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與經濟變動的歷史實證
- 陳勇勤
- 1012字
- 2019-10-24 20:23:38
一、人口與就業
1.生產和資源
人要生活就要生產,要生產、生活就要消耗資源。生產涉及人口,實際上是生產供給滯后于人口供給。資源涉及人口,我們看到,人口繁殖可以無限增長,而自然資源終究存量有限。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認為,人口的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生產要相互適應。[3]穆勒認為,當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生產增長速度時,必須限制人口。根據熊彼特的評論,馬爾薩斯“沒有提到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穆勒“把人口規律同土地報酬遞減規律……放在一起”;對人口壓力的預感,讓穆勒表現出“對節制生育的明確無誤的贊同”[4]。
熊彼特說:“1850年以后,經濟學家對人口問題的興趣低落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它實際上在炮聲中又復活了。凱恩斯堅決主張,馬爾薩斯提出的問題同以前一樣十分重要。事實上,這一問題又重新擺在了人們面前,因為自然對于人類的努力所做出的反應已開始日益減少。”他還提到,也有人認為“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使人的行為合理化,從而出生率會降低”[5]。
諾思認為,“經濟史的核心問題”是“人口與資源之間的壓力”;對于“馬爾薩斯的人口壓力”,“克服這種壓力,有時通過生理和社會的相應調整來實現,有時則通過能夠改變資源基數的經濟制度效率的改進來實現”[6]。用貝克爾的話說,出生率“部分地或主要地屬于社會學領域”[7]。
2.就業
人要生活就要有收入,要有收入就要就業。通過就業取得收入,它的思維模式來自“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傳統觀念。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就業問題作了深入研究。他認為,在一定時期內,有效需求決定就業水平,失業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結果。
中國的城市化關鍵在于如何解決就業。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這半個世紀的基本情況可見圖3-3,我們在此基礎上分析并得出了結論。
3.勞動力市場引出的經濟學思考
在現代社會,由于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以及價格不具有充分的彈性,致使勞動力的供給出現長邊現象,即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出現了嚴重的不均衡狀態。正如有人所說的,勞動力市場是否具有自動實現均衡的機制,社會是否能夠實現充分就業,是關系到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理論問題。如果市場機制能夠自動地實現均衡就業,自由競爭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經濟發展與經濟改革的終極目標。如果勞動力市場恢復均衡的功能受制,市場理所當然地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國外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其中有兩種觀點最受關注:一是通過財政擴張政策來擴大生產,從而實現充分就業;二是通過工資制度來降低工資水平,從而擴大就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