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1658字
- 2020-08-13 19:31:15
第四節 結語
上面介紹了近代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大致情況,雖然由于數據不全,難以像日本那樣更加詳細,但也正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經濟和工業發展的狀況。沒有哪個國家不想了解本國的基本國情,但這需要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所變化或發展。如果一國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哪怕是不利的變化(如戰爭、重大災害),也沒有必要經常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了解變化。第二,調查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普查,要動員大量人員,勞民傷財?!掇r商統計表》后期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中國實業志》也沒有如愿以償,都是這個道理。
雖然如此,從星星點點和斷斷續續的資料當中還是能夠窺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致輪廓。從這個輪廓看,近代經濟和工業發展雖然有一定的起色,但并不順利,也并不如意,特別是與日本比較時顯得更加無力。從好的方面說,近代引進了一些先進的產業和技術,至少填補了空白,包括紡織、機械、金屬、化學等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中的新技術。但是由于國情所限,也由于制度和體制局限,還由于其他很多原因,整體的發展十分有限,并不能很好地為經濟起飛做準備。
我們認為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次失敗的經濟起飛”,或者說是一次嘗試性的起飛,并沒有順利走上正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不到20年的1886年前后開始了現代經濟增長(或經濟起飛),在20世紀初期完成起飛,此后就走上了發展的正常軌道。按照羅斯托的觀點,經濟起飛需要幾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政治變革。按照他的說法是“一種特別劇烈的刺激力量”,如1848年德國革命、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二戰之后印度的獨立和中國的革命勝利。然后,他提出了起飛所需的三個條件:(1)生產性投資率提高到5%~10%以上;(2)一個或多個重要制造業部門以很高的速度發展;(3)有一種政治、社會和制度結構能夠利用推動近代部門擴張和外部經濟效應的資源。[20]
按照羅斯托的標準,1911年的辛亥革命應該算“刺激力量”。如果順利,應該在20世紀30年代開啟現代經濟增長(或經濟起飛),30年代也的確有了一定起色,但總的來說達不到增長的標準,特別是達不到起飛的標準??梢哉f,由于不滿足羅斯托給出的三個條件而沒有實現經濟起飛。關于這一點,將在本書最后一章進一步討論。
注釋
[1]關于這一點在日本較早時期有過爭論,馬克思經濟學家通常認為戰爭經濟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畸形的表現,而西方經濟學家則認為戰爭經濟為日本后來的重工業化打下了基礎。
[2]本書第十章以及關權(2011)對這個資料的工業部分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整理,并且對其進行了填補、解說和分析。
[3]關于物價的資料,較早的有實業部(1932)。關于“南開指數”有各種版本,較早的有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1958),后來又有孔敏(1988)。關于上海物價的資料集有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等(1958)。
[4]關于近代中國農業統計資料的詳細情況,參見南亮進、牧野文夫(2014)。
[5]本書第十一章對這個資料進行了詳細介紹,也做了適當的分析。
[6]本書第十二章使用這個資料,對相關各省的工業情況進行了分析。
[7]本書第十三章和關權(2005)整理并開發了《“滿洲國”工廠統計》,并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8]本書第十四章對這個資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析,久保亨(1998)也有較詳細的介紹。
[9]本書第十五章對這個資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10]本書第十六章討論了城市整體和上海、天津、武漢的工業發展。
[11]本書第十七章和關權、牧野文夫(1998),牧野文夫、關權(2007)研究了1912~1949年37種礦產品的產量和產值,編制了礦業生產指數。
[12]行業史以上海為多,如《上海民族機器工業》(上下)、《上海近代民族卷煙工業》、《中國近代造紙工業史》、《中國近代紡織史》、《中國近代面粉工業史》、《中國近代繅絲工業史》、《中國近代煤礦史》。
[13]彭澤益(1962)包含了部分手工業數據。
[14]關于各國的統計資料,可以參考B. R.米切爾(2002)。
[15]因此,我們對所謂“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期”這個說法持一定程度的保留,同時也部分地同意,畢竟這個時期引進了很多近代產業,有了一些工業基礎。
[16]南亮進(2002),第76頁。
[17]南亮進(2002),第203頁。
[18]參見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19]《中國統計年鑒》(2001年)。
[20]羅斯托(2001),第37~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