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文學的結構圖式和多種性質(zhì)

研究文學活動的結構和性質(zhì)必須首先解決方法論問題,如上一節(jié)所述,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一種是元素論方法,即從事物的一個元素入手來規(guī)定該事物的性質(zhì),如講文學是再現(xiàn),文學是表現(xiàn),其實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都只是文學的一個元素而已。這種方法論早已過時,不可能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第二種是整體論(或叫系統(tǒng)論),即從事物內(nèi)部的各種聯(lián)系的總和中去把握事物的性質(zhì)。其基本原則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的性質(zhì)要由整體來決定。

“我愛你!”這句話,由一個叼著香煙的、四腳八叉地躺在扶手椅上的男人說出來,或者由一個緊緊地摟抱著女人的男子說出來,或者由一位母親吻著快要入睡的孩子的額頭說出來,那就會具有完全不同的情感的、意指的價值。

俄國著名語言學家和詩學家雅各布森曾認為言語有六個組成因素:

雅各布森顯然認為任何言語交流活動,首先是由“說話者”所傳達的“信息”啟動的,它的終點是“受話者”,但整個交流過程并不是這樣簡單。這里“說話者”和“受話者”之間必須要有可供“接觸”的渠道,這種“接觸”的渠道可以不同,如口頭的、視覺的、電子的等,而且“接觸”的媒介必須有“代碼”:言語、書寫、數(shù)字、影像、音響等,而最為重要的還要有“語境”。雅各布森認為:“‘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動的全部‘意義’,交流的所得,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代碼和接觸手段。”[16]文學是以言語為本體的活動,我們要理解它的性質(zhì),當然必須從整體性的方法論出發(fā),充分考慮到它的各個方面及其關系。

這里我們試圖從文學的“原點”切入,來進行一些新的探討。文學的原點就是人本身,人之外沒有文學。文學性質(zhì)的探討與人的問題特別是人的本質(zhì)問題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文學是人類活動之一種。文學是人的精神活動之一種。人是文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探討文學的性質(zhì)要從人的問題、特別是人的本質(zhì)問題切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學是“人學”就是一個極其深刻的、至今仍未被人深刻理解的命題。

文學活動是人類精神活動之一,是人的本質(zhì)的對象化,或者說是人的特性的最充分最自由的展開。這些論點基本上成為人們的共識,無須再做論證。那么,人區(qū)別于一般動物的本質(zhì)或特性是什么呢?我以為,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它建立起了兩種獨特的、動物所沒有的關系,一種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一種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1.人的活動所形成的兩根軸線

首先,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從動物界脫穎而出,成了一種具有主體意識的特殊的動物,并與其對象世界建立起了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當人還沒有脫離動物界之前,這種關系是不存在的。因為在那時,茫茫的宇宙,混沌一片,不存在任何與大自然相對立的東西。作為動物的“人”消融在大自然之中,人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都隨著大自然的運轉而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動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的。它沒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之間的區(qū)別。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17]。也就是說,動物沒有主體意識,因此沒有主體與客體之分,不存在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或者如馬克思所說:“對于動物說來,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18]就是在已經(jīng)有情感有思維的原始人那里,主體與客體的界限也還不確定、不清晰,或者依然混沌一片,如原始人把自己的愿望、要求、情感、幻想等不自覺地投射于外界,就往往誤認這些虛幻的東西是客觀的、真實存在的。那些神鬼,那些圖騰,對原始人來說都是真實的。他們還沒有懷疑意識。這就表明在原始人那里,主體意識并不強。因此,在他們那里,幻想與現(xiàn)實、主體與客體還是模糊不清,或者說主、客體關系并未真正的建立起來。擺脫原始狀態(tài)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質(zhì)。他說:“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類的特性”[19]。馬克思這里所說的“自由”,是說人的實踐活動,是建立在對對象世界的規(guī)律的認識基礎上的,是以理性為指導的,而不像動物那樣完全是盲目的。馬克思所說的“自覺”,是說人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的,是有計劃性和能動性的,而動物則沒有這種自覺意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jīng)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20]如果我們對“自由”“自覺”的理解符合馬克思的原意的話,那就表明人作為類存在物已獲得了主體意識,它已作為一個主體來對待周圍的世界,換句話說,他把周圍的世界當作自己的對象,并與之建立起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因此,對于人來說,主體與客體的分離、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建立,即人的活動的建立,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

其次,在形成主體與客體關系的同時,人的個性和社會性也得到了發(fā)展,并建立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又一突出特征。在動物世界里,動物也作為個體存在著,但它們沒有個性意識,它們的“合群”性也僅僅是生物本能的表現(xiàn),而不帶社會性的因素,所以對動物來說,它們不存在著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但在人這里,情況就不同了。人作為一個個體存在,是具有覺醒的個性意識的,即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意志和情感,每個人都清醒地追求生存、享受和發(fā)展,這都是人的個性意識的表現(xiàn)。有的論者在強調(diào)人的社會本性時,否定人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個人價值的重要,是沒有道理的。實際上充分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的馬克思從未忽視過人的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個人價值的重要。馬克思曾說過:“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21]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考察歷史應“從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fā)”[22]。然而,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在與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觀察到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23]。在這里,人的合群性再不是獸群、鳥群、魚群那樣作為生物本能的合群性,人的合群性被提升為社會性。這就是說,人作為個體只能在社會中求得生存,只能生活于與他人建立起的社會關系中,離開這種社會關系,人就無法作為人而存在,人就不成其為人。所以馬克思說:“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4]這樣一來,人在建立起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的同時,又建立起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兩大關系才是屬于人的關系,人的本質(zhì)和特征就寓含在這兩大關系中。

如果上述關于人的本質(zhì)和特性的理解符合實際的話,那么作為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確證和人的特性的展示的人類活動,就既可在主體—客體關系的“認識論軸線”中得到解釋和評定,也可在個人—社會關系的“社會學—心理學軸線”中得到解釋與評定。文學活動作為人的本質(zhì)特征的充分的、自由的展開,則應在上述兩根軸線的交叉所形成的“力場”中得到解釋和評定。過去人們探討文學的本質(zhì),往往只從一個單一的角度切入,沒有形成一個能夠把握文學的整體結構和多元性質(zhì)的認識網(wǎng),不可能在文學的全部多樣性、復雜性中去把握文學的本質(zhì),因此,文學就像泥鰍一樣一次再次地從人們手中滑走。現(xiàn)在,我們改變做法,把文學放置在人所具有的主體—客體系統(tǒng)、個人—社會系統(tǒng)所交織而成的認識網(wǎng)中去考察,單視角變成了多視角。點變成線,線又變成面,這就為我們在文學的全部多樣性質(zhì)中來把握文學的本質(zhì)提供了可能性。

2.文學的結構圖式及其構成因素

那么,由主體—客體的認識軸線和由個人—社會系統(tǒng)的心理學—社會學軸線相交叉形成的文學結構(或者說“力場”)是怎樣的呢?這個文學結構又由哪些因素構成呢?由此可以證明文學具有什么性質(zhì)呢?我們可借用下圖加以說明[25]:

這是主體—客體關系豎軸線和個人—社會關系橫軸線交叉而成的文學結構圖式。它表明,作為完整的文學結構是由八個因素交織而成的。

讓我們先來考察一下主體—客體關系這個系統(tǒng)。

(1)文學的創(chuàng)造因素與表現(xiàn)性

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作家的創(chuàng)造。文學不同于一般物品的“制造”,再杰出的物品,人們也還是說是“制造”出來的。比如,一雙漂亮的鞋子,它是由皮革制成的,制造成功之后,仍然是皮革制品,成品與材料之間并未脫離關系,所以,人永遠不能說“創(chuàng)造”鞋子,而只能說“制造”鞋子[26]。對于文學來說就不同了,文學作品雖然是作家把黑字寫在白紙上,但寫成之后,作品中所出現(xiàn)的藝術世界,已是一個建筑在心理時間和心理空間之上的想象的世界,里面的人、事、景、物,生動、真實,歷歷如在目前,它是作為主體的作家的心智的果實而出現(xiàn)的。這就是說,文學不是“白紙—黑字”的構成物,它與物質(zhì)材料之間已“脫離”關系,它是建筑在心理時間和心理空間之上的情緒化的藝術世界。所以,就是對那些最差的作品,人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文學,創(chuàng)造因素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學的創(chuàng)造與科學的創(chuàng)造的區(qū)別。創(chuàng)造誠然是文學與科學的相似之處,但又有根本的不同之點。科學家雖有個性,但他們在科學創(chuàng)造中要排除一切個性的表現(xiàn),絕不允許把個人的情感夾雜到科研成果中去。“為了吸取真理,必須排除自我,忘卻自我,以免影響到真理本身。”(赫爾岑)相反,通往文學創(chuàng)造之路正是經(jīng)過主體的“自我”的肯定與表現(xiàn)。文學中處處留下作為創(chuàng)造者主體的“指痕”,表現(xiàn)他們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在文學創(chuàng)造因素的制約下,表現(xiàn)性就很自然地成為文學的一種重要性質(zhì)。

(2)文學的反映因素與再現(xiàn)性

文學又是作為客體的社會生活的反映。反映因素是文學的又一要素。反映不是刻板的復制,也不是單純的模仿,要正確理解“反映”,先要正確理解社會生活。那么,社會生活是什么?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27]在這里,“實踐”起碼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指社會生活是由人參加的。沒有人的參加也就不存在社會生活;第二指社會生活是由人來感受的,即社會生活通過人們的感受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社會生活只能處于人們的視野之中。這也就是說,應把社會生活放到主體—客體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去理解。它處在客體這一級,它是客觀的,但它與主體實踐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它又有主觀的一面。這樣,我們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既要“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也要“從主觀方面去理解”[28],即既要反映客體,也要反映主體,既見物也見人。這樣的反映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反映。

文學的反映因素決定了再現(xiàn)性是文學的又一重要性質(zhì)。

現(xiàn)在再讓我們來考察文學的結構圖式中個人—社會關系這個系統(tǒng)。

(3)文學的心理因素與情感性

文學創(chuàng)作是作家個人的、以情感為中心的全部心理和個性的完全投入,文學作品中充滿作家個人的心理印記,因此,心理因素是文學的又一要素。我們可以從科學與文學的對比中進一步說明這一點。說科學家沒有感情,說科學研究過程與情感完全隔絕,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時時會掀起感情的風暴。可以把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探求真理的階段,成果產(chǎn)生的階段和為成果的獲得承認而斗爭的階段。應該說,在探求真理的階段,科學家也是要調(diào)動自己的一切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機制的,同樣也要充分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特征。通往真理之路要是沒有科學家火一般的激情是不可想象的。同樣,在成果產(chǎn)生以后,在為使自己的發(fā)明獲得社會承認的斗爭中,始終伴隨著喜、怒、哀、樂。心理的素養(yǎng)、性格的力量對這種斗爭甚至具有決定的意義。然而在產(chǎn)生成果的階段,科學家的感受與情感就變得有害無益了。印象、情感等心理的因素,可以作為成果之外的“畫外音”存在著,卻不允許摻雜進正式的成果之中。科學成果作為真理的總結和概括,必須排除研究者個人的特點,必須把感情關在門外。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上說,科學對于我們是一片寬闊的、無個人的領域。與科學相比,文學永遠無法排除“自我”。文學所反映的是作家的心靈擁抱過的世界,心理風暴存在于創(chuàng)作的一切過程中,存在于作品的一切方面。就創(chuàng)作過程看,未有不動情能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的,未有不動情能走出創(chuàng)作過程的。以情感為中心的心理運動規(guī)律決定著創(chuàng)作過程的成敗。就創(chuàng)作成果看,處處都滲透著作家的心理和個性特征,在內(nèi)容的描繪中,在形式的運用中,在風格的表現(xiàn)中,甚至在詞匯、詞組和句子的結構中,沒有一處不感覺到作者的存在。作者的心理現(xiàn)實是作品所描寫的一切交匯點和發(fā)射點。因此,“自我表現(xiàn)”的問題是無法回避的。文學總是這樣或那樣的“自我表現(xiàn)”。只要“自我”的脈搏與時代溝通,與人民相通,那么“自我表現(xiàn)”就是作者的必然權利,任何人也無法反對的。文學永遠是一本翻開的充滿作家個性色彩的心理學。文學這種以情感為中心的心理因素決定了情感性是文學的又一重要性質(zhì)。

(4)文學的社會因素與社會性

作家個人的心理又受一定社會關系的制約,而具有社會意義,因此文學從來就不是單純的作家個人心理的發(fā)泄,它必須是社會的產(chǎn)物,而浸潤著社會思潮。所以說,社會因素是文學的又一要素,社會性是文學的又一重要性質(zhì)。不論你對雅淡、空靈、朦朧、虛玄的純文學多么喜歡,也不論你對急功近利、隨風起落的、充滿政治說教的作品多么討厭,文學之有社會性是難以否定的。既然人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立存在,那么文學也不能擺脫社會而孤立存在。文學雖是作家個人寫的,但作家注定要成為某一階級、階層、集團、黨派的代言人,他的作品也就必然要成為他所屬階級、階層、集團、黨派斗爭的一翼。不管你自己是否意識到,你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宣言、一份公報、一個報告、一個決議、一條綱領、一個文件、一條政策、一個號召、一個教導……即使是那些所謂雅淡、空靈、朦朧、虛玄的非社會性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性。因為非社會性,也是社會性的一種曲折的表現(xiàn)。正如不上色也是一種顏色,停頓也是一種言語。王安石在注《道德經(jīng)》時說過這樣的話:“夫無者名天地之始,而有者名萬物之母,此為名則異,而未嘗不相為用也。……故非有則無以見無,而非無則無以出有。”從這充滿辯證法的話中,我們體會到,“無”也是“有”的一種表現(xiàn)。

現(xiàn)在讓我們再簡要地考察一下主體—客體、個人—社會這四極橫向聯(lián)系所發(fā)生出來的、另外四種因素和四種性質(zhì)。

(5)文學的評價因素與價值性

一般地說,評價、價值用以說明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關系,評定某個對象對人的關系中所具有的意義,那么在文學的結構圖式所示的個人(及其心理因素)與客體(反映因素)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系中,作家總是根據(jù)其觀點和理想來評定客體提供的信息所具有的意義的,從而產(chǎn)生文學的評價因素和與此因素相對應的文學的價值性。價值性無疑也是文學的一種性質(zhì)。現(xiàn)在有一種所謂“價值中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作家個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他對世界的某種相對穩(wěn)定的看法,即世界觀。他在描寫筆下的作為客體的人物、事件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流露出他的看法,這就是評價。評價必然是對某些價值的肯定或否定。完全的“價值中立”是沒有的。

(6)文學的教育因素與道德性

文學不等于教育,但文學具有教育因素則是明顯的事實。文學的教育因素,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是由文學的結構圖式所示的文學的社會因素與反映因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文學通過反映對社會生活進行選擇、改造、加工、提煉,從而形成一定的形象、意境和意象以及滲透其中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這就為社會所采用,社會利用這些形象、意境、意象以及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對社會成員進行符合一定社會理想的道德教育,從而發(fā)揮文學的社會組織功用。文學的教育因素決定了文學的道德性。道德性也是文學的重要性質(zhì)之一。文學的教育因素不是生硬說教,是“寓教于樂”,是自然的熏染和不能自禁的感動。

(7)文學的游戲因素與娛樂性

既然文學的教育與一般教育不同,它采用的方式是寓教于樂,那么文學的教育因素就與文學的游戲因素密切相關。文學中游戲因素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這里有對生活的發(fā)現(xiàn)所產(chǎn)生的喜悅,有參與創(chuàng)造時所獲得的愉快,有對正確評價生活所產(chǎn)生的贊同感,有對社會理想的表現(xiàn)所產(chǎn)生的自豪感等,但文學中游戲因素產(chǎn)生的主要根源來自文學的結構圖式所示的創(chuàng)造因素與心理因素的相互關系中。游戲是指人的心理處于一種擺脫功利束縛的自由狀態(tài),而把人的心理引入這種狀態(tài)的游戲性,是與作家神工鬼斧般的創(chuàng)造分不開的。文學的游戲因素決定了文學具有娛樂性。文學不能歸結為娛樂,但其有娛樂性是難以否認的。娛樂性也是文學的一種重要性質(zhì)。值得注意的是,文學具有娛樂性,可以消閑解悶,但我們不要僅僅抓住這一點,就籠統(tǒng)地說文學就是玩兒。

(8)文學的語言因素和符號性

作為主體的作家反映社會生活,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造,都要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段的運用,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語言的運用。同時,要使文學產(chǎn)生社會意義,發(fā)生社會影響,就需要進入交流活動中,當然也不能不把文學凝結在具有交際功用的語言形式中。由此看來,我們把語言因素“放置”在文學的結構圖式的創(chuàng)造因素與社會因素之間,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文學中的語言因素決定了文學具有符號性也是文學的重要性質(zhì)之一。語言符號在文學中既是工具,又是對象。它是工具,因為文學必須傳達生活和情感的信息;它是對象,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的整體是語言呈現(xiàn)出來的。

上面,我們通過主體—客體關系系統(tǒng)和個人—社會關系系統(tǒng)所交織成的網(wǎng)絡,考察了文學的內(nèi)在結構。我們發(fā)現(xiàn)文學具有八種要素,即創(chuàng)造因素、反映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評價因素、教育因素、游戲因素和語言因素。對這八種因素,我們提出了簡要的解說。一般地說,任何文學的結構都必然具有這八種因素。八者缺一,即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文學結構。受文學的上述八種因素的制約,相應地產(chǎn)生了文學的八種性質(zhì),即表現(xiàn)性、再現(xiàn)性、情感性、社會性、價值性、道德性、娛樂性和符號性。一般地說,任何文學都具有這八種性質(zhì),八者缺一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文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定县| 德保县| 富宁县| 太康县| 宜宾市| 武平县| 沂水县| 霍州市| 桃园市| 九江县| 南宫市| 高密市| 翁牛特旗| 昆明市| 兴隆县| 元谋县| 游戏| 莆田市| 乌苏市| 嵊州市| 汉阴县| 福建省| 乐安县| 沙坪坝区| 藁城市| 金门县| 长顺县| 莲花县| 永新县| 龙井市| 衢州市| 土默特右旗| 青川县| 浪卡子县| 井冈山市| 肥乡县| 华宁县| 泉州市| 南江县| 东至县|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