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與經濟變動的歷史實證
- 陳勇勤
- 887字
- 2019-10-24 20:23:39
一、城市發展與市場形成
美國學者施堅雅對古代中國的區域經濟問題做過專門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施堅雅模式”。他在分析唐、宋定都時指出:“長安就被設置于西北中心地區附近;開封比北京更接近華北的地理中心位置;而杭州作為大運河的南端終點處于江南金三角與浙江東北部的中心位置,這比南京更為優越……事實上,南京和北京被選為帝國首都主要是一些戰略原因……作為貿易、工業和金融的地區中心,開封和杭州的位置遠比北京和南京好,而且開封和杭州在成為都城的時候已經都是繁榮的經濟中心了。因此,地理位置的優越極大地提高了開封和杭州在本地區的經濟中心性,使這兩個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多功能的大城市。……回想到在長安、開封和杭州的極盛時代鼓勵對外貿易,而明、清王朝卻阻止對外貿易時,把帝國都城設置在自然的經濟中心之中,這樣的城市發展的意義就顯得突出了。”[9]其中,北宋定都開封、南宋定都杭州都與大運河有關系。
“結構合理的大地區范圍的城市體系,只是在唐代才在中國西北部形成,在北宋時期才在華北形成。”[10]施堅雅觀察的唐、宋定都及相關問題,我們可以再深入研究。
與大多數區域經濟研究者一樣,施堅雅也會探討地區體系的存在原因。他認為,地區體系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①生產—交換的技術(科技進步)和管理(社會組織);②自然地理結構。地區體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那些在自然地理方面擁有更高的生產與交換潛力的地方”[11]。
施堅雅還想到了從移民路線來發現問題。“在漢代,最大的移民路線是從中國西北開始,然后到大都市地區、漢江流域,再向南經湘江流域進入嶺南地區。”“長江上游地區的定居者來自漢江流域以及西北地區。”“在北宋時期,這條主要的南北移民和貿易路線起自華北,然后是大城市地區,長江下游,向南到漢江流域,再經關口進入嶺南地區。”[12]按我所理解的,宋代新儒家學說的出現[13],江南才子通過科舉大量進入仕途,反映出最有機會合法進入社會管理階層的知識分子群體,其主體成分已經從西北(當時以長安為中心)移向中國的東部區域。精英們的實踐活動舞臺迅速東移,以往直接有助于當地居民受到占社會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熏陶這個因素,在西北地區明顯趨于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