,親身經歷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對黨的正確領導,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對黨在思想路線、決策上的失誤導致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損失,有著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的認識與感悟,故而他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才能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引領整個國家和社會走出“兩個凡是”的誤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鄧小平在此次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做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標志著鄧小平倫理思想的正式形成。該報告將堅持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基本原理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糾正了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視人民群眾的正當個人利益和物質利益而片面強調革命理想與斗爭熱忱的偏向,它既強調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又論述革命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1]。這一重要論斷是對社會主義義利觀和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之基本精神的深刻揭示,凸顯了利益決定道德以及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對道德的決定性作用,也承認犧牲精神和高尚理想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不能只講犧牲精神而不講物質利益原則。在這次報告中,鄧小平還提出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辛勤勞動率先富裕起來,并帶動左鄰右舍和其他地區的人們也比較快地富裕起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倫理道德的層面上講,是以肯定物質利益原則為突破口的??隙ㄎ镔|利益原則是同發展生產力、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發展目標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凇拔幕蟾锩睍r期否定正當的個人利益,甚至將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斥之為“封、資、修貨色”等錯誤言論或現象,鄧小平主張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理直氣壯地主張堅持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奮斗”。同時,鄧小平主張克服狹隘的功利主義,反對只顧個人利益而不顧他人利益、國家利益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他說:“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奮斗。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這決不是提倡各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斗,決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錢’看。”[2]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肯定的是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著眼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因此,必須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的集體主義原則。鄧小平提出了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重要思想。世界現代化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啟示我們,當代中國在道德價值觀領域面臨著雙重的任務和挑戰:一是要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道德價值觀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道德價值觀的轉型或過渡,二是要在肯定市場經濟倫理道德價值取向的同時注意防范其負面影響以及有可能出現的各種弊病。鄧小平以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和思想家的深刻智慧意識到了市場經濟的雙面效應,既主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又主張加強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道德建設,形成并發展起了“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思想和義利統一思想。面對市場經濟在倫理道德上既有可能促進人的觀念的解放和整個社會的道德進步,又有可能導致拜金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等道德風險的兩難問題,鄧小平“既沒有把眼光投向過去,也沒有把目光設定為對市場經濟的跨越,而是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艱巨的但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3]。在鄧小平看來,當代中國雖然超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但卻不能繞過市場經濟這一通向現代化的發展之路。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任務是全新的,目的和價值指向也不同于以往的道德建設。鄧小平倫理思想既重視物質利益和改善人民生活,認為社會主義雖然誕生在貧窮的國家,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消滅貧窮,使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又重視在物質條件改善的情況下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建構一種義利并重、義利統一的倫理價值觀。為此,他主張批判剝削階級思想和極端個人主義,恢復與發揚黨和人民的優良革命傳統,培養與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并主張以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有利還是有害為判斷一切是非善惡的根本標準;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主張用共產主義道德來約束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發揚革命和拼命的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和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指出:“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a href="#zhu4" id="zw4">[4]
黨的十二大至黨的十三大,是鄧小平倫理思想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鄧小平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義利觀、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之重要內容、歷史地位以及社會主義新時期道德建設和培育“四有新人”等的認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系列新命題、新觀點、新論述,將鄧小平倫理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和水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中,鄧小平第一次完整表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國人自己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a href="#zhu5" id="zw5">[5]1983年在會見印度共產黨中央代表團時,鄧小平進一步強調,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并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6]。這是“四有新人”的首次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人格理論的創造性發展。1985年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鄧小平指出:“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并且認為“這四條里面,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鄧小平的回答是:“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7]。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986年,在鄧小平的主持和領導下,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稕Q議》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基本要求以及對策措施都做出了指導性的規定,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8]?!吧鐣髁x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并強調“要使‘五愛’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9]。在道德建設的具體措施和思路對策上,《決議》指出全社會范圍內的道德建設既應當肯定人們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別,又要鼓勵人們發揚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發揚顧全大局、誠實守信、互助友愛和扶貧濟困的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所要反對的是一切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金錢至上、以權謀私、欺詐勒索的思想和行為,而絕不是否定按勞分配和商品經濟,絕不能把平均主義當作我們社會的道德準則?!稕Q議》提出了大力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大力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等任務,并就如何同各種腐朽思想做斗爭提出了要求。
黨的十三大至南方談話,是鄧小平倫理思想的完善階段。這一時期,鄧小平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以此為基礎來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并完善了此前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鄧小平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志。要實現我們的雄心壯志,不改革不行,不開放不行。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我們要艱苦奮斗,一心一意搞建設,發展生產力?!?a href="#zhu10" id="zw10">[10]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經濟文化不發達、不平衡的階段,我們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包括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強調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并提出“三個有利于”的評價標準,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是鄧小平判斷社會主義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是對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體現著社會主義功利主義的原則和精神。這一標準將道德標準置于生產力標準之下,同時又彰顯人民群眾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使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歷史評價與道德評價的辯證統一。
鄧小平倫理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道德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并獲得新的發展的產物,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國家和人民道德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黨和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堅持以實事求是的理論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建設,注意從左和右兩個方面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襲,既反對道德教條主義,也反對道德經驗主義。他不固守定式成格,不拘泥成規,堅持解放思想、正本清源、糾偏改錯。他的倫理思想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理論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鄧小平“引導中國完成了從落后、封閉、僵化的社會主義制度走向一個有國際影響的現代化經濟強國的艱難過渡。假如中國人要感謝某一個領導人改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這個人就是鄧小平。在為改善如此之多的人民的生活做出的貢獻方面,20世紀是否還有其他領袖能夠與他相比?20世紀是否還有其他領袖對世界史產生了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影響?”[11]鄧小平倫理思想是繼毛澤東倫理思想之后,對中國社會的道德實踐產生了巨大作用并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道德面貌和道德品格的倫理思想。鄧小平倫理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注釋
[1]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3]鄭謙,主編.毛澤東與鄧小平.2版.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4-65.
[4]鄧小平.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鄧小平文選: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5]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6]鄧小平.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7]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431-432.
[9]同③434.
[10]鄧小平.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1.
[11][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馮克利,譯.北京:三聯書店,2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