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賦能:AI重新定義產品經理
- 連詩路
- 7169字
- 2019-09-20 15:02:15
2.3 打造AI產品的流程
2.3.1 打造傳統軟件的流程
傳統軟件產品或者傳統系統的開發流程如下。
(1)問題的定義及規劃。在此階段,軟件開發者與需求方共同討論,主要確定軟件的開發目標及可行性。文檔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項目開發計劃。
(2)需求分析。在確定軟件開發可行性的情況下,對軟件需要實現的各個功能進行詳細的需求分析。文檔包括軟件需求的說明書、數據要求的說明書。
(3)軟件設計。在此階段要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對整個軟件系統進行設計,如系統框架設計、數據庫設計等。軟件設計一般分為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文檔包括總體設計說明書、詳細設計說明書、數據庫設計說明書。
(4)程序編碼。在此階段,將軟件設計的結果轉化為計算機可運行的程序代碼。文檔包括用戶手冊、操作手冊、模塊開發卷宗。
(5)軟件測試。在軟件設計完成之后要進行嚴密的測試,以發現軟件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糾正。整個測試階段分為單元測試、組裝測試、系統測試三個階段。文檔包括測試計劃、測試分析報告、項目開發總結報告。
下面,筆者先講傳統產品經理所面對的開發流程。
(1)需求整理。
需求整理的第一步是確定產品功能。在拿到一個新的產品需求進行產品方案設計以前,產品經理應該對需求進行一次整理,看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邊緣需求,哪些是偽需求,進而把功能點、產品賣點整理清晰,即先確定產品功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做一份市場需求文檔(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后文簡稱MRD)。
需求整理的第二步是編寫產品需求文檔(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后文簡稱PRD),具體內容由產品經理產出。PRD主要給軟件開發與測試人員、其他相關部門人員查看。
需求整理的第三步是編寫設計文檔,主要用于設計人員在畫圖之前對整個產品進行把握。設計文檔由產品經理主寫,交互人員輔助。因為產品經理在寫文檔的時候是以面向程序員的角度寫的,所以設計人員要把交互原型所需要的東西提交給產品經理,輔助完成設計文檔。PC端和移動端的設計文檔要分開編寫。
那么,設計人員需要做哪些工作呢?設計人員要把產品原型圖需要的內容提交給產品經理,并輔助產品經理完成設計文檔的編寫。根據設計人員提供的要求,產品經理需要提供以下內容:①功能類內容,如功能流程圖、產品的功能點、主要功能賣點;②模塊類內容,如文案、各功能描述、彈出框內容,各模塊之間的關系;③邏輯類內容,各模塊的業務邏輯、結構框架圖。
當存在一些比較復雜的流程的時候,為了避免開發人員或設計人員不能正確理解,需要把流程圖畫出來。但是一個完整的項目只用一個流程圖是不可能表達清楚的,所以需要按照模塊的流程逐個進行分類,分類以后按照功能的不同、簡易程度,分別畫出流程圖。
(2)交互原型。
在設計文檔評審通過后,就可以開始安排頁面上每個功能的具體位置、交互方式和跳轉方式了,一般由產品經理輸出全部交互原型圖、原型圖解釋文案,如沒有產品經理,可由設計部門完成。交互原型一樣需要評估,參與人員由產品經理指定,如沒有產品經理可由設計部門指定。
交互原型圖的具體要求:①不要加入視覺設計的元素。著眼于大局,不要糾結于細枝末節。②不限工具。產品經理最好用Axure完成動態設計,如沒有,需設計人員用AI或PS完成。③頁面流程中所考慮的交互過程需要體現在原型上面,出錯、提示等交互細節也應體現。④原型圖解釋文案在畫交互圖的開始就要記錄下來。每個頁面之間的聯系、承接關系,頁面當中的跳轉細節、按鈕的不同狀態、彈框的提示文字、日歷的跨年顯示效果、小數點是否保留(若保留,保留到小數點后幾位)等內容是解釋文案的重點。
(3)視覺設計。
在交互原型評審通過后,設計負責人把控UI整體風格和所有視覺效果的設計,主要輸出VI(Visual Identity,通常譯為視覺識別系統,后文簡稱VI)備選方案、所有視覺效果圖、資源包等。
之后,選定一個時間節點,組織人員評估,參與人員為UI設計人員。在交互原型圖評審通過后,按照項目視覺設計的復雜程度再來安排具體時間節點,然后預估工作量,按照項目復雜程度和具體的完成時間來評估工作量。
一般公司的視覺識別系統在一個項目的最開始就要開始做。視覺識別系統一般由UI設計人員做3套以上的UI設計方案,包括顏色、Logo、整體風格、圖標等的效果圖,然后開會評審,選定一套方案。確認視覺識別方案后方可進行接下來的整體界面設計。提前做好視覺識別方案,一方面能避免因為工作交接而在視覺上產生偏差;另一方面能為項目后期的一些工作做好準備,比如確定產品手冊、營銷推廣頁、名片的風格與顏色等。
顏色的設定要有理有據,開會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問你為什么要用這個顏色,這個顏色代表什么,這些最好在做設計的時候就想好。
一般情況下公司不需要在這時做Logo,但是如果有需要的話就要按照Logo的制作流程進行設計。主要內容包括Logo的設計思路、Logo的顏色、Logo的應用場景等。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在設計圖標時要充分考慮細節。每一個圖標的風格要跟頁面整體的風格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所有頁面設計完成以后風格是統一的。
除了上述內容,我們還要進行主要頁面的視覺評審。主要頁面的視覺評審對于開展后面的工作十分重要,設計師需要在評審的時候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包括顏色的設計理由、風格的設計理由等,要讓參與人員了解你做設計時思考的內容,而不單單是作圖。
頁面整體的設計,具體要求如下。
① 在視覺風格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按照交互原型圖進行逐個頁面的設計。
② 在設計中對于細節的把握要準確。
③ 在視覺設計中要考慮不同平臺的特性,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設計,切勿混淆各平臺的控件。
④ 對于某些需要適配的移動端頁面或是H5,要考慮尺寸的問題。
⑤ 在設計中,一些容易忽視的頁面也要做出來,比如斷網、連不上Wi-Fi、404錯誤、正在加載等頁面的展示效果。
在視覺設計評審通過后,接下來會進行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與前端人員合作實現效果。這個時候設計人員通常需要輸出5個文件資源包,分別是:
① 視覺效果圖的尺寸標注資源包。
② 所有尺寸的切圖資源包。
③ 解釋文案資源包。
④ 效果圖源文件資源包。
⑤ 全部視覺效果圖資源包。
在完成一款產品后,設計人員需要做一份設計總結,就是針對現在這個版本編寫視覺設計規范。這是對設計工作的一個總結,對下一版本的開發也很有幫助,可以大大提高開發的效率。
(4)整理可以優化的體驗點。
在項目第一版已經成功上線,第二版還沒開始開發前,產品經理需要整理可以優化的體驗點,要對現有的這個版本的體驗點進行優化。這部分工作需要開發人員和用戶研究人員一起參與。
整理優化體驗點的具體工作內容有:
① 對現有產品的一些功能需要優化的點進行記錄,記錄有哪些不足之處。
② 基于用戶的反饋,判斷哪些功能是可以省略的,哪些功能是需要加強的。
③ 有哪些更好的想法可以在下一個版本中實現。
以上是傳統產品經理打造傳統產品的流程,介紹上述內容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幫助大家回顧一下傳統產品的打造流程,另外一方面是希望跟后面的AI產品打造流程做一個比較。
2.3.2 打造硬件產品的流程
大家可能覺得做硬件產品很簡單,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實際上,一個硬件產品項目最基本的流程就包括:前期的市場調研,產品定義,需求分析,方案設計,外觀結構的設計,軟、硬件的設計,物料的采購,試生產,測試和整改,生產管控,質量控制,量產出貨,售后跟蹤等。這是一個很繁雜的鏈條,這里只講了十幾個大的方向,每個點下面還有很多細節。
有人說:“做硬件產品很簡單,設計一個電路板就解決了。”真的是設計一個電路板那么簡單嗎?如果真有那么簡單,硬件工程師就不可能拿那么高的薪水了。設計一個電路板需要考慮的東西很多,如電源的設計和走線是強相關的,整個電路板需要進行抗干擾設計,高速信號需要對仿真、射頻、音頻之類的弱信號進行保護,需要考慮電路板的防靜電能力,等等。這些內容不僅跟工程師的水平有關系,也體現了一個公司的設計水平。
還有人說:“做硬件產品很容易,做一套外殼就解決了。”我們先不談做外殼需要開模,開模需要花錢。單從設計上來講,結構設計要滿足外觀效果的要求,要能降低模具的成本,要能實現較高的生產效率,同時結構強度要高,長期使用的話,質量可靠性也需要高,這些都是跟結構設計息息相關的。你找一個初級工程師,他肯定能給你畫出來,但他畫出來的會是什么質量的?為什么資深工程師比初級工程師的待遇高很多?因為他們的經驗比初級工程師豐富很多。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公司設計費用很低,而有些公司設計費用很高的原因。如果說你做一個外殼,什么都不考慮,只要能把它拼起來就行了,任何可靠性和可生產性都不考慮的話,產品肯定也是能做出來的,但你就等著產品的可靠性出問題吧。
這里還有個重要流程,也是產品經理初次接觸硬件產品時一般不會注意到的流程:測試。測試包含硬件電路的測試、軟件的測試、結構的測試、整機的可靠性測試,還有大量的壓力測試。舉個例子,針對手持設備有一個測試叫“微跌落”,即拿著一個產品,從10cm左右的高度摔到一塊鋼板上去。需要摔多少次?國內一線品牌的“微跌落”測試的次數一般在兩到三萬次!小一些的品牌,至少也要做幾千到一萬次。這樣才能保證產品在一到兩年的產品生命周期里,不會因為經常的振動和晃動而損壞。這些測試跟產品的設計有很大的關系,尤其跟結構設計有非常大的關系。如果不知道這些的話,做出來的產品在剛出廠的時候是好的,但使用一個月之后,大概率會出現故障。
在介紹硬件產品的開發流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些硬件的基礎知識。
常見的硬件系統主要有小型的單片機硬件系統和大型的Android硬件系統。
① 單片機硬件系統。單片機在小微型智能硬件領域的應用很廣泛,其成品價格低、開發周期短,適合運算量小、通信數據量小的應用場景。單片機在智能小家電領域的應用有智能電飯煲、智能花盆、空氣凈化器、智能臺燈等,在智能工業領域的應用有環境溫度監測、空氣質量監測、水質監控、農業噴灌控制等。隨著BLE、ZigBee、GPRS、NB-IoT等眾多無線傳輸技術的普及,單片機+云服務架構的產品越來越多。設備的智能化、互聯化都離不開智能單片機。豐富的單片機系統開發經驗,能讓你快速實現從非智能到智能、從單體到組網的產品升級。單片機只能實現簡單的數據處理,如果需要處理復雜的數據,例如處理視頻、識別語音等,就需要Android硬件系統了。
② Android硬件系統。主流的Android硬件系統使用4核~8核ARM Cortex A7或更強的處理器,集成GPU,很多還集成LTE通信模塊,其運算能力強、通信數據量大、軟件擴展性好、UI界面漂亮、人機交互便捷。Android智能硬件系統已在逐漸取代傳統嵌入式Linux類硬件和嵌入式Windows類硬件。智能車載系統、智能手表、智能家居網關、智能電視、智能工控主機、智能導購屏這些產品,幾乎都采用了Android硬件系統。
傳統的PC系統因結構單一、硬件尺寸大,在智能硬件領域的應用不多。嵌入式Linux類硬件因開發資源和第三方資源遠不如Android多,硬件成本也比Android智能硬件系統高,因此逐漸被Android智能硬件系統取代。

智能硬件的開發流程
智能硬件的開發流程如下圖所示。
(1)需求分析。
在所有的流程當中,需求分析最為關鍵。很多創業型產品就是“倒”在不斷地修改功能需求上。軟件迭代相對快一些,但硬件迭代一次少則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軟件迭代幾乎不影響整機,但硬件迭代很有可能導致整機結構發生變化,如果不停地修改產品的功能需求,產品上市就遙遙無期了。需求分析準不準直接關系到產品的上市時間、成本、質量。筆者建議多向客戶問問題,以準確分析需求,少走彎路,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
(2)方案設計和評審。
智能硬件產品往往涉及一些新技術或非常規技術,項目風險會比較大。需求分析結束后直接開始做硬件設計的話,很容易遇到特殊物料買不到、芯片選型不滿足指標、電路設計有缺陷等問題,導致項目延期、客戶流失。因此,在正式設計之前要做好大量準備工作,包括“關鍵器件選型”“關鍵技術驗證”“系統框架設計”“產品風險評估”“功能交互設計”“擬定產品測試大綱”等一系列步驟。以上內容需要CTO組織人員對每個項目的方案設計做詳細的評審,評審通過后才能正式開始設計工作。評審能夠極大地提升產品的質量,降低研發風險。
(3)硬件設計和評審。
硬件設計主要包括原理圖設計和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電路板)圖設計,看似很簡單。很多小公司安排一個工程師就把畫原理圖、畫PCB圖、寫代碼、調軟件全包了。但你相信一個人能對各個環節都精通嗎?硬件設計不是把線路連通就算完成了,還需要考慮功耗、散熱、抗輻射、防靜電、高速信號走線設計、射頻性能等一大堆問題。如果設計不合理,一般功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是性能就完全沒辦法保證了,產品肯定是通不過各項測試的。
硬件設計完成后,需要進行內部評審,包括原理圖評審、PCB圖評審、結構評審等。每個評審表格都有幾百個項目,通過評審可以檢查設計錯誤,并將常見錯誤消滅在設計階段。在設計階段修改一次只需要一兩天的時間,如果已經把PCB做出來了,再來修改則至少需要半個月的時間,而且還會帶來極大的物料浪費。
(4)打樣制作。
硬件設計完成后,硬件工程師就能稍微松一口氣了。PCB的生產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4層板一般需要一周多,8~10層板需要兩到三周。在板廠制板的這段時間里,采購、資源調度和生產管理部門需要去做元器件備料和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貼裝技術)產線預約。對于一些超長周期的物料,早在設計階段,甚至在方案評審階段,就需要下單采購。等所有元器件都到齊了,硬件工程師也已經把生產資料準備好了,就可以上SMT線貼片生產了。通常第一次上線生產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有物料問題、生產制程問題,也有硬件問題、設計問題,工程師需要記錄這些問題,在后續設計整改時及時改進。
(5)測試整改。
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即PCB空板經SMT上件后,再DIP插件)完成后,硬件工程師、軟件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就開始緊張地調試和測試了。看一款產品設計得好不好,只需要看測試報告就足夠了。優秀的測試工程師會結合產品的使用場景,設計出很全面的測試用例,這些用例能夠覆蓋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場景,不斷地“折磨”產品,直到它出問題為止。一款經過千錘百煉的產品,品質才有把握。像華為的手機,光試產測試樣機都要做上千臺,不管是大的問題還是小的問題,都被消滅在研發階段,以保障質量、口碑。
經過一輪測試后,項目經理會組織項目組成員匯總測試問題,提出并驗證解決方法,然后整改到下一個硬件版本中去。如此反復,才能打造出一款優秀的硬件產品。
(6)交付歸檔。
項目完結后,所有的資料都會歸檔保存,除基本的設計資料外,還有評審資料、問題記錄資料、測試用例資料等,以供后續查閱。很多小公司不重視資料歸檔和資料保存,一旦某個項目暫停幾個月后再重啟,很容易出現資料不全、不知道哪個版本才是正確的、老問題又重新出現等各種亂象。
一定要記得,創業型公司切不可貪大求全。任何一款產品,我們想的都是很美好的,從軟件、硬件到平臺、生態鏈,我們都可以規劃出來,但如果前期就這么做的話,比如,做一個手環就想把生態鏈都打通,那投入的資金肯定不止幾十萬元了,至少要到百萬元的級別。
所以,前期盡量把不太需要的功能都砍掉,只保留核心功能。省錢、快速地出產品、出原型機才是王道?,F在的風投都很精明,已經不會在你只有一個PPT的情況下就投很多錢了。必須拿出來一個實物,來證明你能做出來,風投才敢繼續往下投資。
這部分是筆者用血淚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經過上億元投資打磨出來的教訓。如果你準備創業做硬件,筆者給你一個可能節省千萬元的方法:做原型機。原型機可以不考慮可靠性問題(也可以不考慮結構、外觀等),其唯一的作用是讓你驗證核心業務和核心功能。等你把核心業務、核心功能跑通了之后,就可以用原型機去招商、拉風投。如果招商和拉風投都比較順利,那么錢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大家都看好你的產品,也相信你能做出來,自然會有很多人想來投資,不管是眾籌還是風投。這會支撐你后面拿到更多的資金,做更好的硬件產品。
2.3.3 打造AI產品的流程
AI產品有軟件產品,如蘋果的Siri智能語音助手;也有硬件產品,如智能手機、智能音箱等。
但是筆者認為,看AI產品不能僅僅從軟和硬的單一維度來看(實際上一款AI產品一定既有“軟”也有“硬”),應該從整體角度、用更高層次的眼光來看AI產品,一方面因為AI產品離不開數據,而數據的采集離不開傳感器,如NB-IoT、GPRS等,這些傳感器屬于硬件的范疇。另一方面,打造一款普通桌子肯定不是本書討論的范疇,但如果桌子有操作系統和軟件,那么它就是筆者定義的AI產品。
一般來講,打造一個整體級別的AI產品是包含軟件、硬件雙流程的,如下圖所示。

打造AI產品的軟件、硬件雙流程
2.3.4 打造AI產品的實際案例
這里以微鯨智能電視為例:產品每個版本的打磨,無論是從0到0.1,還是從1.0到2.0,一方面需要硬件團隊對市場物料的性能和產量有穩妥、精準地了解,另一方面需要軟件團隊熟悉每兩個硬件銜接的驅動是否匹配,是否能夠相互交換數據,一方能否調用另外一方的數據,產品經理要把握兩個團隊的流程。

產品經理需要把握打造AI產品的雙流程
2.3.5 打造AI產品的創新因素
融合和跨界是AI自帶的DNA,而創新大多數來自跨界和融合,所以AI給產品創新帶來了好機會。又因為AI是個多學科的技術,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AI產品中哪些因素對產品創新的影響比較大。
對于線性架構,影響創新的因素包括制造設備、制造工藝、制造物料,這些因素都是很難發生變化的,有的制造工藝甚至從開始到現在都沒怎么變化過,例如茅臺酒的制造工藝就沒怎么變化過,而物料和設備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也是不變的因素。
所以,我們只能將創新的希望寄托在非線性、非結構化的因素上,如制造環境、參與人員、管理水平、實施標準、制造目標、制造節奏等因素。
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改善生產制造環境,如采用富士康代工智能手機的無塵車間;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通過培養員工的生產技能來提升AI產品的創新效率,同時還可以改善管理方法,如激勵競爭,引入符合創新環境的KPI管理機制來激發創新。
筆者建議:我們一定要抓住可以利用的打造AI產品的創新因素,要重點強調創新性人才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