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左翼學者的馬克思主義觀(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黃繼鋒
- 3606字
- 2020-08-13 19:24:28
第四節 羅伯特·C.塔克論“兩個馬克思”問題
羅伯特·C.塔克是美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著有《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與神話》《馬克思的政治思想》等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著作。塔克在《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與神話》一書中對“兩個馬克思”這一爭議性問題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為此,他專門寫作《兩種馬克思主義還是一種馬克思主義》,集中闡釋自己的觀點。
針對“兩個馬克思”問題的爭論,塔克認為,哲學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與經濟學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在學說理論上存在著明顯的鴻溝,由此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相當大的迷惑,為此,圍繞兩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的討論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興趣,但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人們普遍關注到底哪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對此,塔克認為,“青年馬克思”和“成年馬克思”是一個偽命題,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整體,馬克思主義既不是社會理論也不是經濟理論,而是宗教、道德、世界觀,是帶著“科學”外衣的神話。塔克解釋道,“異化”和“辯證法”的思想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從德國哲學中汲取了兩大思想營養:異化和辯證法。這兩大思想既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呈現,也在《資本論》中以經濟學和社會學方式得到清晰的闡釋。
第一,關于兩種馬克思主義的提法??v觀馬克思整個學術生涯,他的前半期和后半期思想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塔克指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哲學共產主義,也就是我說的原始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共產黨宣言》以及其他后期著作里所表述的“科學社會主義”之間有一條明顯的鴻溝[1]。塔克認為,正是這條鴻溝引發了青年馬克思和成年馬克思的爭論,他舉例分析道,有人說,青年馬克思所思考的社會問題純粹源于自我興趣愛好,成年馬克思所思考的社會問題才是馬克思真正關心的問題。也有人說,青年馬克思才是真正的馬克思,這部分人主要為存在主義者、人道主義者。蘇聯馬克思主義不能容忍青年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提法,其中蘇聯的巴基特諾夫就反駁道,馬克思主義的敵人感興趣的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沒有一個字眼是關于被壓迫、被剝削大眾的革命,也沒有一個字眼講到無產階級專政。那些偽馬克思主義者人為地強調它是馬克思尚未成熟時期的思想,同時力圖讓這些思想成為整個馬克思主義解釋的重點。塔克對此的評價是,“對這些人來說,原始‘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永遠是馬克思寶貴的和有意義的創造,故而喪失個性的成熟體系顯然是一種衰落”[2]。不過,塔克也強調,馬克思不同時期的差異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對立和相互否定,我們發現塔克所使用的是“似乎”兩字,其背后的內涵是否認兩種馬克思主義的提法。其實,塔克一直認為,“針對這一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我們唯一決定可信的證明資源。當我們查閱他們記錄在案的意見時,我們發現,他們并不承認存在兩種馬克思主義”[3]。
第二,青年馬克思和成年馬克思是孩童和成人的關系。馬克思思想前后的變化,猶如一個人的成長周期一樣,變化是必然的歷史階段,塔克認為,青年馬克思和成年馬克思的關系是孩童和成人的關系。在塔克看來,原始馬克思就是青年馬克思,成年馬克思就是成熟馬克思,兩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公開闡釋自己的第一個思想體系,塔克把這個時期的馬克思稱為原始馬克思,“在馬克思這個體系里,其一以貫之的觀念是自我的觀念。他把制度視為根本的主體現象,并‘從感性上’把工業視為‘人類心理學’,把客觀世界視為生產活動中人的自我對象化,等等。而且,第一個體系以直白言說的方式表達道德的和宗教的意義。惡就是異化。世界歷史的行動是人的自我喪失以及人最終恢復自身”[4]。塔克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是成熟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的標桿,在這個時期,馬克思的研究主題發生了很大改變,馬克思在青年時期的異化、自我觀念都消失了,“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明顯的內容(回歸到曾用以說明費爾巴哈以及馬克思解釋黑格爾主義的術語)不再是自我而是社會……而且馬克思說現時代會再次發生生產力反抗生產關系。歸屬于‘勞動’的生產力抵抗‘資本’,資本是一種‘社會力量’,或者也叫‘社會生產關系’。在此,一切都是非個人的,都嚴格屬于社會”[5]。塔克還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與書信中考察馬克思思想變化的動向,他認為,馬克思“后來的經濟學作品都是源于馬克思在1844年以經濟術語解釋黑格爾主義過程中取得的觀點,而且也表明了后哲學的馬克思即把黑格爾哲學視為神秘經濟學的馬克思。然而,倘若如此,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原始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結果”[6]。他還指出,盡管在不同時期馬克思的思想、觀點、論斷有所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和不同屬于一個人成長時期的自然現象,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進程。成年時期必然帶有青年時期的思想痕跡,但是青年馬克思的思想“決對不是成熟的思想”(帕吉特若夫語),“對馬克思成熟理論而言只是初級階段,而且不應該過分強調這些階段”(馬爾庫塞語)。在這一點上,塔克和帕吉特若夫、馬爾庫塞的立場保持一致,他強調,“這些階段屬于初級階段沒有錯。不過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有在孩子是成人的初級階段這一特殊意義上說才是正確的。在這里本質上的事實是變化中的連續性。初級階段注定了后期階段,故不能過分強調其重要性”[7]。
第三,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觀”體現馬克思思想前后的一致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系統地闡釋了“新唯物主義觀”,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塔克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觀”并沒有隔離其青年時期的思想,“《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不僅重審了原始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前提,即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歷史過程中人類生產性勞動的物質化。而且,此處還重審了第二個前提,即被創造的世界對抗其活生生的創造者,并成為了異化世界和巨大的枷鎖束縛著他們”[8]。不可否認,成年馬克思開始轉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對經濟生產、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探索,開始啟用新的學術用詞,但是馬克思的異化思想沒有改變。塔克認為,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對異化形式進行了拓展,馬克思把勞動力描繪為勞動力擁有者、工人向資本投降的一種商品。塔克指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給出了異化勞動的描述,不同的是,馬克思在這里不再稱其為異化勞動,而是稱為“工資勞動”?,F在馬克思把異化的自我關系理解為一種勞動與資本的社會關系,在此基礎上他可以說“資本并非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9]。
塔克也引用馬克思的話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我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讀到了也讀出了人自己的確成為與自身對立的異化力量,這種異化力量束縛著他,而非受到他的控制,“社會活動的這種固定化,我們本身的產物聚合為一種統治我們的、不受我們控制的、與我們愿望背道而馳的并抹煞我們的打算的物質力量,這是過去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0]。因而,塔克認為,雖然馬克思成年時期在哲學術語上闡釋“自我異化”,但是他用“分工”等新的術語來解釋“自我異化”的社會現象,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分工意味著資本和勞動、所有制本身不同形狀之間的分離。針對這段表述,塔克認為,“如果說異化是原始主義中的人的普遍歷史狀況,那么,分工則是成熟馬克思主義中的人的普遍歷史狀況。馬克思把每一種歷史生產方式描繪為人類生產性的自我表現形式,它受到已有勞動工具的性質的制約,或者受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技術狀況的制約”[11]。勞動異化思想始終是馬克思學說的重要主題,無論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勞動異化狀況的深刻描述,還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分工異化的闡釋,抑或是《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異化的批判,都表明了馬克思對異化問題的持久關注。
注釋
[1]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7.
[2]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7.
[3]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0.
[4]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5.
[5]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6.
[6]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9.
[7]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0.
[8]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5.
[9]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6.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11]吳曉明.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學者卷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