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政策實踐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環境領域基本矛盾的運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點,據此,我們可以把生產力的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加快發展生產力的階段,從環保角度看,可以稱作戰略防御階段。這個階段大體上從1979年至2006年。此階段的基本特點是,由于發展先進生產力的資金和技術積累不足,也由于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要的緊迫性,以及對落后生產力帶來的環境問題認識不深,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體現為粗放的、技術含量低的、能源消耗大的以及污染物排放程度高的產業快速發展。許多地區、許多領域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存在GDP導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沒有在工作中真正體現出來,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總體表現為“邊污染邊治理” ,甚至在局部地區出現“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環境狀況總體呈惡化趨勢。
第二個階段是結構調整階段,從環保角度看,可以稱作戰略相持階段,這是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點有三:一是隨著前些年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飛速提高,對健康和美好環境的需要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關切的方面。在污染加劇的地區,人民群眾的上述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二是在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的過程中,資金和技術有了較豐富的積累,這為發展環境友好型先進生產力奠定了基礎。三是隨著世界范圍內對環境問題的關切,環境保護的國際壓力正在逐步加大。在上述背景下,戰略相持階段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同步、綜合、并重” ,加快推進環保歷史性轉變:一是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并重;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三是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
第三個階段是生態文明階段,從環保角度看可以稱作戰略反攻階段。當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等環境友好型先進生產方式占主流的時候,可以認為我們進入了生態文明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點是,美好的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為滿足上述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環境友好型先進生產力成為生產力發展中最主要的部分,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并極大地促進了“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這個階段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完全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發展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真正體現出發展生產力就是保護環境。(1)
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明確為“十一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表明我國環保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主干線、主戰場和大舞臺。進入“十一五”時期之后,我國環保工作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了“三個轉變”,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生態文明置于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全面推進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