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對仗

一、對仗是律詩術語

對仗指詩歌中詞句的對偶,是我國語言文學體裁中特有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遠在兩千多年前的詩集《詩經》里,就已經具有對仗的雛形:

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

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衛風·河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春秋時代諸哲學論著中,為了行文精警,多有對偶的句子。《道德經》:“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莊子》:“堅則摧,銳則挫”、“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 《荀子》:“盡小者大,積微者著”、“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論語》:“言忠信、行篤敬”、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韓非子》:“內外相應,言行相稱”; 《尚書》:“滿招損,謙受益”等。詞性基本相屬,差別在于聲律。至《楚辭》各篇中,一些對仗更注意了聲韻的變化,如《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漢賦,其駢偶式的文體已使用了較為嚴格的對偶手段,對仗大量出現在文章之中。

對:包含對立、對應、對稱、對等的意義。

仗:指古代帝皇出行時前導的儀仗隊。他們是兩行排列,左右對稱的。

偶:耦合和匹配。

駢:兩馬并行。在律詩中,我們把一個字(詞)對一個字(詞)稱為“對偶”。多數對偶排列在一

起稱為“對仗”。詩中的對仗稱為“詩聯”,它為整首詩的內容服務,大多數情況下不

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若是不限字數,又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兩句對仗,就變成另一

種文學體裁“對聯”了。

二、對仗原理

客觀的存在決定主觀的意識。對稱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動植物都以對稱性呈現在我們面前。數千年來,對稱性滲透到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麗辭》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對稱美是全人類所公認的,也深為中華民族所推崇。事物只有在對稱的形式下,才能取得平衡和穩定。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有大量對稱的例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温宿县| 封开县| 荣成市| 福建省| 南通市| 昆山市| 晋州市| 阆中市| 崇礼县| 宜兰县| 红安县| 保德县| 龙山县| 社会| 荆门市| 西林县| 朝阳县| 连城县| 城固县| 白水县| 宜川县| 黄山市| 绥芬河市| 岱山县| 丰顺县| 田林县| 休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高县| 大渡口区| 新沂市| 观塘区| 会理县| 宁津县| 桑日县| 甘肃省| 井陉县| 江陵县| 莱西市|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