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研究
- 陳桂明
- 22字
- 2020-08-13 19:28:25
導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研究思路與框架
一、研究緣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不存在超階級、超意識形態、超國家政治制度的法治道路。適合中國國情,能夠不斷解決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的司法制度才是當代中國最好的司法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無古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同樣沒有先例可循。在中華民族百年變法圖強、實現偉大復興的宏闊背景下,中國近現代社會、包括中國法治建設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借鑒世界經驗和立足中國國情兩條路徑的沖突與對撞、交織與融合。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問題。
我國學者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理論研究方面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不應回避的事實是,產生于封建專制后期的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司法,自產生時起便先天不足,而后天又營養不良、發育不全,致使中國今天的司法實際上成為一個混合體。這不僅使我國今天的司法改革成為必然,而且要求我們今天的司法改革首先必須建立在觀念的更新和理論的創新之上。這是司法改革的基礎。沒有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司法改革必然會遇到傳統觀念和理論以及既有司法體制的阻礙;離開了理論對司法改革的指導,衡量司法制度合理與否的具體標準便無法界定,司法改革也就必然成為盲目的行動。這些年來,我國的司法改革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我們對有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改革仍有待深入,對于司法改革的原因、原則、目標、指導思想、整體設計、方法步驟等問題,缺乏深入、系統、全面的研究。理論上的不清,必然導致司法制度整體設計上的不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建設作為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必須有一個通盤的規劃和統一的部署,并有一整套相應的配套措施予以保障。司法制度建設的目標不應僅僅著眼于一項或幾項制度的改革,而忽視制度和制度間的相互銜接,更不應將本來有聯系的制度有意無意地割裂開來,依據自己的好惡決定是否改革。否則,就會東拼西湊,零敲碎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造成新的不協調。而舊病未除、又添新傷的結果只能是增大司法制度建設的難度,甚至引起司法改革的混亂。
總之,在某種程度上,目前的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的需要。不僅已有制度建設的經驗、相關的改革成果亟待從理論上加以論證和總結,而且更重要的是司法制度的未來發展道路也需要成熟理論的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制度建設的效率,降低改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