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概述
迷茫處,萬里無人;沒有認知,雖習而不能學,雖學而不能思,雖思而不能悟。
學歷代表過去,能力代表現在,學習力代表未來;認知是一條河,別讓自己過早“干涸”,而要百川歸海。
從認知來說,企業家的成功有3層境界:
(1)攻入無人區,達到已知的邊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走出無人區,獲得新認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天天無人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果可能,我寧愿有生之年不再進入無人區;然而,可能否?
本書框架:
第一,本書以“認知”為核心構建戰略方法論;
第二,本書展開認知的過程,即是戰略落地執行的過程,知行一體;
第三,本書的目標是“致良知”。
形成過程:
一切從一個問題開始——戰略到底是什么?
提出正確的問題是一切科學的原點。科學原理之所以偉大,在于它能夠有效提高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解釋和預測科學原理邊界之內的各種問題,就像牛頓、愛因斯坦和楊振寧的基本定律與方程一樣。
戰略面對未來,卻不能脫離歷史與現實;戰略面對不確定性,卻力求確定性;戰略適應規則,又力圖超越規則。
真正有效的商業戰略仍然十分依賴于企業家的天才、直覺、膽識和運氣,人們渴望抓住本質。
不清楚角色,沒有正確的認知,戰略將十分局限。
本書鼓勵戰略上的頓悟之道,精修或許可行,但把握戰略的確需要天賦。
本書主要基于演繹邏輯方法,在特殊情況下進行經驗的歸納總結。社會學與經濟學原理方面主要源自亞當·斯密、科斯、錢德勒、德魯克、安索夫、特勞特、亨德森、波特、大前研一等人,適當融合了鮑曼斯、布勞特和麥克盧漢的社會學理論。
本書定位:
(1)提高戰略認知;
(2)聚焦企業定位與增長;
(3)指導企業制定戰略規劃。
潛在目標和收益:
(1)找到企業戰略方向和核心驅動力;
(2)贏得市場、客戶,提升品牌;
(3)改進自主創新;
(4)提高企業轉型、升級、傳承等的成功率;
(5)更好地融合新時代,應對跨界與顛覆式挑戰。
溫馨提示:
(1)本書為方便讀者理解,適當地使用數學表達形式,但本書中所有公式都并非嚴謹地經過數學推導而來;
(2)本書尊重知識產權,盡最大可能標注各種信息的出處,部分資料來自互聯網,不一定嚴謹,請讀者留意;
(3)本書概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和性別歧視問題,閱讀時請勿曲解。
本書得到華為公司多位恩師和朋友指導,并查閱華為官方公開渠道資料,特別是原華為戰略規劃部總裁、戰略思考者方惟一先生,還給予了寶貴的概念性啟發與點撥。多位實業界人士也一直參與研討和實踐試點,為本書提供了寶貴意見。
由衷感謝,不一一表達。
陳曉貧
2019年·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