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說北京(插圖本)
-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 2570字
- 2019-10-18 20:05:09
四、北京歷史文化的特點
北京歷史文化具有以下四個特點:歷史悠久,積淀厚重;吸收力強,內容豐富;高雅精彩,充滿活力;信息量大,輻射力強。有人更集中概括為“博大精深”四個字。有人認為,北京歷史文化太豐富了,不愧為首善之區的文化,莊重大氣;同時認為,北京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城市建筑非常經典,文化積淀深厚,深不見底。還有人認為,北京歷史文化具有幾股氣:一是大氣,不小氣,有禮貌,講道理;二是皇氣,天子居住的地方,皇權至上,突出中央;三是官氣,官宦居多,講究品級,注重身份、地位;四是文氣,文人雅士居多,文化設施和文化場所匯集;五是古氣,歷史悠久,崇尚傳統;六是人氣,多民族融合,人氣聚集;七是朝氣,城市發展3 000多年,依然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充滿活力。
對北京歷史文化特點的概括是多種多樣的,反映了北京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書用“包容、和諧、中正、和平”來概括北京歷史文化的特點。
“包容” 是說北京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魅力。北京文化最大的特點是中華各種文化的融合,這是由北京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北京是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東北山林文化和東南沿海文化的交匯處。在歷史上,北京各民族交往頻繁,經濟社會文化發達,是中華民族最集中和最典型的民族散雜居地區。因此,北京文化豐富多彩。北京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從來不拒絕外來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北京文化就通過商人、傳教士傳入歐洲,同時西洋文化傳入北京;18世紀,也就是中國清朝乾隆年間,在中國皇家園林圓明園中就修建了西洋樓和大水法。北京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將外來文化吸收、提高,并發揚光大。這個過程有專家作過生動比喻,就像釀酒,經過醇化后得到提升。還有專家指出,北京城市就像一座大熔爐,各種文化到北京都要經過這座城市的檢驗和提升。清朝中葉進京的“徽班”是典型的民間文藝演出,經北京這座都市的醇化、提升,變成了地道的京劇;山東飯莊傳來的烤鴨,變成了地道的北京烤鴨;西域的地毯變成了北京地毯;就連杭州西湖的美景也變成了北京的“三山五園”。清史專家戴逸在描述宣南文化時也有同感,他說,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南來北往的舉子,住在宣南各會館,帶來的是各地文化,甚至包括口音和方言,飲食和穿戴,在京師這個大熔爐,經過錘煉和提高,成為京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又被舉子們帶回各地,從而完成了北京文化海納百川又輻射全國的過程。這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又是包容文化的生動展現。
“和諧”是說北京文化具有凝聚作用的魅力。和諧是北京文化的顯著特征,也是東方文化和中華文化最神奇和最具魅力之所在。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研究北京城市文化的專家都驚奇地發現,世界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北京城市聚集,但是相對和諧。例如,著名的歐洲漢學家施舟人早就注意到,作為古代東方的大都市——元大都,城內各種宗教場所并存,而且神職人員之間和平相處,與西方一些城市中宗教矛盾突出并經常引發戰爭相比,元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是另一番景色,這不能不說是中華和諧文化的魅力。無獨有偶,北京市佛教協會在研究宣南文化時也驚奇地發現,在北京宣南地區,以北京薊城紀念柱為中心的咫尺范圍中,聚集著五大宗教的眾多著名活動場所。這些場所有佛教的天寧寺、法源寺、長椿寺;有道教的白云觀;有基督教的珠市口教堂;有天主教的宣武門教堂(俗稱“南堂”);有伊斯蘭教的牛街禮拜寺等。這種“宗教文化區”的現象在世界大城市中也是罕見的,充分體現了東方和諧的文化氛圍,體現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凝聚力。
北京四合院如意門
北京的和諧還體現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現象上,元大都以后的北京文化的這一特點非常明顯。元代給我們留下了一處非常寶貴的文化遺存,即居庸關云臺。云臺用大理石建造,上面雕刻著精美的佛像和圖案。其中,門洞內用六種文字雕刻的經文在世界文化遺產中都是極為罕見的。這六種文字分別為梵文、八思巴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西夏文和漢文。其中,西夏文又是非常少見的。六種文字刻在一起,表明從元大都開始,北京的多民族文化交流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六種文字集中刻在由元大都城到西北的重要關口,也就是必經的道路上,表明大都城內的統治階級在“和”的文化理念下,對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視。
“中正”是說北京城市規劃坐北朝南,方位正,一條城市中軸線的確定,使北京舊城營建和新北京城的發展建設都堂堂正正,這正是東方文化和北京文化的又一獨特魅力。
中正還是一種文化理念,一種精神。這種文化理念或精神就是講究事物“不偏為中”,講究做人、做事要大氣、公正。大氣,就是光明正大,正氣凜然。公正就是端正,堅持原則,按客觀規律辦事。
“和平”是說北京人心地善良、追求平穩的生活。北京人追求平穩、寧靜的生活,反對暴力和戰爭。北京老人常說,北京城是塊風水寶地,戰爭一到北京城就停止了。這里面既有歷史上的一些巧合,也反映出北京人厭惡戰爭、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盡管北京城歷史上多次遭受戰爭的洗禮,但是北京人始終堅持中華民族的美德,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化腐朽為神奇,用寬廣的胸懷、善良的心地對待一切困難、劫難,甚至包括痛苦和犧牲。在北京中山公園有一座石牌坊,這座牌坊源起于1900年,當時北京出現了義和團運動,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維護其在北京城的利益,調兵進城,對清政府進行恫嚇,對老百姓進行屠殺,遭到了北京人的反抗。6月20日上午,當德國公使克林德乘車經過東單牌樓西總布胡同向北京人挑釁時,被中國清軍軍官恩海擊斃。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帝國主義列強不僅要求清政府將恩海交給德國使館,把他當作祭品殘酷地殺害了,還進一步要求清政府在擊斃克林德的馬路上修建一座大理石牌坊,用英文、拉丁文、法文、中文刻上中國皇帝(光緒)的道歉上諭,把恥辱銘刻在北京人的臉面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北京各界人士強烈要求拆除這座牌坊。于是1919年這座牌坊被移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正門內。到1952年這座牌坊要為人民服務,于是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這個新的文化內涵就是北京人對和平的追求。于是,由郭沫若親筆題寫的四個大字“保衛和平”被銘刻在這座牌坊上。這座牌坊已經成為北京的“保衛和平坊”。北京的小街道被稱為胡同,北京典型的民居是四合院,盡管北京城已經成為車馬喧囂的國際化大都市,但是,寧靜的胡同,平靜的四合院,仍然是老北京人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