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丹尼爾·貝爾的文學式社會預測理論

丹尼爾·貝爾是專門研究“后工業社會”的美國社會理論家。他先后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繼承了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傳統和經驗主義方法論,同時又綜合托克維爾(Charles Alexis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韋伯(Max Weber,1864—1920)、熊彼特(Jorseph Aloys Schumpeter,1883—1950)和雷蒙德·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的社會思想,系統地總結了西方社會自20世紀60年代后的文化變遷總狀況,提出了關于“后工業社會”的理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意識形態的終結》(The End of Ideology,1962)、《一般教育的改革》(The Reforming of General Education,1966)、《后工業社會的到來》(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6[1973])和《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1978[1976])。

第一項 貝爾的基本社會觀

關于他自己的基本社會觀點,貝爾曾經坦率地說:“我在經濟方面是社會主義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而在文化上是一個保守主義者。許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命題是很奇怪的,似乎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內是激進主義者,他在其他一切領域也就必定是激進主義者,而如果他在某一個領域是保守主義者,那么他在其他一切領域也必定是保守主義者。這樣的命題會在社會學和道德方面造成誤導,將不同領域的性質混淆起來。”(Bell,D.1978[1976]:xi-xii)

顯然,貝爾把社會區分為三個基本領域,即經濟、政治和文化。在他看來,三大領域各有其特殊的結構和運作規律,必須分別地加以研究。社會學家只有嚴格區分三大領域,并針對各個領域的特征揭示其基本問題,才能進一步深刻把握整個社會的結構,并做出恰當的“預測”(forecasting)。但是,另一方面,社會的三大領域并不是相互割裂和相互脫節的。社會學家必須研究三大領域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合理的預測。貝爾期望社會學研究能夠為對社會中影響著重大事件的人們提出恰當的參考意見。

因此,“預測”是貝爾社會理論的一個基本范疇,也是他進行社會分析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他說:“《后工業社會的到來》(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6[1973])這本書是關于社會預測的論著。但是,一個人可以預測未來嗎?這是一個令人誤解的問題。如果僅僅由于不存在‘未來’這種事作為邏輯理由的話,人們是不可能進行預測的。以這種方式來使用‘未來’這個詞,就是把它異化,也就是假設這樣一種實體是一種實在。實際上,‘未來’是一個相對的詞,人們只能討論關于某事的未來。這篇論著就是討論先進工業社會的未來。預測不同于預見(prediction)。盡管這種區分是任意的,但仍然必須加以區分。預見通常是關于各種事件,例如人們想要在一場選舉中獲勝,或者一個國家是否會發生戰爭,誰會在戰爭中獲勝,預見一個新的發明的特點等等。他們討論的重點是決策。這類預見,如果可能的話,并不可能加以統一公式化,也就是說,不可能歸屬于某些規則。對事件的預言從根本上說是很困難的。……所以,預見是一種功能,它是廣泛地涉及詳盡內在知識以及通過長期介入情境而獲得的判斷。與此不同,當存在著事件和現象的規則性和重復性的情況下,當存在著持續的趨向和潮流,而且這些趨向和潮流,即使是沒有準確的軌跡,也可以通過統計上的時間系列加以監控,或者可以作為歷史的趨勢而加以概括的時候,預測是可能的。因此,預測必然涉及各種可能性以及各種可能的規劃。”(Bell,D.1976[1973]:3-4)

在貝爾看來,“預測”概念作為社會研究的中心,是針對當代社會的基本變化而提出的。早期的古典社會學,以自然科學為榜樣,只熱衷于探索社會及其發展的規律或通則,并試圖預見社會的各種事件。但是,貝爾認為,后工業社會的到來,要求社會的決策者和社會學家一起勾勒出當代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并從中預測各種可能性。這種預測,就其方法論基礎而言,一方面涵蓋了古典社會學所采用過的經驗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求把握當代社會中不斷重復的規則性和一貫的趨向。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預測要求把宏觀的理論觀點同具體的社會學分析結合起來。在后工業社會中,社會預測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因為社會中那些影響著事件的人們,已經具備較高程度的理性。正如下一項將要詳加分析的那樣,后工業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是該社會發展趨勢越來越決定于決策過程,決定于能在決策中使用權力和使用理性的一批重要人物,其中主要的是掌握實際權力和掌握強大科學技術能力的人們。

作為社會的一個基本領域,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滿足社會中各個人的“需求”(needs)和“意愿”(wants)。為了使社會協調地運作,經濟活動必須對于各人的需求和意愿進行嚴格的區分,并在區分的基礎上給予不同的滿足。所謂“需求”,就是作為人種的成員的所有個人在生活上所基本需要的。“意愿”則是根據個人自身不同的品味和性格而產生的各種不同的欲望(desires)。因此,社會的首要義務就是滿足各個成員的最基本需求,不然的話,個人就不能圓滿地成為社會的“公民”(full citizens of the society)。

與以往傳統社會理論家和經濟學家一樣,貝爾認為任何社會都必須把握其成員的基本需求的內容,并以合理的結構和分配規則,恰當地滿足這些基本需求。盡管社會成員的需求是難以精確界定的,但是貝爾認為,對社會來說,最主要的是要鑒別個人需求在兩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方面是指人的生存所絕對必需的,另一方面是為了追求優越性,并滿足提高社會地位的欲望的那些內容。關于這兩類需求,貝爾基本上接受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觀點和標準。在貝爾看來,第一方面的需求是固定的,而第二方面的需求則是變動性的,可以隨著社會情境的許可,表現出不同的可能性和實現程度。

在貝爾看來,經濟活動的運作必須同滿足社會成員的需求和意愿相協調,但同時,也必須從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協調原則,去處理經濟領域的各種活動和政策。他認為,判斷經濟領域中各種需求和意愿的合理性,不但要依據經濟領域本身的狀況及其可能性,還要考慮到對于整個社會結構的平衡性所產生的影響。因此,他說:“在經濟領域中,我認為在采納使經濟政策正當化的價值標準方面,整個社會共同體是優先于個人的。在這方面,首先必須考慮到一個社會的財富資源,把它作為實現社會最低限度分配的標準,使得每個人能夠過著有自我尊嚴的生活,以便能成為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具體地說,這意味著建立一整套的優先規則,保障每個人所尋找的工作,確立一定程度的安全制度去對抗市場的各種偶然性,并使人們能享有醫學上的適當保護,以防止各種災害和疾病的危害。”(Bell,D.1978[1976]:xii-xiii)正因為這樣,貝爾主張,一個合理的社會所必須實現的最低限度要求,是滿足各個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貝爾認為,個人的財富不應該以任何借口轉換成為與經濟領域無關的特權,否則的話,就將導致社會的非正義,不利于維系社會結構的正常運作。

在政治領域,貝爾基本上是遵循康德的古典政治理論和自由觀。他認為,政治活動最基本的功能和任務是正確地區分公眾(public)和私人(private)兩個不同的領域。政治領域中的主要行動者是個人而不是群體,不管這些群體是家庭的,或是企業的、教會的、種族的或少數派的組織。貝爾指出,嚴格區分公眾和私人兩大領域,是尊重個人自由,因而也是嚴格遵守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民主原則的基礎。

在公眾領域內,法制通行于所有的部門。而法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保障和實現人人平等,并使一切法制的執行程序化。符合正義原則的法制,并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是力求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不靠法制的威力而強求人為的“平等”。私人領域,包括道德的和經濟的行為,應該允許各個方面的人做出他們自己的決策,容許充分的自決,只要他們的個人行為不影響公眾領域正常運作,例如,某些色情活動或者污染行為。

在文化領域中,貝爾強調傳統、鑒賞的客觀判斷標準以及立足于豐富經驗和教育基礎上的權威的重要性。他認為,文化應該為人類的生命過程提供詮釋的系統,有利于克服人類生存中的各種困境。正因為這樣,他說:“傳統成為任何一種文化的生命力的基本因素,因為它是使人的記憶連貫起來,并告訴我們先人是如何處理同樣的困境的。”(Ibid.:xv)同樣的道理,貝爾之所以強調美的客觀鑒別標準的重要性,就是為了維護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及其歷史經驗。在他看來,面對當代文化各種“反文化因素”的泛濫,面對當代藝術創作無視美丑客觀標準的過分偏差,面對當代藝術徹底消除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的傾向,再次強調美的客觀鑒別標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貝爾認為,文化應該不同于現實生活,而文化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對生活的超越。真正的文化創作要達到美的鑒賞標準,必須經過長期的努力和訓練,必須對于人類歷史社會的各種經驗有充分的認識和體驗。所有這些,并不是能夠在直接的現實生活中輕而易舉地學到的。貝爾顯然是在影射當代各種藝術創作的低劣和庸俗。至于文學藝術和文化生活中的權威,在他看來,是培養和教育文化能力的必要條件。

總的來說,貝爾一方面區分了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領域及其特殊規律性,另一方面又強調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統一性。他認為,建立合理社會的基本要求應該包括:在經濟上保障社會成員最低限度的經濟需求,保障每個社會成員的自尊性和公民身份;在政治上保障每個社會成員能夠取得相應于他們的能力和努力的社會地位;而在文化方面,為了建構一個合理的未來,作為一個文明的社會制度的必要條件,保障過去和現在的連續性。

第二項 后工業社會的基本變化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是所謂的“冷戰時代”。貝爾和法國社會學家阿蘭·圖雷納(Alain Touraine,1925— )一樣(詳見本書第六篇相關章節),把這一時期也稱為“意識形態的時代”。不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把統治階層的思想觀點和論述體系奉為標準的意識形態,通過國家權力機構的強制性力量,灌輸到社會各階層中去。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優勢功能,是建立在商品生產和商品銷售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原則的基礎上的。

貝爾觀察到20世紀60年代后,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和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他看來,后工業社會主要是在兩大方面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方面是理論知識躍居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服務部門領先于生產經濟部門而不斷擴膨脹(Bell,D.1978[1976]:xix)。第一方面的變化意味著對于科學的依賴性的增加,科學從此變成為發明和組織的主要手段。這樣一來,理論知識的擴張,不只是局限于科學知識范圍內,而且成為研究和社會活動的組織力量,也成為整個社會各種戰略性資源的主要分配依據。第二方面的變化導致服務部門在整個經濟領域中的泛濫和稱霸地位;而且,不只是成為生產和消費必須以服務部門為中介和目的,而且超出經濟之外的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也圍繞著服務部門而運轉起來。

后工業社會的上述兩大變化,又引起了整個社會在下列五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在經濟方面,主要的變化表現在從商品生產轉化成為以服務為主的經濟結構。在貝爾看來,“后工業主義的論題,主要適用于社會結構方面的變化(即技術經濟上的秩序),而對于政治和文化,作為社會結構的其他主要組成領域,后工業主義的論題只是間接地適用。”(Bell,D.1976[1973]:xxi)所以,貝爾把經濟看做是社會結構的中心部分。根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生產的特點,就是以商品生產為中心,建構起一個商品拜物教的社會。但是,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生產經濟的發展,經過兩三百年的變化之后,造成了生產率的空前提高,商品的產量已經達到了飽和,甚至過剩的程度,同時,也造成了國民收入的提高,使消費活動在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提升到主要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大量勞動力從農業領域轉移到工業生產中,而且集中到少數大都市中。勞動力過剩、國民收入的提高、大都市的人口集中化、文化活動的增加,這一切造成了消費的擴大,并使服務行業從過去經典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附屬地位提升為經濟活動的主要領域。貝爾指出:“當代的美國,是世界上服務部門總產值超出就業總數和國民生產總值一半的唯一的國家。”(Bell,D.1976[1973]:15)后工業社會經濟部門的上述變化,使人的活動從生產勞動轉變為服務活動,而人的生活從主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為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主。正如貝爾所說:“在前工業社會里,生活首先是一種對抗自然的游戲”(Ibid.:126);“在工業社會里,生活是一種對抗人造自然的游戲。世界變成為技術的和合理化的世界”;“后工業社會是以服務為基礎。因此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游戲。人們所考慮的并不是粗壯的體力,也不是能量,而是信息。居于中心的人是專業人士,因為他是通過他的教育來訓練而被裝備起來的,由他提供后工業社會不斷需求的各種類型的基能。如果說一個工業社會是由商品貨物的數量來界定的,而這些貨物標志著人們生活的水準,那么后工業社會是靠生活的品質來界定的,而這種生活品質又是以服務和各種令人舒適的消費品的消耗來測定的。”(Ibid.:126-127)

第二,職業活動領域的結構變化。在職業活動部門,后工業社會中,專門性和技術性的職業成為主要的職業部門。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在經濟領域的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條件下,造成了整個社會人口結構中有文化和受教育的人口總數不斷增加。這不僅改變了各個職業領域的受教育者的比例,而且造成了許多以受高等教育和專門技術教育的職業人口所組成的新職業,其中最主要的是技術性的職業和具有專門才能的職業。傳統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工階級,也分化成具有特殊技術和專門管理才能的白領階層和從事普通勞動的廣大藍領階層。與此同時,受到專門技術教育和高級職業訓練的各種專門人才,如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醫療保健人員以及各種各樣的高級管理人才,構成了后工業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集團,掌握著這些領域的實際領導權和管理權,并同掌握著國家機構各個階層統治權的政治集團相勾結,成為社會的統治核心。

第三,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貝爾認為,工業社會所關心的是圍繞著商品生產的人與機器的協調問題。后工業社會則是圍繞著知識而組織起來的新社會,知識被用來實行社會控制,并指導革新和社會變遷,從而知識也不斷地生產出新的社會關系和新的社會結構,導致社會政治結構和政治管理機器對知識的高度重視。因此,知識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成為傳統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相區別的主要標準。在這一點上,貝爾的觀點幾乎同法國后現代主義思想家福柯和利奧塔的觀點相類似。除了知識在社會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以外,后工業社會知識領域本身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貝爾認為,工業社會所通行的功利主義商業生產原則,使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只注重于經驗知識領域;而到了后工業社會,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各種高層次的象征性理論知識反而比經驗知識更加重要。這些抽象的和高層次的象征性理論知識,往往成為后工業社會統治集團制定和貫徹政策的主要理論基礎。

第四,就社會的發展取向而言,科學技術的因素在后工業社會中的優先地位,使后工業社會的發展的未來前景,也納入到技術發展的視野之內。如果說古典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未來前景還更多地同該社會中的商品生產的盲目競爭性相聯系的話,那么后工業社會的未來就更多地受到技術發展的操縱和監控。后工業社會管理技巧的不斷提升,也是社會未來前景更加技術化和計劃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決策方式和獲得知識的方法方面,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依靠著現代高科技的研究成果,特別是享用高科技在管理技術方面的應用成果,使后工業社會的任何領域的管理決策過程,更多地仰賴著高科技的應用程度。而在當代高科技領域中,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的發展成為決定性的力量。在此情況下,受計算機和信息科學影響的各種智能技術,也被廣泛地應用于決策過程和知識的再生產。后工業社會的決策過程和知識再生產的上述特點,可以集中地表現在當代社會各種廣告的設計和傳播活動中。各種廣告設計和傳播活動幾乎都是靠智能技術和各種復制技巧,使決策和知識再生產過程速度加快,節奏更加緊密。

第三項 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分離

在貝爾看來,后工業社會是發生了重大結構變化的新社會。正如他所說的:“從描述的意義上說,后工業社會有三個組成部分。首先在經濟上,發生了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根本變化。其次在技術上,后工業社會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新型工業為中心的社會。最后,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后工業社會產生了新的技術精英以及相應的社會階層化原則。”(Bell,D.1976[1973]:487)

貝爾對后工業社會的分析是建立在他關于社會結構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的。他認為,人類社會是一種結構系統,而在這系統中權力關系是最主要的。但是,他并不像馬克思那樣,單純地把權力關系看做是以經濟結構為基礎的階級斗爭的產物,而是特別強調后工業社會中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性,同時強調知識的占有和分配對于權力關系的重要性。他認為,后工業社會已經不把財富的物質分配當做權力斗爭的中心問題。在后工業社會中,權力斗爭主要是圍繞著知識的占有和運用。

在貝爾看來,權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決策權。他說:“決定是一種權力事務,而在任何社會里,最尖銳的問題始終都是,由誰掌握權力,以及權力是如何被掌握的。”(Who holds power?And how is power held?)(Ibid.:358)他認為,在任何社會里,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如何取得權力,決定著社會的基礎,反過來又是由社會的基礎結構,特別是社會的階層化結構所決定的。為了說明后工業社會權力分配結構的變化,貝爾列出下表比較“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以及“后工業社會”的不同表現:

表 5—1

貝爾指出,在各種社會中,作為社會階層化和權力關系結構的基礎的,是社會的稀有資源的分配。在前工業社會中,作為階層化和權力分配基礎的主要資源是土地,而在工業社會中是機器,到了后工業社會,決定著階層化和權力分配的主要資源是知識。所以,在后工業社會中,生產著知識的主要基地,包括各個大學和研究機構,就成為權力斗爭的焦點。而在這些基地中活動的科學家和高級知識分子,成為社會各領域統治集團爭奪和拉攏的對象,他們也就成為社會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說,權力網絡的形成和運作,主要是靠理性的技術力量和政治精英所掌握的正當化機器的相互結合。

貝爾對工業社會權力結構的論述,是以對該社會階級結構的分析作為基礎的。在這點上,貝爾批判了馬克思和韋伯的古典階級和階層概念。貝爾說:“階級,就其最終意義而言,并不是只由組成的某種特殊群體,而是將社會的基礎規則加以制度化的系統。這些被制度化的基礎規則,是用來規范各種不同的權力及其特權的獲取、保持和轉移。在西方社會里,主要的統治系統是靠法制保障和維護的財物所有制,而且,還通過婚姻和家庭系統來傳遞這些財物所有制。但是,在過去的二十到五十年內,上述所有制系統已經被破壞了。在當代的美國社會,存在著三種形式的權力和社會動力。財物所有制的歷史形式構成為財富和權力的基礎,而繼承制則是走向財富和權力的基本途徑。與此同時,技術的熟練程度和技巧,也成為權力和地位的基礎,而教育則是通向技術熟練性的主要道路。最后還存在著各種政治機構作為權力的基礎,而在這方面入門的通道是某種類似機器的組織。”(Bell,D.1976[1973]:361)

在貝爾看來,后工業社會的權力基礎以及維持和在分配權力的途徑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更嚴重的是,上述變化伴隨著社會基礎結構的根本破壞。他指出,西方社會從前工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后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中,社會基礎結構也從“家庭”轉變成“政黨”再轉變成一個個獨立的自由的個人。上述權力結構和社會基礎結構的轉變,為西方后工業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性。在這些變化的基礎上,后工業社會里出現了一批建立在壟斷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科技精英集團。“這個新的技術精英團的成員,以他們所掌握的決策新技巧,例如系統分析、線性程序化和規劃財政預算等等技術,逐步地變成為社會整個決策的過程中的主要力量。”(Ibid.:362)

后工業社會的結構變化,導致社會中三大領域的分離和進一步對立。

在經濟領域,由于科學技術革命和管理技術的革命,形成了一個新型的,既有嚴密等級制又有精細分工的高度自律的系統。追求高效率的功效成為最高的原則,在系統中活動的一切成員都成為高效率運轉機器的附屬品,甚至是犧牲品,他們的人性因素被徹底地吞噬掉了。

在政治領域,由于社會民主和平等運動的擴大和發展,社會中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群體和組織也相應地增加。為了調和社會各階層的各種矛盾和爭論,為了協調社會各組織之間的沖突,為了更有效地管理社會生活,政府部門不斷地擴大官僚科層機構。這些官僚機構的中心任務,是協調各集團之間的利益紛爭,并更多地干預經濟活動和分配工作,同時加強在國際生活中的各種民間活動。這樣一來,政府的官僚機構不斷擴大,同時隨著管理技術的改善,也使官僚機構進一步分化,造成了政治領域中官僚機構日益增強的相對獨立性。

在文化領域中,貝爾認為起著指導作用的基本原則既不是經濟效益,也不是權力平等化,而是實現自我表達和自我滿足。文化領域中并不追求政治和經濟領域中的組織管理模式,而是追求個性化、獨創性以及反制度化的精神。

上述變化的結果,使文化成為推動整個社會運作的主要動力,而原先為社會制造財富的生產經濟活動,則反過來要盡可能地滿足由文化所推動的各種變化的需要。這就使長期穩定的資本主義社會連同其中相對協調的領域,都出現了異常的不平衡狀態。貝爾認為,引起當代后工業社會各種危機的主要根源,就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領域的不協調,甚至相互分離。在三者分離的情況下,在他看來,最難以轉變的,也就是說,最含惰性的是經濟部門。經濟生產部門成為社會的被動領域,尤其是成為不斷發生變化的各種生活風格和消費活動的附屬部門。而在文化中,那些控制和調動文化創造以及各種時髦生活方式的主要力量是各種媒體系統。這樣一來,整個社會任憑文化活動中追求自我表現的創作者的即興調遣。

第四項 社會預測理論的基本原則

基于上述社會觀,貝爾提出了一整套的社會預測理論。貝爾的社會預測同傳統社會學所提出的預見工作有根本的區別。在他看來,傳統社會學所做的預見只涉及事件的結果,而且這種預見大多數是建立在實證調查和數字統計的推論基礎上。譬如,傳統社會學對于各次大選所做的各種預測,無非是根據調查數據預見各種獲勝的可能性,并分析獲勝可能性的各種主要決定性因素。這些傳統的預見不可能為社會發展和未來趨勢提供規律性的指導方針,也不可能分析出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與此相反,貝爾的社會預測更多地依賴理性的分析和推論,力圖將對社會的宏觀理性分析同實際的經驗調查相結合,分析出決定著社會發展趨勢的主要因素。

貝爾所做的社會預測分成兩大層次。在宏觀層次上,主要是預測后工業社會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并從這些可能性的比較中,測定未來社會發展的確定性和冒險性的成分。正如他所說:“我的興趣在于描述和解釋社會現象,也就是描繪出廣泛和抽象的現實社會的輪廓,并以此為基礎對各種假設進行檢驗。我的意圖并不是要去控制整個社會。這樣一種宏觀的社會描述,它的科學性并不見得低于學術性的社會學。當然,它并不是文學性的。它是作為一種透視的社會學,是為了達到對于整個世界的成熟而老練的認識目的。這樣的社會學一方面使用著與學術性的社會學相關的概念,如群體、地位和社會變遷等,另一方面它卻又像文學分析一樣,對行動中的精神因素和道德成分感興趣。”(Bell,D.1962:120)

在貝爾看來,社會預測有不同的形式,而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其不同的運用范圍和不同的預測技術。為了說明后工業社會的不同的社會預測的重要性,貝爾分別論述了技術預測、人口預測、經濟預測、政治預測和其他各種社會預測,其中包括對社會犯罪率、教育、健康、道德、移民以及都市變遷等具體領域的社會預測。

貝爾的社會理論作為一種對未來社會冒險程度的預測,充分考慮到后工業社會科學技術的重要意義,并試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宏觀地和微觀地預測社會發展的趨勢,分析關系到公眾實際利益的各種公眾政策的未來結果,并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未來危機和社會矛盾做出預測,盡可能地設計出一系列可以取代潛伏中的矛盾的可能性解決方案,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凤城市| 宜阳县| 光泽县| 丹阳市| 上虞市| 南陵县| 临海市| 卢龙县| 碌曲县| 贞丰县| 赤水市| 额尔古纳市| 婺源县| 漠河县| 岐山县| 增城市| 靖江市| 尼玛县| 肇源县| 枣阳市| 柏乡县| 日照市| 永昌县| 鱼台县| 台州市| 平度市| 盖州市| 谷城县| 苍溪县| 南宫市| 太仆寺旗| 新丰县| 防城港市| 渭南市| 中卫市| 游戏| 新干县| 南城县| 溧水县|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