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開沅口述自傳
- 章開沅口述 彭劍整理
- 1465字
- 2019-09-30 11:05:00
4.幾位國文老師
中學五年,有幾位語文老師印象很深。
其中一位是姚述隱。姚老師教的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歌賦很能動人,講《桃花源記》,引得我們一幫少年動輒上山去找桃花源;講馬致遠,引導我們進入“枯藤老樹昏鴉”的暮景;講辛棄疾,燃起我們“何處望神州”的悲情。姚老師是北方人,很有點燕趙慷慨悲歌之士的氣概。他批改作業(yè)的時候,用朱筆畫圈的傳統(tǒng)方式。他認為你寫得好,就多畫幾個圈,最多可以給五個。認為你寫得不好,就少給圈,甚至不給圈。他也用朱筆寫批語,話不多,但很典雅,耐人咀嚼。
在姚老師的影響下,我曾經(jīng)非常喜歡駢體文,后來又沉湎于“二李”,即李后主、李清照的婉約凄清。酷愛“二李”一事被姐姐知道了,引起她的隱憂,向父親匯報。父親給我寫信,告誡不要沉迷此道,理由是感傷太多,于少年不好。我聽從告誡,稍稍遠離了舊詩詞。
恰在此時,朱金聲老師來了,繼姚先生之后為我們上國文課。朱先生剛從復旦大學畢業(yè),很有才華,曾把《紅樓夢》改編成《郁雷》,署名朱彤,在重慶由著名的中國青年話劇團演出,轟動一時。朱老師把我的興趣從古典文學引向現(xiàn)代文學,又從國內(nèi)引向國外。
朱老師不但課講得好,而且還很重視課外活動,帶我們進行一些社會考察。德感壩在“五四”時期出過一位名詩人吳芳吉,朱老師帶領(lǐng)我們?nèi)⒂^過他的故居。參觀故居沒有留下深刻印象,倒是有次參觀小煤窯,很令我受了震撼。由于好奇,我和少數(shù)幾個同學下到了煤窯底下。啊呀,那真是暗無天日。工人赤身露體,瘦骨嶙峋,在黑暗且積水的洞穴中匍匐著掘煤或拖煤,有的工人兩眼已經(jīng)失明依然勉強背煤。我們這些小難民,以前總以為自己背井離鄉(xiāng),是苦難的一群。看了煤窯中的工人才知道,原來這世間,沒有最苦,只有更苦。從那時起,我對于底層人民,開始有比較真切的同情。
朱老師還愿意用心評品我們寫的文章。我曾經(jīng)花了很大力氣,認真觀察了春天來臨時的季節(jié)變化,做了大量筆記,最后用上所有能夠調(diào)度的詞匯,寫了一篇《春的禮贊》。我把自己的這篇“得意之作”送給朱老師,請他指正。沒過幾天,他把我叫到宿舍,一邊品嘗他親手做的桂花山芋,一邊討論我的“大作”。他認為,我的文章詞匯很豐富,遣詞造句挺講究,是下了功夫的。但是,有點唯美,過于追求辭藻的華麗。朱老師的評品引導我思考為文之道,朦朦朧朧意識到好文筆和辭藻堆砌不能畫等號。
教過我們國文的,還有一位金老師,是從教育部來的。大概教育部裁員,他被安置到九中來了。但教書不是他的強項,一口揚州腔。并且,他的國文功底實在不好,有一次課堂上,他居然把“咄咄稱奇”念成了揚州腔的“出出稱奇”,全班同學笑得人仰馬翻。我送給他一個綽號:金出出。
當然,也不是所有從教育部來的老師都沒有水平。有一位短期教過我們的沈大荒老師,就比“金出出”強很多。他喜歡篆刻,我們受他的影響,一個個如醉如癡,都跟著他學篆刻。那時候沒有好的石頭,便用硯臺刻。硯臺是人人都有的,并且可以反復刻。沈老師個子高高,風度飄逸,平易近人。他不住在校內(nèi),而是在附近租了一座茅舍,周圍山明水秀,顯得很雅致。
我曾經(jīng)被邀到他的竹籬茅舍,欣賞他的篆刻精品,用宣紙裝訂成冊,相當?shù)溲拧J醉撚嘘惲⒎虻念}詞:“有屋漏跡,無斧鑿痕。”我們不喜歡陳立夫,但他的字確實很有功力。并且,題字的意思非常好。下雨的時候,水從屋頂漏下來,在天花板上慢慢滲透開去,留下的痕跡,就是“屋漏跡”。“屋漏跡”是自然而然的,與用刀斧劈削留下的人工痕跡很不一樣。陳立夫說沈老師的篆刻“有屋漏跡,無斧鑿痕”,等于是說,沈老師的篆刻已經(jīng)臻于化境。多少年過去了,我一直記得這一題詞,并把它作為自己作文的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