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開沅口述自傳
- 章開沅口述 彭劍整理
- 2095字
- 2019-09-30 11:04:59
四 九中憶舊
1.日常衣食住
1937年小學畢業之后,我在蕪湖上過不到一個月的初中,后因日軍來犯中輟。到重慶之后,父親得知在江津附近的德感壩辦有一所專門招收安徽流亡學生的中學,便把二姐、三哥和我送入這一學校。由于入學考試成績不錯,我在1938年秋入學的時候直接讀初一下,而二姐、三哥沒有考好,只能從初一上開始讀。從此,我便在此度過了五年田園牧歌式的中學生活。
九中分為本部和若干分部。本部和女生分部設在德感壩鎮上,其他分部都是男生,分布在德感壩周圍的村莊里。我先后就讀過的初二分部和高一分部,都設在村莊的祠堂里。都是很大的祠堂,我記得有一個祠堂名字叫“云莊祠”。雖然說是設在祠堂里,但祠堂并不作教室,而是作為學校的辦公場所和宿舍,吃飯也在這里。教室是在祠堂外面臨時蓋起來的,雖是竹籬茅舍,地面都是泥巴,但窗明幾凈,通風條件更是好得很。講臺壘得很正規,黑板也很寬大,還真有點辦學的樣子。我們白天上課,晚上自修都在教室。
云莊祠
那時村莊里還沒有電燈,晚上自修,人手一盞桐油燈。我們用的桐油燈,多是一個小碗,或者一個破碟子,里面倒點桐油,加根燈草。并且,桐油也好,燈草也好,都是計劃供應。燈草好說,我們可以自己到山上采集,把皮一撕,曬干就是了,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桐油只能依靠供應。但我們還會想方設法節約一點,用來炒東西吃。那真是胡鬧!桐油是不能吃的。但我們不管,覺得自己從山里采來的干果,應該炒一炒吃著才香。結果,炒是炒熟了,但一吃就拉肚子。
桐油燃燒不充分,味道很重,煙也大。坐在燈前看書時沒有特別感覺,如果出去上一趟廁所再進來,可以看到整個教室煙霧繚繞,氣味也頗不佳。由于煙大,一個晚上下來,鼻孔經常都是黑的。自修完畢,回到祠堂內的宿舍,用的也是桐油燈。宿舍內的床鋪,有比較正式的木制雙人床,更多的則是比較簡陋的用竹子編制的床。初中的時候,每個房間睡十多個人,比較擁擠,沒有活動的余地。到了高中的時候,待遇就要好些,每個房間只住幾個人。
我們吃飯是在祠堂的大廳里。食堂很壯觀。灶往地下挖,鍋只高出地面一點點。鍋很大,鍋鏟和瓢也大得嚇人,要有很大的力氣才能操作自如。早餐多是稀飯,午餐和晚餐是干飯。干飯先煮后蒸。蒸飯用的容器是很大的桶。大灶大鍋大飯桶,好像伙食很豐盛,實則不然。之所以要大灶大鍋大飯桶,其實是辦學規模大,吃飯的人多。分到每個人,能管飽就不錯了。干飯先煮后蒸,做法似乎很講究,其實品質并不高,無非是稻殼、稗子、石沙、米蟲、老鼠屎等含量較高的“八寶飯”。
主食如此,菜更可憐。一年到頭難得打一回牙祭,平常吃得最多的是蠶豆,多是用鹽煮一煮,偶爾炒著吃,就算“花樣翻新”了。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學會炒蠶豆的。把干蠶豆放在鍋里翻炒,等到蠶豆焦枯的時候,把加了少許鹽和一點點油的水往上一澆,蠶豆就裂開了,咸香可口。
我有一個好友馬肇新,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演講的題目叫《吃蠶豆不吐蠶豆皮》,大講蠶豆皮可以耐饑,并且營養豐富。雖然只得了二等獎,但由于他的演講貼近生活,并且題目很特別,我至今記得,一等獎獲得者及其演講題目,反而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大概是馬肇新同學演講得好,我們吃蠶豆的時候,都不吐蠶豆皮。
在餐桌上用蠶豆下飯,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只許騎馬,不許抬轎。”“騎馬”云者,指用筷子夾蠶豆。“抬轎”云者,指將兩根筷子微微張開,輕輕伸入蠶豆碗里,然后輕輕抬起來。若“騎馬”,每次只能取走一顆蠶豆。若“抬轎”,則每次可能取走兩顆以上的蠶豆。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大家在吃飯的時候,都很守規矩,“只騎馬,不抬轎”。
我們吃蠶豆,我們還種蠶豆。中學時代的集體勞動,我能記得起來的,就只有種蠶豆了。蠶豆在冬天下種。有一回種蠶豆的時候,我穿著家里帶來的棉袍子,背著雙手東瞧瞧,西望望,悠然自得。被一個姓吳的語文老師看到了,他說道:“哎呀,章開沅,你小小年紀,一副學者模樣。”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被人評價有“學者模樣”,因此,連同種蠶豆一事記在腦海中了。我當時懵懵懂懂,也沒有想過吳老師究竟是表揚我呢,還是批評我?
教室簡易,廁所也簡易。廁所也是“竹籬茅舍”型的,坑不少,但人多,排隊現象比較嚴重,味道也比較大。不過,也有“高級別”的廁所。前些年,我的一個門人要在武漢建高級公廁。我和他開玩笑:“你那個四星級、五星級廁所,級別再高,也沒有我上中學時的高。”他不解:“您那個有多高?”我說:“有樹那么高!”原來,我們有時嫌學校廁所人滿為患,加以氣味不佳,會跑進大山深處,爬上桐油樹大解。不用排隊,空氣又好,還直接給樹木送去養分,那多高!
在穿著方面,在我的記憶里,學校是發過校服的,但似乎沒有冬衣,因為我記得自己冬天長期穿的都是從家里帶去的棉衣。夏天游泳的時候,還要自制一條三角褲當泳褲。姐姐會用父親寄來的一點錢買點布,親手為我縫制三角褲。因為工藝簡單,有時我也自己縫。我們還自己做鞋子。說是鞋子,其實是木屐,也叫“呱嗒板”。講究的木屐我做不來,只能做簡易版的。在外面撿到一塊牛皮或馬皮,便把它當作寶貝。用剪刀一剪,釘兩顆釘子,找點帆布做根帶子,就可以上腳了。夏天,一雙自制呱嗒板,一條自制三角褲,成群結隊,呱嗒呱嗒,往長江邊而去,多節省,多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