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形成的歷史背景

理論成果總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任何劃時代的理論體系都是由于產生這個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的。一個理論體系的形成總是和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緊密相聯的,或者說是時代的發展需要催生了理論的形成。一切理論創新既源于時代的發展與需要,又具有引領時代前進的價值功能,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是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進行深刻總結基礎上的產物。

(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起來的。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契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探討在這一時代主題下的社會主義倫理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問題,回應時代的關切和人民的期盼,逐步形成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

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帝國主義戰爭與無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運動交錯發展,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的主題。列寧把帝國主義與戰爭聯系在一起,稱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時代觀,認為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戰爭將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首先爆發,然后無產階級將在革命中奪取政權。

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美蘇關系開始緩和,整個世界形勢出現了由對抗轉為對話、由緊張轉為緩和的大趨勢,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以及美蘇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人民經過戰爭的摧殘不希望再次被卷入戰爭,要和平不要戰爭成為時代的呼喚。冷戰結束后,雖然世界上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不斷,但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一個時期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談判協商來解決爭端。從總體上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進一步發展,世界范圍內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總體穩定。鄧小平根據長期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透徹分析二戰后世界的變化,經過深思熟慮,于1985年3月4日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2]他做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著名論斷。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追求和平、謀求發展,并使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和主流。1992年10月,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報告中指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3]整個90年代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盡管出現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但是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流。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謀求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問題。國家間的較量不再以意識形態的較量為主,而主要體現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主要是經濟實力(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較量。重視發展成為各國主要的政策取向,經濟優先已成為世界潮流,發展已成為普遍的、全局性的重大問題。2003年6月1日,胡錦濤在法國埃維昂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上做了題為《推動全面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講話,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必須看到,實現人類社會的持久和平與普遍發展任重道遠。……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是解決全球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實現全球協調、平衡、普遍發展,才能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穩定。”[4]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使更多的國家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才能為世界和平與人類共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2013年,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指出:“這個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舊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冷戰時期的集團對抗不復存在,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5]要跟上和平發展的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的時代主題要求各國人民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時代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個十分難得的、時間較長的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這樣有利的國際和平環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時,由于世界各國經濟文化聯系的進一步加強,發展經濟文化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這就為中國結束“閉關鎖國”的局面,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國際環境,這樣有利的國際環境在過去是沒有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就是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發展于21世紀。這前后40年的時間,是整個世界發生大變動大調整的時期,這種變動調整的劇烈和深刻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趨勢加速發展,引起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與時代主題和時代變革相聯系,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以增強綜合國力為中心目標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國家之廣泛、涉及領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續時間之長久都具有標志性的時代意義。和平與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大思路,在這一思路下形成的倫理文明建設思路、精神文明建設理念和舉措,充分反映了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特征以及發展要求。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緊緊圍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而展開,將時代主題融入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凸顯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精神因子。在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諸多論述中,和平、和諧、和睦、均衡、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成為基本的價值理念,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從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到江澤民“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6],到胡錦濤“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7],再到習近平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標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發展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并在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等方面殫精竭慮,從而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東方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和勝利。同時,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所看重的發展是與和平、和諧、和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主張把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與世界和平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又通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形成的實踐基礎。

恩格斯在致奧托·馮·伯尼克的信中指出:“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8]社會主義社會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目標,它從誕生之日起,就使自己的前途命運同創新、改革和變化熔鑄在一起,始終要通過創新、改革為自己開辟通向更高境界的道路。這種創新、改革,并不是要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搞生產關系“大躍進”,而是要從體制機制上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社會主義改革的目的是不斷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沒有止境,為其發展掃除障礙的改革與創新同樣沒有止境。改革、創新貫穿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

社會主義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在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而直接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平衡是其顯著特點。為了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學習借鑒“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當時確有其合理性,也曾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比如中國工業體系的初步建立,以及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但這種體制在經濟上推行單一公有制和指令性計劃經濟,在政治上推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在文化上推行過于集中的管理體制,發展到后來弊端日趨明顯,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意突破“蘇聯模式”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取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文化多樣性取代文化單一性。“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9]。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戰略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場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歷史性偉大革命。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推進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而又波瀾壯闊的變革。改革開放是立足中國國情所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這一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的深刻變革和全面開放,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取得了新的偉大進步。事實雄辯地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一切。改革開放是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10]。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我國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煥發出無窮無盡的勃勃生機與創造力,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從不足溫飽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7年末的3000萬。改革開放使得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得到大解放,進一步深化了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發展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使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共產黨在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創造力和戰斗力。這些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夠經受住來自經濟、政治、社會和自然領域的一次次嚴峻考驗,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破浪前進,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就在于改革開放所形成的有利局面,就在于憑借改革開放所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和社會財富,就在于伴隨改革開放而得以全面提升的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及其寶貴經驗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同時又是指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行動指南。這一最新成果既來源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又引領并助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所以這一最新成果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血肉聯系與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這一最新成果,不僅同改革開放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而且在價值追求和精神實質上是改革開放的。改革開放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和行為品質,在這一最新成果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體現,也構成這一最新成果的理論特征和目標指向。改革開放作為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的戰略抉擇和必由之路,本身就是當代中國的大道、大德,是具有高度的價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的崇高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也對中國原有道德體系甚至西方道德體系有著全面反思、革故鼎新的倫理意義。改革從經濟體制開始向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或方面推進,內在地包含對此前的倫理道德規范、道德類型等的變革和改造。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充滿著對舊道德的批判、對新道德的建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是其基本的價值追求,也是其基本的倫理品格和思想特性。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是一項充滿艱辛、充滿創造的壯麗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改革開放集事業、行動和精神于一身,需要我們敢于擔當、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破除舊體制的束縛,為著建設充滿活力、發展有序、持續協調的體制機制而奮力拼搏,胼手胝足,勇往直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相伴隨,始終護衛著改革開放這一當代中國所最為需要的價值理念和倫理品質,從而掀開了人類倫理文明史的嶄新一頁。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如果缺失了對改革開放這一價值理念和倫理品質的研究與把握,就無法把握其時代精神的旋律,也無法理解其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和貢獻,無法理解其在中國倫理思想發展史上的革命性變革和卓越貢獻。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完全是建立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基礎之上并生動展示與深刻反映改革開放這一價值理念和倫理品質的,是改革開放這一實踐所具有的開創性、豐富性、承前啟后與繼往開來等鮮明特性的能動反映、科學體現和創造性理論總結。

(三)國際國內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經驗教訓

直面國際國內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經驗教訓,不斷回答與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歷史和理論課題,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形成的經驗借鑒。20世紀下半葉發生的社會主義體制危機要求社會主義必須進行改革,在突破原有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予以全面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就是在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曲折發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產生的重大創新理論成果。

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形成和發展,無疑是一件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創化事業和理想社會建構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制度的建構以及建設的實踐,都在某種意義上改寫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昭示出全面的進步性、理想性和大多數人崇尚、青睞并為之奮斗不已的價值合理性。但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著繁重的建設任務,社會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建立有著復雜的背景和歷史條件,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在人類歷史上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性探索,特別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時并存且資本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占優勢地位、資本主義國家始終把瓦解社會主義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而社會主義國家陣營還缺乏有效合作、有機聯動的情況下,社會主義經歷暫時的低潮和曲折發展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社會主義中國經歷了自己曲折的發展歷程,世界社會主義國家也在20世紀下半葉發生體制性危機,并導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發生的危機包括兩個部分:內部體制的危機,指各社會主義國家內部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危機;外部體制的危機,即各社會主義國家、各馬克思主義政黨之間相互關系的危機,或稱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體制的危機。社會主義國家的內部體制與外部體制是一種互為表里、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關系。這些關系的建構在早期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性與合理性。發展到后來,隨著各個國家自身核心利益的形成而產生了一定的隔閡,并導致矛盾與危機。1948年發生的蘇南沖突,就是社會主義體制出現危機的最初征兆。此后,社會主義體制危機在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不斷發展和深化,從時間方面看體現為三次大的危機:第一次危機發生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葉,標志性事件是中蘇論戰和波匈事件,最后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分裂;第二次危機發生于20世紀60年代下半葉至80年代中葉,標志性事件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體制改革陷入更嚴重的困境;第三次危機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葉至90年代初,標志性事件是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最后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墜入發展的低谷。

20世紀下半葉發生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體制危機從根本上來說,是一件壞事,危機的發展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后果,造成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打擊和巨大損失;但它在一定條件下又能變成好事,危機的發展促使各國共產黨獨立思考“蘇聯模式”的弊病,進行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探索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并創新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危機把人們從僵化固化的經濟政治體制中解放出來,促使人們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傳統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或模式,有利于破除迷信、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解放思想,有利于加深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目的和優越性的認識。社會主義體制危機積累了深刻的教訓,為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有益的參照,特別是它集中地暴露了傳統社會主義體制的弊病和難以解決的矛盾,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比較明確的重點和突破口。社會主義體制危機為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的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與方法,因為解決社會矛盾的物質手段并不存在于社會生活之外,而是存在于社會生活的矛盾之中,危機發展得愈深刻,社會為解決矛盾提供的物質手段就愈成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在深入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許可以說,社會主義體制危機的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起到了直接推動的作用。其中,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最為直接、巨大。

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及其造成的嚴重后果深刻地表明,當時中國面臨的危機十分嚴重,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的催生作用特別明顯。1986年9月2日,鄧小平在《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中談到“文化大革命”時指出:“那件事,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經常講壞事轉化為好事。善于總結‘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從政治上、經濟上改變我們的面貌,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為什么我們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和教訓。”[11]正是“文化大革命”“越窮越革命”“寧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的叫囂對國家經濟生活所導致的嚴重惡果,使得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沒有什么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雖然誕生在相對貧窮的國家,但社會主義在本質上要消滅貧窮,實現國家富強和人們富裕。“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12]此后,中國共產黨人又從蘇聯解體的嚴酷事實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處于極端困難的低潮時期,繼續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并強調要把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好,“以實際的最好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來回答人們對社會主義前途的憂慮”[13]。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雖然使不少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了懷疑,但也激發了中國共產黨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中國共產黨人只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硬著頭皮頂住”,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就一定能促使社會主義從低潮走向高潮。2001年,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最近南斯拉夫政局的演變等事件,除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外,執政黨內和群眾中發生思想變化、思想混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為基礎的思想上的穩定,是很難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的。”[14]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既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也發生了嚴重性挫折,這表明關于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還需要進行長期而艱巨的探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這一關乎社會主義命運的重大課題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促使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如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道路進行深入思考,從總結經驗教訓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黨正是在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進行正確分析、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并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的。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充分汲取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目的、價值追求予以深刻的反思和探討,形成了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的認識。我們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始終保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改革的社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最根本的是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過程中,脫離自己的國情,使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從而導致了國家的分裂和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吸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要求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化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中牢牢站穩腳跟,成為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深刻反思蘇聯和東歐共產黨執政以后嚴重脫離群眾、脫離人民的教訓,注意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僅注意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能動性,而且注重加強黨的執政倫理建設,提出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政治倫理理念,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執政興國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的事業,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無產階級政黨執政以后,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我們必須看到,蘇聯和東歐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建設國家的過程中,是受到人民群眾高度擁護的,執政初期也比較注意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注意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輝煌的業績。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執政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就逐漸脫離群眾,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官僚主義和腐敗之風開始在黨內蔓延、泛濫,使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嚴重脫離群眾,最終導致失敗。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指導改革和建設,明確提出了關于黨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和新時期執政黨建設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主張以強烈的緊迫感加強黨的執政倫理建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面對新的時代課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科學地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于發展問題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表明我們黨對發展的本質、目的和意義的認識更為深刻、更為科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予以全面系統的總結,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構成的四位一體的體系,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精神動力,四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辯證結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既注重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把在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獨特的道路、獨特的理論體系、獨特的制度建構和獨特的文化建設,特就特在四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彰顯著當代中國的精神風貌和迎接偉大復興的倫理品質,使人們看到了世界社會主義走出低谷的希望和力量,擁有了成功的經驗并形成了特有的發展模式。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當今時代條件相結合的產物。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得失和世界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作為我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偉大實踐的理論總結,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從西方到東方的成功轉化和創造性發展,而且在中國倫理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由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轉型和創新性發展,其倫理建構意義和對現實道德生活的指導意義都是空前的,已經并必將繼續指導當代中國偉大的社會變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注釋

[1]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1.

[2]鄧小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3]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2.

[4]胡錦濤.推動全面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11.

[5]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59.

[6]江澤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689.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3.

[8][德]恩格斯.恩格斯致奧托·馮·伯尼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9]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17.

[10]同①619.

[11]鄧小平.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12]鄧小平.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13]江澤民.把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好//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5.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龙县| 黔东| 安化县| 从化市| 河津市| 商丘市| 邳州市| 自治县| 寻乌县| 达州市| 天峻县| 巴林左旗| 延川县| 永顺县| 东丽区| 普陀区| 泌阳县| 梁河县| 二连浩特市| 合江县| 隆昌县| 玉林市| 平顶山市| 嵊州市| 平度市| 永春县| 福建省| 定州市| 景泰县| 玉门市| 天门市| 上蔡县| 武义县| 宜宾县| 项城市| 罗甸县| 岳阳县| 巴彦淖尔市| 久治县| 仁化县|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