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地理志書研究(清史研究叢書)
- 華林甫 鄒逸麟
- 1513字
- 2020-08-13 19:32:49
序
鄒逸麟
清代是我國最后一個傳統的專制主義王朝,也是我國從傳統社會開始走向近代化的轉折時期。在這268年期間,中國地理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可視為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在傳統王朝政治體制下,為生存和發展而形成的各種地理要素布局的最終沉積。
對清代地理環境的研究,具有許多此前各歷史時期所沒有的優越條件。以文獻資料而言,除了《實錄》、正史、會典等等官方典籍外,在故宮檔案里還保存了乾隆元年(1736)至宣統三年(1911)176年的洪澇檔案,而現存八千多種的傳統地方志中,大部分是清代修撰的,還有大量私人文集、筆記、日記的存在,這就為研究清代自然和人文環境變遷提供了此前任何時期都不能比擬的豐富資料。以研究的內容而言,清代前期統一帝國疆域形成,是兩三千年來農耕、畜牧、狩獵采集三大經濟區的民族長期相互交流、融合的自然結果,是多元一體政治格局的最終表現,也為今天的中國疆域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以前,清王朝對邊區的統治基本上是穩定的,其在邊區內地化進程方面,采取了改土歸流、邊區建省等許多措施,無疑是總結了兩千多年來歷代中原王朝在邊區統治問題上所采取的對策,這些措施對祖國統一疆域的鞏固究竟起過怎樣的作用,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清代地方行政區劃基本上沿襲明制,但也有不少改制,如道制的變化、廳制的創建、衛所設置的改變等等,還有從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完成的從內地總督、巡撫到府廳州縣,以及邊疆地區的軍政合一的整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我們仔細尋循,就會發現它是總結了從秦代以來歷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利弊得失,最后形成一套將不同民族、不同自然和經濟條件的區域統一于一個政權下的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體系。在當時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其作用如何是今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清代是我國歷史上人口猛增的時期,從乾隆時期的2億增至晚清的4.5億。這種人口增長的速度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口的驟增,在非機械化的農耕時代,必然要求擴大耕地,開伐山林、圍湖造田成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其造成環境的惡化也是必然的。清代已經有人提出人口問題,但是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很大,不同地區的人口載負量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地區人口密集,有的地區則仍是地廣人稀,土地利用和發展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關于不同區域對環境變遷不同應對的研究,將是我們今天認識地域差異歷史背景的重要途徑。
清代又是我國傳統政治和經濟體制下,商品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我國歷史上所謂“十大商幫”,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這也奠定了傳統封建社會晚期的經濟格局。1840年后西方經濟勢力入侵,此后晚清70年是我國社會體制處于“千年大變局”的轉型時期。起先是對沿海地區港口城市和商品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以后隨著清王朝自身近代化意識的形成和某些近代工業及鐵路交通有關設施的產生、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先進技術的引進,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較前更為多元,傳統社會城市與鄉村經濟格局發生顯著變化,其影響直接延續至上世紀30年代。這種變化過程的歷史地理背景是我們研究當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前提。
由此可見,清代的地理環境,不僅較前代任何時期更為豐富多彩,而且與當代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清代亡于1912年,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在其間38年內,除了1927至1936年間有一定的經濟建設外,大部分時間處于戰爭狀態。新中國成立至今60余年,前30年社會動蕩還比較多,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才大規模搞經濟建設。可以說,在上世紀70年代前,我國的地理環境基本面貌還是清末的延續。因此,對清代地理問題的研究,其學術和現實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清史地理研究》系列書稿的出版,就是為歷史地理學界的同行們提供一個平臺,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不斷提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展示,以推動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