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對傳統道德批判繼承的理論認識和方法原則[1]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如何正確對待中國文化傳統、特別是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倫理道德傳統的問題上,相當長時期內,在思想認識上曾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白蟆焙陀业乃枷氲挠绊懞透蓴_,或者是過分地強調“批判”而否認繼承,或者是不區分精華和糟粕而全盤肯定,或者是崇拜西方文明而走向民族虛無主義等等,這些情況之所以出現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從理論認識和方法原則來看,對如何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問題,始終沒有一個全面的、辯證的、科學的意見,也沒有建立起對中國傳統道德繼承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
一、四個時期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上,根據我個人的認識,大體上可分為四個時期來考察。
第一個時期,從全國解放到1957年反右派斗爭。這一時期我國正處于一個徹底清除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影響的重要時期。急風暴雨的階級斗爭,要求我們必須反對以“忠君孝親”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傳統,反對“和為貴”的調和階級矛盾的“中庸”之道,反對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抹殺階級關系的處世哲學。正是由于這種歷史的背景和階級斗爭的需要,我們對傳統倫理道德,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態度,對中國傳統道德采取了多方面的批判。盡管這種批判存在著“矯枉過正”的現象,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個時期,從1957年反右派斗爭到“文化大革命”前。這一段時期,由于“左”的思想不斷發展,把學術批評和爭論同政治批判混淆起來,造成了嚴重的混亂。在理論戰線上,曾先后批判了主張道德可以繼承的“抽象繼承法”和吳晗所提出的“剝削階級道德可以繼承”的主張,認為剝削階級道德的原則、理論、思想都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因而無產階級是不能繼承的。什么是抽象繼承法?所謂“抽象繼承法”,主張一個哲學命題和一個道德命題,都是其抽象意義和具體意義,或者說特殊意義和一般意義;盡管其具體意義是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不能也不應該繼承,但是其抽象意義有超時代、超階級的成分,對其他時代和其他階級也“是有用的,可以繼承下來”?!俺橄罄^承法”提出了一種繼承傳統道德的方法論原則,但這種提法,既過于簡單,又沒有作出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證,沒有強調這種繼承必須是“批判”和“揚棄”,并不是對一切抽象意義或普遍意義的簡單的繼承。
第三個時期,即“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極左思潮的泛濫,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不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規范上都作了徹底的否定,“掃除四舊”、“批林批孔”、“評法批儒”等,使這種在道德繼承上的民族虛無主義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第四個時期,即從“文化大革命”以后到1989年。由于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在一段時期內,我國出現了一股“全盤西化”的思潮。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道德束縛個性扼殺人性,只能使生命“枯萎”,應當徹底拋棄。盡管這種觀點在理論界并未成為主流,但這種自由化的思潮,在一段時期內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然,在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這段歷史時,也應當看到無批判地復興儒學的所謂傳統保守主義思想,這種主要在港臺和海外的所謂新儒學思潮,在國內雖然并沒有很大市場,但這種企圖用儒家思想來代替社會主義的思想,在國內一部人中間得到共鳴,這一點仍然值得我們注意。
二、總的原則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對于本民族歷史上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道德,應當采取一種既批判又繼承的態度,批判是為了更好地繼承,繼承中就包含著批判,批判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種揚棄,繼承不是照搬,而是賦予新的意義。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保ㄗⅲ骸睹珴蓶|選集》,2版,第2卷,5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又說:“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注:同上書,707~708頁。)這就是說,對于歷史遺產的批判繼承,就“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注:同上書,707頁。)。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我們可以對道德的繼承問題,提出一個總的原則,即“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
“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即強調“繼承”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的有選擇、有揚棄、有目的的繼承,是以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原則的繼承。
“棄糟取精”,是繼承文化遺產,特別是繼承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是一種弘揚精華、除棄糟粕的繼承,是經過咀嚼消化的繼承。
“綜合創新”是強調在繼承傳統倫理道德時,一方面要對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加以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形成一種新的符合時代需要的思想,使之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還要對全人類的倫理道德遺產進行整理、對比和鑒別,善于吸取有益的東西,同中國倫理道德加以綜合,以創造出人類先進的精神文明。
“古為今用”是強調批判繼承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有關倫理道德的實際問題,以適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中,批判地繼承中華民族道德傳統,還能夠使我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更富有民族特色。
三、為什么無產階級能夠繼承剝削階級道德
歷史上的傳統道德,從階級屬性來看,大部分都屬于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為剝削階級的政治、經濟服務的,為什么又說這些基本上為剝削階級政治、經濟服務的道德,能夠為勞動人民、為無產階級繼承呢?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有著社會性,而進入階級社會之后,不同的階級又必然有其不同的階級性。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在原始社會中生活,他們只有社會性而沒有階級性(當然,從一定意義上說,階級性也是一種社會性),而在將來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后,階級性又將消失,人們又將復歸到沒有階級性而只有社會性的時代。人類社會只是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后,才由于利益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階級,從而使人們的思想觀念打上階級的烙印。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總是要分為不同的階級,但同時又具有共同的社會性。人們既然在同一個社會中生活、交往,彼此之間就必須形成一些最起碼的、簡單的、人們必須遵守的公共生活規則,即使是在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也是不能避免的。盡管在一定時期內這些千百年來在人類社會中所形成的公共社會規則被納入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之中,甚至不斷地遭到一些人的破壞,但是,它仍然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一些必要的人和人之間相處的準則,應該得到繼承,并應根據新的時代要求加以弘揚。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人的共同的社會性,是人類社會中共同道德規范產生的社會原因。那種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有人類共同的起碼的行為規范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為什么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對過去歷史上的道德遺產(包括剝削階級的道德思想、理論、原則和規范)加以繼承呢?從理論認識和方法論原則來看,確實存在著怎樣正確認識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在過去一段時期內,正如前面所說,一方面存在著“左”的否定剝削階級道德可以繼承的理論,另一方面,也確實存在著不區分精華和糟粕,主張全盤繼承的思想。對于前者來說,他們之所以否定傳統道德可以繼承,原因之一就是只看到傳統道德形成于特定歷史時期和屬于特定階級的意識形態,沒有看到其中也包含著一切時代所具有的共同因素;而主張全盤繼承的錯誤,則在于夸大了傳統道德中所包含的普遍性因素,看不到因時代發展而對傳統道德進行變革的必要,看不到無產階級所肩負的人類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
四、怎樣理解批判繼承的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指出的,即使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各階級之間,既有對立的利益,也有共同的利益,“這種共同的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為彼此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37~3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統治階級的思想家們,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不但利用這種共同利益來制定維護社會穩定的道德規范,舉起這種共同的、普遍利益的旗幟來抵抗外來的侵略,并根據這種共同利益來開發自然和興修水利。歷代統治階級的清官,從根本上來說,他要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但他們都注意到各個階級所共生共存的、普遍的、共同的利益。先秦的思想家孔子曾經提出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思想,照今天的理解,就是說要根據老百姓自身的利益,使他們得到好處。從其當時的、特殊的目的來說,這自然是為了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政治穩定,但應當說,這也是對人民有利的。同樣孟子提出“省刑法,薄稅斂”,是要緩和階級矛盾,但也有著在客觀上對發展生產有利的方面。
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在哲學上本來是相互聯結,不可分割的。從倫理道德思想來看,在任何一個道德思想體系中,都內在地包含著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普遍和特殊的辯證關系。任何特殊的、具體的、個別的道德思想、道德命題、道德要求和道德規范,都是個別的,但這種個別的、特殊的、具體的,又都必然包含著一般的、共同的、普遍的內容。從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個別的東西就包含有普遍的東西,而普遍的東西,決不能是在個別之外,而只能是在個別之中。從倫理道德思想的繼承來看,我們首先應當承認,任何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東西,都是同特殊的、具體的、個別的東西相聯結而存在的,它們只能存在于這些個別的道德思想、道德要求、道德命題和道德原則之中。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普遍的、一般的、共同的東西,又往往具有超越特定的時間地點、特定的階級利益、特定的具體意義而包含有某些共同的、普遍的、能為其他時代所接受的內容。
五、怎樣理解道德命題和道德要求的特殊意義和普遍意義
當一個道德要求被提出來的時候,它首先考慮到的是當時社會人際關系的要求,是當時社會秩序的安定與和諧。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還要考慮到維護當時的等級制度,這就是它的當時的特殊的意義。由于人們受著社會的、歷史的、階級的局限,當古人根據當時的特殊環境、特殊目的而提出某些道德命題、道德要求和道德準則時,又往往自認為是發現了人類道德生活的永久不變的永恒真理,并把這些道德命題和道德要求看成是可以萬古長存,認為“天不變,道亦不變”。當然,這種形而上學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在這些根據特殊情況、特殊目的所概括出的道德要求中,仍然反映了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所必須共同遵守的某些道德要求,即反映了一些普遍的、共同的、一般的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準則。這些準則,也就包含了列寧所說的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公共生活規則,也就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的道德規范。正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指出的,某些共同的歷史背景,就必然會使道德有某些共同之處。這種“共同之處”,就是我們今天所以能夠繼承的理論根據,而揚棄其特殊的、具體的、個別的、階級的特性,把握其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屬性中的能夠適用于今天的內容,就是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批判地予以繼承的方法論的依據。
六、區分精華和糟粕的標準
最后,我們還應當指出,弘揚精華、除棄糟粕,是我們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原則,那么我們以什么標準來區分精華和糟粕呢?我們認為,繼承的標準就是人民性、進步性和科學性,在當前,區分精華與糟粕的最根本的標準,就是以是否有利于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否有利于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以及是否有利于形成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符合上述要求的就是精華,否則就是糟粕。符合上述要求的就是對于當前客觀現實的正確認識,就具有科學性。具有科學性的思想,就能夠正確地、有力地推動事物不斷地向前發展,也就具有進步性,有進步性也就必然能夠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因而也就必然具有人民性。批判繼承就是要繼承科學性、人民性和進步性的精華。
注釋
[1]本節原載《長白論叢》1997年第3期。收入本書時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