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發展報告2006
- 袁衛 彭非
- 4024字
- 2019-10-18 20:04:51
關于中國發展指數的若干思考(代前言)
袁衛 彭非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200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20萬億元。按匯率折算,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全球第3,僅次于美國、日本,與德國并列。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在迅速提高,中國社會發生著深刻的歷史性變化。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追求發展、實現現代化更成為全體人民和各級政府努力奮斗的宏偉目標。但是,我們又不能不警醒地看到,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后的沉重代價。比如環境污染加重,生態質量下降,資源與人口問題嚴重,經濟與社會矛盾突出,城鄉經濟差異擴大,地區經濟水平愈加不均衡。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愈益緊迫。我們必須走既要增長更要發展的道路,必須以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的理念統領我們的工作。為此,科學判斷和評價我們目前的發展程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總結過去發展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中國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是發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發展,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和統計指數,度量和評價中國各個地區的發展狀況和態勢,已經成為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時代課題。顯然,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國土面積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大國經濟,其特別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自然就是地區發展的不均衡問題。關于我國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國內外的學者已經做了一些研究。但我們認為,這些研究與百姓的感受還存有一定的距離。無論其廣度,還是其深度,都有許多工作可以做。有鑒于此,作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我們借助于“985工程”的支持,在整合中國人民大學相關各優勢學科資源基礎上,以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調查評價中心為平臺,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對中國地區發展水平的測量和評價,編制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發展指數”(2006)(RUC China Development Index,RCDI,簡稱“中國發展指數”)。
利用這套中國發展指數,我們對我國省級行政區的人文社會發展水平與差異進行了綜合測量及評價,為科學制定宏觀社會經濟發展政策,促進我國地區社會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我們認為,中國發展指數的編制有如下特點:
1.視角新。中國發展指數采用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國的區域發展水平,體現了課題組研究人員對區域發展的理解和認識。
目前國內外有不少關于區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數研究,但這些研究大多側重關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缺少對區域社會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的測量。顯然,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應當是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經濟發展的單一測量不利于體現發展概念的核心內涵;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起飛階段,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忽視對解決社會問題和環保問題的關注,不惜犧牲社會利益,不惜付出高昂的環境代價,以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在“中國發展指數”中,用健康指數、教育指數、生活水平指數和社會環境指數四個單項指數來綜合體現區域的發展狀況,特別是其中的社會環境指數,實現了對區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狀況的監測。
事實上,對于一個地區來說,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發展是存在矛盾的;經濟發展需要效率(競爭),而社會的發展與和諧則常常要強調公平;競爭和效率法則激勵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也會伴隨著殘酷的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現象”,容易產生貧富不均、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造成社會動蕩,引發社會沖突。同時,單一地強調經濟發展,往往會犧牲環境利益,如工業生產的高能耗、高污染,使發展不能長期持續。
為了避免社會動蕩和環境惡化,在區域綜合發展的測評中,除了考察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之外,關注區域的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水平,是當務之急;它對引領全社會關于發展的科學認識,客觀評價區域的綜合發展狀況,以至于科學制定區域綜合發展的宏觀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然,片面強調社會公平,也不利于全面的綜合發展。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都是過分強調社會公平,忽視了效率的具體體現,我們為此曾付出過高昂的代價和學費。因此,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我們必須找到協調兼顧的捷徑。
在中國發展指數的測量體系中,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而言,只有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環境都協調發展,才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最終評分。我們認為,這也體現著我們對發展內涵的理解和認識;體現著我們對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解和認識。相對于目前其他的關于區域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數而言,例如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我們增加了關于區域社會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測量,這是中國發展指數的一個特點。此外,區域的綜合發展狀況,應當最終反映在人民福祉的提升上;中國發展指數選用的四個單項指數,從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會環境四個方面考察、評價一個地區的綜合發展水平,也體現出以人為本看待發展的思想。
2.指標新。中國發展指數共選用了15個指標,來測量區域的發展狀況;指標具有綜合性強、測度效率高等特點。在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課題組充分發揮了多學科的優勢,對指標逐一進行了多次討論、修訂、增刪和測算;最終確定使用15個指標分別計算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會環境四個單項指數,并根據四個單項指數的分值再計算區域發展總指數的架構。
中國發展指數參照了聯合國HDI指數的經驗。在HDI指數的5個指標中,留用了其中的4個指標;根據我國的特點,改造了其中的1個指標,以提高該指標的測度效率。此外,中國發展指數比HDI指數新增加了10個指標,在10個新增指標中,有6個指標是用來測量區域社會環境發展狀況的。盡管這6個指標測量區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水平還有探討和改進的空間,但在我國現有的統計制度和數據可得條件下,這些指標已經可以在相當的程度上達到我們的研究目的,這也是中國發展指數指標體系的一個新特點。
10個新增指標中的其他4個指標,也試圖更有效、更全面地反映出區域發展的狀況和水平。例如聯合國HDI指數的指標體系,學術界對其較多的批評是難以反映城鄉差距的情況,而城鄉經濟的二元結構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換言之,城鄉差距的大小,是刻畫區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們在中國發展指數的指標體系中,增加了一個新指標“城鄉居民年人均消費比”,這樣既可以監測出區域內城鄉差距的狀況,也可以比較出區域間城鄉差距的異同。這也使得中國發展指數的測量效率要優于聯合國的HDI指數。[1]
3.方法新。課題組對原有的指數功效函數方法進行了改進,并采用指數功效函數的改進模型編制了中國發展指數。
功效函數方法是統計綜合評價的傳統方法,由于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更符合指數曲線的分布形態,即發展水平低的地區發展的空間往往更大,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發展的空間會相對較小,我們決定采用指數功效函數而不是線性功效函數方法(HDI指數的編制方法)來編制中國發展指數。
我們發現,原有的指數功效函數模型的數學形式比較復雜,使用時不夠方便,特別是對于指標體系中的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要分別采用兩種不同的數學公式來計算指數功效得分。因此,我們嘗試對原有的指數功效函數模型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指數功效函數模型,保留了原有模型的全部數學性質,但簡化了原有模型的數學形式,實現了對指標體系中的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都采用同一個數學公式計算功效分值的目的。[2]因此,中國發展指數的編制,采用的是一種新的方法。
最后,從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國發展指數(2006)的編制結果來看,四個單項指數得分越高的地區,應該是越發達的地區;同時,在一個地區內,四個單項指數得分越接近的地區,是在區域發展的四個單項指數方面相對均衡的地區。我們考察一個地區的發展,既希望它的分值比較高,也希望它的四個單項指數得分盡量接近。換言之,我們希望一個地區的發展既先進又均衡;尤其不希望看到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環境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
圖1給出了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國發展指數(2006)四個單項指數得分的箱線圖,它可以幫助我們直觀地看出上述情況。
在圖1中,下影線較長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有三個單項指數的得分相對較高,一個單項指數的得分相對較低,反映出該區域總體的發展水平較高,但綜合發展的水平還不夠協調;上影線較長的地區的情況剛好相反,說明該地區有三個單項指數的得分相對較低,一個單項指數的得分相對較高,反映出該區域總體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某一個方面的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箱線較短的地區,說明四個單項指數的發展相對協調,而箱線較長的地區,說明四個單項指數的發展相對不夠協調。此外,中位數越高的地區,總指數的得分也越高。

圖1 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國發展指數(2006)四個單項指數得分箱線圖
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國31個省級地區中,京滬津三個特大都市和浙江省的指數得分相對較高,因為它們四個單項指數的中位數也較高;但京滬地區都有較長的下影線,箱線較長,說明某一個單項指數得分較低,在區域的綜合協調發展方面還有努力改進的空間。西藏地區單項指數的中位數較低,總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但有較長的上影線,反映出在某一個單項指數的發展方面具有優勢。此外,在圖1上還可以發現,江蘇、廣東和福建的總體發展水平也比較高,且在四個單項指數的得分方面,比較綜合協調。
雖然中國發展指數的編制具有視角新、指標新和方法新等特點,但應該說,這些特點是建立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之上的;而且,中國發展指數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在指數分值的計算上,在對區域發展的科學理解和認識上,都還有改進、完善的余地。我們希望中國發展指數的編制研究,能為推動學術研究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做出貢獻。
注釋
[1]關于中國發展指數的指標體系結構,請參閱本書《中國發展指數的編制研究》一文。
[2]關于指數功效函數的改進模型,請參閱本書《對綜合評價方法中指數功效函數的一種改進探討》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