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轉型升級研究
- 劉志彪 鄭江淮等
- 5315字
- 2019-10-18 19:55:22
三、長三角從制造業承接向新興產業創新創業變遷的方式
由分析可知,新興產業具有技術密集特征,其產業進入的技術壁壘較高。因此,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的創新更需企業借助國內外研發資源,實施開放式的自主創新,以獲取產業核心技術,實現產業趕超。
(一)長三角從承接制造業向發展新興產業轉型的創新方式變遷
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效應,因此長三角在長期承接制造業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依附跨國企業的模仿創新,難以謀取核心技術。因此,在新興產業創新過程中,長三角應從以模仿創新為主變遷為以自主創新為主,從依附式創新變遷為開放式創新,從改進創新變遷為原始創新,從而獲取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
1.由以傳統產業模仿創新為主變遷為以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為主
長三角在從承接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該推動企業實施自主創新。因為,傳統產業依賴于FDI,其主要實施模仿創新,而新興產業的發展亟須企業實施自主創新。問卷調研表明,新興產業的企業自主創新意識較強,其不僅自主研發技術(53.3%),而且注重通過購買(9.2%)、收購(6.6%)等方式獲取產業核心技術。而傳統產業產品自主開發的比例僅為32.6%,且不太注重技術的購買和收購,見圖2—5所示。與此同時,新興產業模仿他人產品創新的比例從昆山成立時的6.1%下降到2.6%。這也說明新興產業的企業注重通過自主創新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圖2—5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在產品來源于自己專利方面的比較
然而,傳統產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較弱,不太關注研發能力的提升(其主營產品“自主技術專利”的比例僅為32.6%),而關注模仿和為上游企業貼牌生產。例如,其“根據上下游廠商的需求生產產品”的比例從38.7%上升到47.9%,見圖2—6所示。這主要是由于,傳統產業在承接FDI過程中陷入技術依賴陷阱,從而陷入低端鎖定困境,加劇了企業對外資企業的依賴。

圖2—6 傳統產業根據上游廠商需求來制造產品的比例趨勢
因此,長三角地區在推動新興產業創新創業過程中,應轉變企業創新觀點,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以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擺脫對跨國企業的依賴。
2.由傳統產業的“依附式創新”變遷為新興產業的“開放式創新”
新興產業更多地是進行開放式創新,其善于利用國內外科研院所和公共研發資源;另外,新興產業更多地是進行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然而,傳統產業更多進行的是“俘獲式創新”或者“依附式創新”,即鏈主為了提高產品加工質量推動我國企業實施被動式創新,但這些企業卻難以獲得核心技術。
(1)新興產業更側重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發機構,而傳統產業更側重利用外資企業的研發機構。新興產業研發機構的主要來源有:自建(28.4%)、來自于母公司(17.5%)與高校共建(2010年為13.5%,昆山成立時僅為4.4%),而傳統產業更傾向于自建(29.1%)和與其他企業共建(6.9%),見圖2—7所示。這表明新興產業為了獲取核心技術不僅會注重自主創新,也重視產學研結合。而傳統產業,更傾向于利用外資企業的研發機構資源,以推進產品升級創新。這主要是外資在利用國內加工制造資源的過程中,希望本土企業能夠提供滿足其要求的產品,所以愿意與本土制造企業開展一定的合作創新。

圖2—7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研發機構來源情況比較
(2)新興產業更側重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發人員資源,而傳統產業利用這些資源的比例較低。新興產業的研發人員更多來源于企業自己培養(56.3%)、市場招聘(37.6%),尤其是借助高校研發人員(16.6%)和科研機構研發人員(6.6%),見圖2—8所示。而傳統產業借助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比例較低,僅為5.4%、3.4%。這說明,新興產業更注重產學研結合,更善于利用研究院所的人力資本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圖2—8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研發人員來源的比較
(3)新興產業更善于整合國內外公共研發資源,而傳統產業更依附于外資企業的研發資源。新興產業在研發過程中,更傾向于利用科技或產業園區孵化器(9.2%)和大型儀器設備平臺(7.0%)。并且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利用公共檢測平臺”(22.3%)、“與高校有合作項目”(26.6%)、“與科研院所有合作項目”(9.6%)的比例更高,而傳統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4.6%、6.1%和5.0%,見圖2—9所示。這說明,新興產業企業更善于利用公共研發資源,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當然,統計數據也表明,新興產業近期呈現出與國外企業合作加強的趨勢,其“與外資企業合作”的比例從昆山成立時的0%,增長到2010年的0.9%。這說明,我國新興產業已開始實施技術追趕,注重與跨國企業的合作研發與技術聯盟,以增強企業的話語權。

圖2—9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公共資源利用情況比較
然而與新興產業不同,傳統產業更側重借助外資企業研發力量。新興產業側重與內陸企業的合作,其與內陸企業的合作研發比例為7.3%(長三角的合作比例較高,為6.9%),而傳統產業與內陸企業的合作研發比例為1.9%。然而,傳統產業與港澳臺地區企業以及國外企業的合作研發比例為3.1%,高于新興產業的0.9%,見圖2—10所示。這主要是由于傳統產業嵌入全球價值鏈,鏈主會對其進行培訓以使其產品滿足鏈主要求。因此,傳統產業在承接FDI過程中,更側重利用外資企業的研發資源。

圖2—10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企業的合作情況比較
3.由傳統產業的改進創新變遷為新興產業的原始創新
新興產業善于借助國內外科研院所、企業等資源,實施涉及核心技術和高難度技術的原始創新;然而傳統產業依賴于外資企業的俘獲式創新,且局限于產品改進和質量改良。調查問卷顯示,新興產業在產品研發生產過程中,主要借助高校(14.4%)和其他企業(11.4%)來克服技術難關,借助科研院所(10.9%)和高校(14.8%)獲得研發平臺支撐,借助高校(10.0%)降低研發成本,借助科研院所(5.7%)和高校(5.2%)分享研發成果的收益,借助高校(10.5%)和其他企業(15.7%)的合作擴大生產規模,見表2—1所示。
表2—1 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合作研發動機比較

然而,傳統產業對外資企業的依賴度較高,其依附外資企業獲得技術溢出效應。傳統產業在克服技術難關(10.3%)、獲得研發平臺(6.9%)、降低企業成本(7.7%),尤其在獲取技術外溢(3.4%)和擴大生產規模(14.9%)方面,對外資企業的依賴度都較高。這反映出,傳統企業主要依賴上下游企業和鏈主的俘獲式扶持來推進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從而獲取技術溢出效應,實現產品規模擴張;而新興產業更傾向于借助科研院所和孵化器等公共資源來強化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與此同時,新興產業借助產學研合作和與企業組建技術聯盟研發高難度技術且多涉及核心技術,而傳統產業與企業合作研發的高難度技術雖然也較多,但多不涉及核心技術。新興產業主要依靠高校(13.5%)獲得高難度技術,且多涉及核心技術(5.2%)。此外,新興產業與企業合作的高難度技術也較多(10.5%),涉及核心技術的也較多(6.1%),見圖2—11所示。

圖2—11 新興產業的技術合作情況比較
然而,傳統產業與企業合作過程中高難度的技術雖然較多(12.6%),但多不涉及核心技術(12.3%),見圖2—12所示。這主要是由于外資企業為了防范技術溢出和實施“反梯子策略”,不會將核心技術傳授給本土制造企業,以實現對本土制造企業的俘獲和控制。

圖2—12 傳統產業的技術合作情況比較
因此,長三角在從承接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大力推進新興產業企業實施自主創新,鼓勵產學研結合和企業間的技術聯盟,加快科教資源向新興產業的轉移,加強科研院所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從而為新興產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資源保障。
(二)長三角從承接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型的創業方式變遷
問卷調查結果表示,新興產業82.3%的企業認為研發活動較密集,而傳統產業僅53.9%的企業認為研發活動較密集。因此,新興產業創業時的研發強度較高,需要企業家具有較高的技能和知識,能夠緊跟國際前沿趨勢。
1.新興產業的創業企業家較高端化、知識化、國際化

圖2—13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創業企業家的學歷比較
(1)新興產業的創業企業家學歷高端化、國際化。首先,新興產業近42.8%的企業家是博士學歷,而傳統產業42.2%的企業家僅是本科學歷;其次,新興產業25.4%的企業家在國外獲得學歷,而傳統產業僅11.8%的企業家在國內獲得學歷;再次,新興產業39.9%的企業家在國外生活過半年及以上,而傳統產業僅為12.7%;最后,新興產業55.1%的企業家是高級職稱,而傳統產業僅為44.1%,見圖2—13所示。這說明新興產業的創業亟須高學歷和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因此,長三角在推動新興產業創業的過程中,應引進高學歷和具有國際背景的企業家。
(2)新興產業創業企業家具有較高的新興知識和實踐技能積累。新興產業企業家創業前在國外企業從事相關工作、在國外已創業,以及在國內外研究機構、國內大學工作的比例較高,分別為25.8%、8.8%、11.7%和14.8%,而傳統產業的比例分別為4.9%、2.9%、2.0%和7.8%;而傳統產業很多企業家在創業前在國內從事相關工作的比例(48.0%)明顯高于新興產業(35.3%),見圖2—14和圖2—15所示。這說明,新興產業的創業企業家具有國際化視野,并且具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因此,長三角地區不僅應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而且應鼓勵科研院所的教師、專家積極創業,以實現新興技術的產業化。

圖2—14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企業家創業前在企業工作情況的比較

圖2—15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企業家創業前在科研院所工作情況的比較
2.新興產業的創業成果更加前沿化
新興產業創業時技術水平處于世界前沿(11.0%)、世界領先(15.2%)的比例遠遠高于傳統產業的2.9%、3.9%。另外,新興產業技術水平處于國內前沿(21.2%)和國內領先(41.0%)的比例也高于傳統產業的14.7%、38.2%,見圖2—16所示。這表明,新興產業創業時的科技成果呈現高端化和國際化特征,因此長三角應加大國際先進成果的引進和利用,推進新興產業的產業化。

圖2—16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創業時的技術水平比較
另外,新興產業創業時科技成果多處于開發階段。首先,新興產業科技成果處于“其他國家尚未應用開發”階段的比例為13.8%,處于“其他國家已應用開發還未投產”階段的比例為11.7%,高于傳統產業的8.8%和4.9%。這說明新興產業具有新興的特征,長三角地區可以抓住該機會窗口實施產業趕超。其次,新興產業中“其他國家已投產”的科研成果比例為29.3%,傳統產業為19.6%,這主要是發達國家將傳統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新興產業中國內已有企業投產的科研成果的比例為16.6%,而傳統產業為41.2%。這說明,新興產業在國內尚處于初創期,創業企業具有較多的市場機會,見表2—2所示。
表2—2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創業時科技成果狀況


3.新興產業創業時股權結構分散化

圖2—17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股東結構比較
(1)新興產業的股東結構呈現分散化特征。新興產業的股東主要來源于共同創業者(67.1%)、親戚或家人(18.7%)、技術人員(16.3%)、其他企業(12.4%);傳統產業的股東則較為集中,主要來源于共同創業者(61.8%)、親戚或家人(36.3%),見圖2—17所示。這說明,在新興產業創業過程中可以憑借新興技術獲得多種資金支持。因此,政府應推進技術入股、企業合資,并推進金融機構和風險投資的進入,讓它們來支持企業的建立和運營,以加快新興產業的創業發展。
(2)憑借先進技術和產值贏得風險投資基金。風險投資更看重新興產業的技術先進性(56.5%)、產值成長性(39.2%)、研發能力(35.0%)和產品的新穎性(27.6%);同時,風險投資更看重傳統產業的產值(42.2%)、技術先進性(37.3%)和產品新穎性(22.5%),見圖2—18所示。這說明,新興產業可以憑借新技術和新產品贏得風險投資的青睞,而傳統產業主要依靠產值和規模經濟獲取風險投資的資助。

圖2—18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吸引風險投資的因素分析
4.新興產業創業時注重技術與管理人員引進
(1)新興產業更加注重長三角地區外和國外技術人員的引進。新興產業在創業時引進關鍵技術人員的比例較高(65.0%),而傳統產業的這一比例較低(63.7%)。另外,新興產業引進國外關鍵技術人員的比例較高(9.2%),而傳統產業僅為4.9%。另外,新興產業引進長三角地區外的比例(24.4%)也高于傳統產業(21.6%),見圖2—19所示。這說明新興產業的企業家在創業時,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人力資本,以借助人力資本的引進來推進技術升級和變革。

圖2—19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技術人員引進來源
(2)新興產業更加注重引進國外和長三角地區的高層管理人員。新興產業在創業過程中引進高層管理人員的比例較高,并且來自國外和長三角地區的比例要比傳統產業高,見圖2—20所示。這說明新興產業更加注重高端嫁接,關注企業的管理運營,從而使企業能夠快速地融入國家價值鏈和全球價值鏈。

圖2—20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引進來源
5.新興產業側重吸納政府創新資源的資助
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在創業過程中較多地得到人才資助(45.9%)、科研攻關課題(25.1%)、風險投資(9.5%)、專利申報資助(21.9%)、研發投入資助(25.8%)、人才安家資助等政策優惠,見圖2—21所示。這主要是由于新興產業在創業過程中面臨高風險,需要政府幫助其降低技術的不確定性和投資的風險性。然而,傳統產業較多地得到生產項目資助(31.4%)、政府貸款、貼息或擔保(38.2%)、政府采購(4.9%)、創建名牌資助(14.7%)、稅收優惠(43.1%)等政策支持,見圖2—22所示。這主要源于,傳統產業技術較成熟,其創業時主要需要政府的資金和市場扶持。因此,長三角地區在推動新興產業創業的過程中,應推進創新要素向新興產業的集聚。

圖2—21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獲得的創新資源資助

圖2—22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獲得的傳統資源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