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結語

本章介紹了近代日本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總體情況,為以后的章節做一個預備。通過這些介紹,可以得知日本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幾個特征,值得做一些總結。第一,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日本開始現代經濟增長比較晚,基礎也比較差,這就決定了它的發展速度較快,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依然存在,這里涉及所謂后發優勢的問題。因為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實現快速增長,特別是差距較大、基礎較差的國家往往很難啟動現代經濟增長,至少當時的中國沒有做到,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也沒有做到。日本之所以做到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發生了明治維新,較早地走向了獨立和自主發展經濟的道路。類似地,拉丁美洲在19世紀后半期或者20世紀初期就實現了獨立,一些國家也開始了經濟發展的道路,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并沒有日本成功。當然,這當中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既包括明治政府的英明決策,也包括前近代的知識積累,還包括某些不容易量化的因素,有學者稱之為社會能力。[16]

第二,從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過程和結果看,日本走了一條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具有鮮明特點的道路。所謂符合發展規律指的是,當時它具有基礎差、人才少、資金少等后進國的所有特征,因此發展要有一個從輕工業開始逐漸轉移到重工業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違背這個規律就會扭曲資源和市場,就會出現阻礙發展的問題。與很多國家一樣,在經濟發展的早期(明治時期)日本政府辦了很多企業,但大多經營不善,最后都廉價賣給了民間企業。這等于國家讓利于民,給民間企業補充了養分,使得那些企業日后都成為重要的行業支柱。當然,那些企業大多是政商(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商人),都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是什么企業都能獲得這種好處的,但畢竟為經濟注入了活力。這些企業后來成為大財閥,它們既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是個有爭議的話題。[17]

不同之處是,地處東亞的日本遠離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西歐),從地緣關系上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周邊沒有威脅到日本的國家,日本可以隨心所欲地發展經濟,而周邊又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大的市場,這些都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不利的一面是,由于遠離歐美發達國家,缺乏技術交流和人員溝通,更多地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因此更加艱難。歐洲各國在地理上和文化上都有很好的聯系,不論是人員、資金、技術還是信息都更容易獲得。[18]


注釋

[1]白吉爾(1994)。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1911~1937”一樣,他主張1937年之前的民國時期都是黃金時代,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可以接受的觀點,甚至與本書相似。本書主張:如果沒有日本的全面侵華,中國可能早已開啟現代經濟增長之路或實現經濟起飛,參見本書第二十章。

[2]具體情況可以參閱本書相關章節,也可以參見麥迪森(2009)和南亮進、牧野文夫(2014)。

[3]日本現在依然采用天皇年號計算年份,明治時期:1868~1912年,大正時期:1912~1926年,昭和時期:1926~1989年,平成時期:1989年至今。由于昭和時期跨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兩個時代,所以有時也將其分成昭和戰前期和昭和戰后期兩個階段。

[4]日本學者南亮進研究這個時期的基尼系數達到0. 57,導致了軍國主義的抬頭。詳情參見南亮進(1996,2002)。

[5]下克上是日本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一種政變方式,通常是由下級取代上級或者家臣取代家主,屬于造反性質。例如,1936年日本中下級軍官發動的“2·26事件”就是這種方式的一種體現。

[6]關于中日關系,參見關權(2013b)。

[7]這里指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S.庫茲涅茨(S. Kuznets)所說的現代經濟增長的概念,相當于W. W.羅斯托(W. W. Rostow)的經濟起飛。日本學者大川一司和南亮進判斷日本是從1886年前后開始啟動現代經濟增長的,完成這個啟動花費了20年,參見大川一司、羅索夫斯基(1966)以及南亮進(1981)。

[8]關于日本近代經濟發展有很多研究,這里介紹幾種:大川一司、羅索夫斯基(1973),大川一司、南亮進(1975),中村隆英(1993),西川俊作(1985),西川俊作等(1996),新保博(1995)。

[9]關于人口增長問題,可參見關權(2014)。

[10]南亮進根據庫茲涅茨的數據(截止于1963~1967年)對比了發達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率,其中日本(3. 6%)、美國(3. 6%)、瑞典(3. 5%)較高,其他國家都在3. 2%以下,較低的國家有希臘(1.9%)、法國(2. 0%)、英國(2. 2%)、瑞士(2. 3%)等,參見南亮進(2002),第26頁。

[11]我們的基本觀點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工業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工業的發展意味著經濟的發展,因為農業的邊際生產力很低,無法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業也一樣,不僅存在著“服務業的成本病”,還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工業。關于工業化的重要性以及服務業的特征,參見關權(2014)。

[12]注意,這里的數據是7年移動平均值,所以1938年代表著前后5~7年的平均情況。日本的戰爭經濟大致是從1937年至1945年這段時間,這期間既包含了與中國之間發生的抗日戰爭,也包括了與美國之間展開的太平洋戰爭。

[13]關于經濟發展是應當從輕工業開始還是從重工業開始存在爭議。一些人認為,如果想要追趕發達國家,就必須先發展重工業,否則容易陷入亦步亦趨的境地而長期得不到發展,更多的人認為應該尊重經濟規律,而不應該勉強和扭曲發展路徑。特別是二戰以后很多國家都采取了追趕模式,即強調重工業的重要性,集中資源發展重工業,但只有少數比較成功,大多數國家并不成功。這當中較多地包含了社會主義國家,因為由于體制上的優勢,這些國家很容易采取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往往并不成功,中國算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算是比較成功的,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參見南亮進(1981)和關權(2014)。

[14]這也證實了人們的普遍看法,即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比中國高但不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因此與美國爆發太平洋戰爭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

[15]關于這種轉變,人們的認識基本一致,沒有太大差異,只在一些細節上可能存在分歧。例如,第二階段或者后期怎么理解,用什么衡量這些轉變的時間等,參見關權(2014)。

[16]關于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諸多因素存在各種見解,參見南亮進(2002)。

[17]關于戰前日本財閥的作用,既有肯定的觀點,也有否定的意見。財閥在二戰以后被美國占領軍統統解散,后來經過轉變成為支撐日本戰后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企業集團。大川一司是少數肯定財閥作用的學者之一,參見大川一司、羅索夫斯基(1973)。

[18]關于這一點,參見關權(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交口县| 曲沃县| 廉江市| 咸宁市| 抚宁县| 尉氏县| 赤水市| 高邑县| 齐齐哈尔市| 闻喜县| 阳山县| 琼结县| 凉城县| 石景山区| 石楼县| 乐至县| 芦山县| 平谷区| 闸北区| 印江| 玉门市| 陵水| 夏河县| 钦州市| 清丰县| 阿克| 伊吾县| 香格里拉县| 大竹县| 寿阳县| 古丈县| 绍兴县| 邵东县| 吉林省| 乌审旗| 汝州市| 临猗县| 恩平市| 射洪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