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美:攝影中的東方美學(xué)
- 青簡
- 396字
- 2019-09-20 15:01:24
春水,動靜相宜
道家追求上善若水。水邊漁父意像的由來始于莊子和屈原二人的《漁父篇》,引申為對于失意的排解、傲世憤俗、向往隱逸的符號。江南多水,流水雖然無言,卻未必靜默如迷。若要表現(xiàn)水的動態(tài),傳統(tǒng)的技法是采取慢門長曝光,這對于激流跌宕的山澗可行,對于平靜開闊的水面就無用了。所以對后者,竊以為可有意擷取一些相對運動的景物,來襯托靜水流深。
空曠的水面總是單調(diào)的,卻是最好的畫布,沒有筆墨,只有快門與鏡頭,心中有數(shù)一樣能安排妥當(dāng),有時只消一葉行過的扁舟、幾個浣衣的婦人,或是一片飄落的花瓣、幾尾悠游的魚兒。寥寥數(shù)筆無須多,反而能勾勒出一派動靜相宜的無窮春意。
若要表現(xiàn)水的靜態(tài),則可以借助景物的倒影。花木也好,老宅也罷,鏡中的天地,如幻似真,似倒還正,再加上春波溫柔蕩漾,多少抹去了些許清晰面目,還能營造出似有筆觸的水粉畫效果。有水的畫面更會蘊藉靈氣,動靜之間,自現(xiàn)無邊春色。

水有萬般柔情,也有萬般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