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西方文化和西方社會生活的全球化

第一項 資本主義經濟與文化的全球性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把一切其能力所及的范圍都納入到資本主義市場之中。資本主義商業交換活動的高度發達,將交換活動擴大到整個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在其能力許可的條件下,資本主義交換活動早就遠遠超出經濟生活的范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地說明了資本的高度生命力及其野心勃勃的占有欲。同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也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市場運作機制的強大動力及其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布勞德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在分析15—18世紀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的時候,更進一步指出:資本主義商業如同一個瘋狂而迅速旋轉的車輪,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會不斷地把一切因素都卷入其旋渦之內,并使之成為其生命力不斷發展的原動力。同時,布勞德爾還深刻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發展同社會日常生活的密切關聯。

資本主義經濟作為人類發展史上最復雜的商業交換活動的產物和最高成果,實際上集中了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的活動成果,因此具有空前的威力和發展潛力,也采取了最復雜和最曲折的方法和途徑??傊?,從歷史上來看,資本主義從一開始產生就是世界性的事業。雖然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從經濟生產最發達和社會歷史條件最有利于商業自由交換的民族和國家開始,但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范圍和進程必定表現出民族性和世界性高度結合的特征。

第二項 西方文化全球化的歷史基礎

在人類歷史上,西方文化的傳統本身有利于西方各國各民族首先產生世界意識。西方各國民族的開放精神,早在中世紀產生基督教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和發展了強烈的世界意識。基督教的早期著名思想家圣奧古斯?。⊿t.Augustine,354—430)在總結羅馬衰弱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強調人類是一個統一的共同體。他認為人的歷史是單一的、統一的和世界性的。人類歷史作為由全能的上帝所創造的一個整體,只能有一個世界性的形成、發展和死亡的過程。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只有一個起源,也只能經歷同一個歷史過程,并導致同一種結果。他在《上帝之城》(La Citéde Dieu)一書中明確地指出:全世界人類,由于人類的“原罪”,終將消滅在一場大災難之中,只有依靠上帝才能拯救人類。而上帝拯救人類的過程,就是人類共同體超出民族的界限和范圍,進行普世性救世的活動,實現從地上之城上升到天上之城的過程。這種歷史觀固然是基督教史觀,但是它比其他宗教更顯示了基督教的普世性(oecumenicity)。圣奧古斯丁的歷史觀對于西方歷史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施韋策爾(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和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都吸收了圣奧古斯丁的普世的歷史觀點。同樣,13世紀的基督教思想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也特別重視人類歷史的普世性、理性和經驗性。由于基督教在西方歷史上長期的影響了西方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上述基督教歷史觀和社會觀也深深地影響到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韋伯在分析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理性化的歷史進程的時候,高度地重視基督教倫理思想的影響是正確的。基督教和其他西方歷史傳統一起構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和發展的文化基礎。同樣,基督教和其他西方歷史傳統一起,也構成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生活方式實現全球化的思想歷史根源。所有這些文化思想因素同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結合在一起,又構成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全球化的動力。

第三項 全球化的三大歷史階段

因此,西方文化和西方社會生活的全球化,實際上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前述西方文化歷史傳統的基督教發展階段,也包括從文藝復興以后到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還包括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所謂晚期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吉登斯在分析社會生活全球化過程時,只是重點地論述了上述第三階段的全球化發展過程(Giddens,A.1989:519-550),顯然不論從歷史或從思想文化基礎來看,都是不夠全面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代社會理論和社會學家所說的“全球化”,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首先,這個概念毫無掩蓋地顯示西方社會學家將人類社會描述成以西方社會和文化為中心的意圖。其次,這個概念的提出和分析過程,都顯示了西方人以其文化作為全人類文化的判斷標準的觀點。吉登斯在談到全球化的時候說:“世界社會的增長著的相互依賴性的一般名稱就是全球化。”(Ibid.:520)接著,吉登斯也承認這種全球化的過程就是西方影響向全世界擴展的過程。吉登斯引用人類學家沃斯利(Peter Worsley,1924—2013)的話說:“直到我們現在為止,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存在過”(Giddens,A.1989:519),也就是說,只有在最近我們才有可能談到這種世界性的社會協作的形式。這也表明,直到現在為止,西方人所說的“人類社會”(human society)只能是以西方的標準并以西方為中心所統一的全人類的社會。這種說法一方面表現了西方人的西方中心主義及其強權政策,另一方面也違背了歷史事實。由各個民族共同體所創造的人類文化和人類社會早就和諧地并存著,早就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地方和地區按照不同的歷史特點發展起來。這種民族和文化多樣性所構成的人類社會,不但是一個歷史事實,也有助于全人類的全面和諧的協作和發展。把西方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全球化當做世界范圍社會協作的唯一方式,只能是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命題。

16世紀以后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的過程,主要經歷了兩大歷史階段,并將在近期內迅速地過渡到第三階段。

第四項 全球化第一階段的特征

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過程的第一階段,西方各國基本上是采用軍事強權和經濟文化滲透相結合的基本策略。這一階段大約從16世紀到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經歷大約三四百年的歷史。西方文化進入近代階段以后,政治上的自由化和文化上的理性化相結合,使西方文化產生了強大的優勢力量。站在近代史的門檻上的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說:“安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500 B.C.—428 B.C.)說過,理性統治世界。但是直到如今,人們才能夠理解到,思想應該統治精神現實。這是光輝的日出。所有能思維的存在都和這個時期共同慶祝。高尚的熱情籠罩著這個時期精神的熱忱使世界顫動,仿佛是第一次達到了神圣和世俗的現實和解?!保℉egel,G.W.F.1970:529)在這一時期,西方各國在國內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民主化、自由化和理性化的建設的同時,也在世界范圍內靠軍事強權和經濟文化滲透相結合的基本策略向全球擴張。在這個意義上說,這個階段的西方文化全球化的過程是向內向外同時進行的,而且這種雙向發展是相互補充的。西方各國國內的現代化過程,沒有同時向世界其他地區的滲透和輸入西方文化,沒有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的資源的掠奪作為代價,就不可能順利和迅速地在短短的兩個世紀的歷史時間內得以完成。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所分析的那樣,不但在15—16世紀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本的發展要靠“火和劍”來完成,而且即使是在17—19世紀末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的發展也始終以一個由資本宰制的世界統一市場的出現作為前提。在這個時期,資本向世界范圍的擴張和統治,一方面是源源不斷地把世界其他廣大地區的豐富原料和資源運回西方國家,另一方面又以強力和不平等的條件向這些地區推銷資本的商品。正是在這種不平等的雙向文化和經濟的交流過程中,為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打下了初步的,然而是牢固的基礎。這一時期的文化和經濟雙向世界性交流的過程,其不平等的性質,一方面可以在交換過程的單向強制性質體現出來,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交換所造成的世界其他地區的進一步貧困化的不合理結果體現出來。所以,總的來看,全球化的第一階段,雖然導致西方文化向全球的擴展,為后來的整個全球化的凱旋行進奠定了基礎,但是,又是以其他地區的貧困和原有文化的破壞作為代價。其結果,西方文化全球化導致了非西方世界的被殖民化過程。因此,研究世界經濟和西方全球化的西方社會理論專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 )等人尖銳地指出:第一階段的發展造成了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的分離和對立,造成了貧困的和不發展的殖民地世界的出現,也造成了這些殖民地世界對于西方世界的依賴和歸屬關系。

對于西方文化全球化過程第一階段的研究,使馬克思曾經提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的概念。在馬克思之后,是列寧(Vladimir Ilich Ulyanov Lenin,1870—1924)進一步發展了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森(John.A.Hobson,1858—1940)的帝國主義理論(Hobson,J.A.1965[1902])。

第五項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列寧早在1893年所寫的《論所謂市場問題》(On the So-called Problems of Market,1893)一文中,就已經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理論,強調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增長最快的是制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其次是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而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的生產(Lenin,1893)。馬克思和列寧在這里都注意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的生產比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得快,主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創造了以往任何時代無可比擬的高度發展的技術。在1899年所寫的對霍布森《現代資本主義的演進》(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apitalism,1894)一書的書評中,列寧指出:霍布森擅長把最新的統計材料和經濟資料分門別類并加以敘述……很成功地利用圖表來說明自己的論點……接近于馬克思早就得出的一些結論(Lenin,1899:130-137)。列寧在這里所說的馬克思的觀點,指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三章到第十四章所說的近代工業發展過程中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所伴隨的資本的集中化和信貸制度的發展。這意味著,早在19世紀中葉,資本的壟斷過程就已經開始了。由霍布森發現,并由列寧進一步發展的帝國主義理論,就是要分析和概括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資本壟斷階段以后的新時代的特征。

在列寧看來,資本主義的特征包括以下五點:第一,伴隨著商品輸出的資本輸出已經成為主要的世界經濟現象;第二,生產和分配高度集中在大規模的托拉斯和卡特爾;第三,銀行和工業資本迅速產生;第四,資本主義強權在世界各地瓜分勢力范圍;第五,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在完成瓜分世界勢力范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導致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接著,列寧在分析帝國主義經濟實質的時候指出,帝國主義不是純粹的壟斷,而是壟斷和交換、市場、競爭、危機并存。因此,具有寄生性和腐朽性特征的帝國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兩種可能的趨勢:迅速發展的趨勢和停滯腐朽的趨勢。通過對于上述帝國主義特征的分析,列寧得出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結論。

列寧的上述帝國主義理論,在20世紀的歷史發展中,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動,不同思想流派的理論家和思想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補充和批判。不管怎樣,這種帝國主義理論,對于深入分析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范圍內的社會結構的變遷,提供了一種介于多元模式的“另類”思考取向。

第六項 全球化第二階段及其基本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文化全球化的過程進入到第二階段。這一個階段的特點,首先是原來的西方大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政治上原來依賴和歸屬于西方各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和社會,也同時逐步地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因此,這一階段也被稱為“非殖民化時期”(de-colonialization)。其次,在經濟和文化方面,西方國家并不因為殖民統治的結束而停止或減少對于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滲透和控制。相反,正是因為結束了政治上的殖民統治,西方國家更是采用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而加強了其滲透性和控制性。其結果,造成了整個地球范圍內三個世界的出現:西方各國是第一世界,原有的殖民地國家在走上獨立和發展道路之后被稱為“第三世界”或“發展中國家”,在上述兩個世界之間是第二世界的國家。

當代社會理論研究的重點,將是從第二階段之后的全球化過程所造成的世界性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制度方面的重大變化。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在理論方面可以大致分成三大方面的思潮和流派。第一方面是所謂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以南美的思想家卡多索(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1931— )、富爾塔多(Celso Furtado,1920—2004)和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1929—2005)為代表。第二方面是所謂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以沃勒斯坦為代表。第三方面是后現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晚期資本主義”或“消費文化”的理論,以貝爾和鮑德里亞等人為代表。除了這三大流派以外,其他當代社會理論家也都很重視全球化的問題,并把全球化的過程同對于西方各國當代社會結構的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英國吉登斯的社會理論在研究現代性問題時,就是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當做是西方當代社會結構的最基本的變化。

第七項 依賴理論的基本觀點

按照依賴理論的說法,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及其現狀,是在不平等的情況下進行世界性交換所造成的一個歷史結果(Furtado,C.1970)。當然,由于第三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幅員遼闊,而且分布在世界的各個地方,各自又有不同的歷史背景,所以,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和現狀,也存在著許多復雜的區別性。依賴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多索認為,必須把第三世界社會結構同西方國家(第一世界)社會結構加以比較,并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具體分析造成西方中心和第三世界邊陲地位的歷史原因及其過程。所以,卡多索強調,他所注重的是關于依賴的“情勢”,而不是關于依賴的理論。他在分析第三世界社會結構的時候,將馬克思的辯證思想和韋伯的社會學結合起來,集中分析造成第三世界目前地位的依賴性結構,并指出在這種結構中某種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結構性依賴。他所說的外部力量,主要是指跨國公司、西方科學技術以及由西方大國所操縱的國際金融體系。所謂內部力量,是第三世界本國各階級和團體同外國財團利益、價值觀點相一致的那些社會力量和集團,這些本國社會力量和集團是在西方大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的長期歷史性影響下形成的。由于這些社會力量和集團是在本國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而且它們又具有相當的歷史性社會實踐的基礎,所以也構成了一支具有相當威力的結構性力量(Cardoso,F.H.1972)。在卡多索看來,目前第三世界對于第一世界的依賴形勢,完全是由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西方中心/第三世界邊陲”的歷史結構造成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是與第三世界國家被迫處于非工業的弱勢經濟地位為條件的。所以,現在的帝國主義制度在本質上是同依賴性分不開的。卡多索還認識到,第三世界不同國家的依賴性形勢是不同的,這不僅是因為各國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況有所區別,而且由于西方各國對于這些國家發展的經濟利益以及各國國內經濟結構方面的區別。因此,例如在巴西,就發生了某種內部的經濟結構的分裂,導致國內經濟總結構中的一部分領域同西方各國資本的特殊結合。在這些特殊領域中,西方各國財團投注相當的資本,并允許這些領域優先采用西方技術和管理方法,生產滿足各國國內資產階級消費的必要產品,并由此帶動該國整個經濟結構的發展。但是,即使這樣,這些第三世界國內的新發展經濟力量,也仍然依賴于國際資本經濟體系,充其量也只能成為依賴的小伙伴(Cardoso,F.H.1979)。依賴理論還進一步指出,當代帝國主義的發展,還促使某些第三世界國家淪落為專門生產世界市場所需要的特殊農產品和原料的供應國的特殊角色。例如,拉丁美洲或非洲的某些國家,近兩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專門生產和供應香蕉、可可、咖啡、香料和橡膠的國家。

另外一位依賴理論的代表人物弗蘭克,對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的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作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強調宗主國和附屬國的關系是理解和分析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特征的關鍵。所謂宗主國和附屬國的關系,實際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于低度發展國家的剝削關系。這種剝削關系造成了國際資本高度集中在西方先進國家,并形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他把建構在世界經濟市場基礎上的當前世界經濟體系的不平衡結構,看做是一種從世界邊陲地區出發而集中到西方各國的輸送剩余價值的聯動裝置系統。顯然,在這個連動裝置系統中,作為中心地位的西方各國,一方面靠從邊陲地區獲得的剩余價值來進行資本積累,以擴大中心地區的資本再生產,另一方面中心地區的西方各國又靠這個連動裝置進一步鞏固有利于它們的世界性的依賴結構。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也會有所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只能是被資本主義國家所操縱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總結構中的“低度開發的發展”。這就是弗蘭克所說的那種在宗主國和附屬國關系下的“變化連續性”(Frank,A.G.1979)。

從上述依賴理論的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中可以看出,依賴理論的某些基本概念,同馬克思和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聯系點,就在于共同承認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依賴結構來自于帝國主義對于落后國家的長期剝削和控制;其不同點,則在于依賴理論更多地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形勢和各國社會歷史條件的特殊性,強調第三世界各國依賴結構的特殊性質。

第八項 世界體系理論對全球化的分析

世界體系理論重點說明作為世界體系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發展和未來進程。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進一步發展了法國年鑒學派的理論和經濟學家康德拉捷夫(Nikolay Dmitriyevich Kondratev,1882—1938)的經濟周期概念。沃勒斯坦認為完整的社會系統在人類歷史上可以采取兩種可能的結構而存在,一種是小型的自給自足經濟,另一種則是形成世界性的體系。而世界性的體系又可以采取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單一的政治制度控制下的“世界帝國”的形式,另一種是由單一的政治實體所形成的“世界經濟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單一的政治實體實際上并不可能實行一種完整的控制權。

以往的人類歷史的事實表明,大多數的世界體系是采用“世界帝國”的形式。當代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不同以往的世界帝國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種持久的經濟發展系統。在這種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范圍內,存在著一種由該體系的軸向分工和資本主義積累所產生的某種不等價交換過程的三種模式系統。所以,在沃勒斯坦看來,在現有的世界經濟體系中,除了“核心/邊陲”(core/periphery)的區分所造成的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以外,還存在著夾在兩極之間的所謂緩沖地帶的“半邊陲”(semi-periphery)地區。沃勒斯坦所說的核心國家,指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首先發展并完成了工業化的英國、荷蘭、法國,以及包括德國在內的其他西歐國家。他所說的半邊陲國家,指的是南歐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等國。半邊陲地區的存在,不僅造成了整個世界三種模式系統的相互交換,而且緩和了核心和邊陲的對立,同時調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所可能產生的種種危機。沃勒斯坦還注意到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始終保持著內在的發展動力。這種發展動力在各個地區的不平衡性,有可能改變上述三種模式系統的現有分布狀況。也就是說,由于經濟發展動力的不同性質和結構,原有核心地位的國家可能轉變成半邊陲地位,而原有半邊陲地位的國家也可能轉化成為明日的核心地位的國家(Wallerstein,I.1974;1979;1980)??傮w來說,由于核心國家控制了世界經濟體系,所以,它們可以組織有利于核心國家的世界性貿易。

第九項 全球化研究的多元化

當代社會理論對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問題,既可以以多元取向進行研究,也可以采用多種并存的獨立取向或使之進行比較、競爭的研究方法。以上提到的多種理論和方法,并沒有窮盡對于全球化問題的可能研究視野。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以后,實際上,研究全球化問題的方法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理論和觀點,試圖重建或修正原有的取向。

在80年代和90年代最新出現的研究全球化的新理論和新觀點中,包括吉登斯的“現代性”社會理論(Giddens,A.1990;1991;1992a;1994)、貝爾的“后工業社會”理論(Bell,D.1973)、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Baudrillard,J.1970)、布爾迪厄的“時間性位勢稟性社會學”(La Sociologie des distositions temporeles)(Bourdieu,P.1963)、彼得·博格的現象學的“現代化”理論(Berger,P.et alii.1974)、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Habermas,J.1981)、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的“后現代”社會理論(Lyotard,J.F.1984)以及戈德梭普的“后殖民”社會理論(Goldthorpe,J.E.1996),等等。

科學技術的勝利和其他的社會文化方面的變化,也創建了一個統一的新世界。這就是從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所謂“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和“西方生活的全球化”的時代的問題(Schaeffer,R.1997:50)。

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不只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而且改變了西方社會理論家的整個社會觀和世界觀。當代社會思想的一個轉折,就是在面對新的事件時,不再從一個局部的和孤立的觀點去看待,而是轉向一個全球化的觀點,從整個世界的整體結構以及整體對部分的關系去分析。

在使用全球化概念的時候,并不是表示反對以客體建構的經驗論和以意識形態為主導建立的一般理論。微觀或特殊的社會事件,只有在與一個時代或社區的社會觀點的特征相結合的時候才能被理解。而在面對現今多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模式時,沃勒斯坦以總體的觀念來解釋世界體系的核心/邊陲、發展/非發展、民主/獨裁架構。與其強調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沃勒斯坦認為不如重視它們之間的整體性,即重視它們之間的單一世界體系的宰制。他認為,因為資本主義的來臨,為全世界的人共享了一套物質和精神的價值。

社會實體的全球化不是一個精確計算的結果,相對來說,它倒是一個前決定的結果。這一種結果是通過人們群體、機構和文化系統的互動的相互關系所組成的復雜網絡。這種由復雜的相互關系所構成的無限的和生活的網絡之中,沒有固定的游戲規則元素,而且這種永久的活力保障了社會生活持續生產和再生產(Sklair,L.1991)。

留美華裔教育學家田長霖,在談到21世紀世界大學教育之發展趨勢時,也提到現代社會全球化的結構。在他所提到的各種趨勢中,談到國際化和多元化社會。他認為所謂國際化即是指全球化。在國際化的觀點下,領土疆域的概念已經很難像過去般劃分清楚。此外,環保和雙語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國家的界限。因此,過去的疆域、領土、民族主義意識等問題,在已經實現全球化的世界中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全球化時代也同信息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密切相關。過去只談到計算機、微電子(micro-electronic)就足夠了,現在則還要進一步關心遠距離通訊(tele-communication)、國際網絡(internet)及全球信息網(World-Wide Web)。不管是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的哪個領域里,都必須趕上信息社會的腳步。由于這種全球化的變化,很難再維持一種如同過去的古典的穩定社會結構。全球化使社會結構越來越變動,變動的頻率與節奏也越來越快。

20世紀60年代后,一系列西方殖民地國家紛紛宣布獨立,從而開創了一個“后殖民主義”(post-colonial)的新時代。正如戈德梭普所指出的:新獲得獨立的國家,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都更緊密地同整個西方社會文化的結構相關聯(Goldthorpe,J.E.1996:2)。所以,全球化的時代,實際上也是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范圍內非殖民化的過程密切相關。原有的殖民地國家雖然紛紛獲得政治上的獨立,但是,它們同西方社會的關系,特別是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關系,在它們獨立之后,不但沒有削弱,反而進一步加強。這種狀況,正是說明這個時代的“全球化”的特征。

由此可知,當代社會理論在研究西方現代社會基本問題的時候,再也不能像傳統社會理論那樣,只單純地在西方國家的范圍內進行分析,而是必須從全球的范圍,從世界各個不同地區的社會和文化的互動網絡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雖然,西方社會和文化在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中一直起著主角的作用,但它所產生的世界性影響,卻反過來成為西方社會和文化本身進一步現代化的一個基本條件。因此,當代社會理論的各種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題,雖然都是以西方社會和文化的問題作為討論的主軸,但都密切地同世界性的全球結構相關聯,同世界各個大地區的社會和文化的基本問題密切相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颍上县| 车险| 五台县| 满洲里市| 连南| 凤庆县| 安远县| 临颍县| 平度市| 长丰县| 灵武市| 沈丘县| 苏州市| 桃园县| 宁乡县| 龙江县| 西贡区| 五大连池市| 印江| 绥化市| 桑日县| 淮滨县| 贵定县| 海阳市| 灵台县| 西吉县| 延边| 抚宁县| 巢湖市| 班戈县| 凌源市| 枞阳县| 巴林右旗| 镇安县| 东乡县| 九江市| 洛南县| 扬中市| 金秀|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