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從諸夏列國到華夏帝國

西周亡于犬戎,平王被迫東遷,王室衰微,夷狄轉(zhuǎn)盛而諸侯坐大。西周時以宗法制度所維系的政治秩序失去根本,新的秩序尚未形成,這一社會秩序和政治文化大轉(zhuǎn)型的過程,便是儒家所哀嘆的“禮壞樂崩”。春秋時的霸主,除晉國以外,齊、秦、宋、楚、吳、越皆非姬姓,齊之姜姓尚可算是周人姬姜集團的核心氏族,剩下的宋為殷人之國,秦、楚、吳、越皆曾被視為夷狄。[61]姬姓在北方的燕國險些為山戎所滅,在中原的邢、衛(wèi)國為狄所攻,賴齊桓公得以存續(xù),成周王庭也無力抵抗戎、翟之侵,[62]而南方“漢陽諸姬,楚實盡之”,[63]姬姓的衰落于此可見一斑,《公羊傳》所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64]絕非夸張。即使世與諸姬為婚姻的姜姓齊國,也未必全心輔翼周室。后人追述齊桓公稱霸之時曾道“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于此乎”,欲行封禪之事,[65]也反映出齊桓公的“尊王”不過是籠絡諸侯的幌子。在這種情勢下,以姬姓為主體的“周人”認同不再具有團結(jié)諸侯的力量。于是周初的“有夏”再次被標舉出來,因為不再有唯一的核心,而是一群并列的諸侯,遂稱為“諸夏”。此“諸夏”概念何時由何人提出,今已無法確考。童書業(yè)曾說:“自東周以前,未聞有以夏泛稱中原者。”[66]檢諸文獻,“諸夏”一詞首見于《左傳》閔公元年管仲對齊桓公所說的“諸夏親昵,不可棄也”。[67]如前所述,“有夏”在周初指“西土之人”,其核心莫過于姬姜二姓,對于姜姓而言,要尋找一個認同符號,得以合法地凝聚姬姜諸國,且能使姜姓獲得與姬姓一樣的地位,莫過于“夏”字。[68]因此“諸夏”一語頗有可能創(chuàng)立于齊桓公之時,是他號令中原諸侯,共抗北狄南楚的一面旗幟。“諸夏”代表了一種新秩序,其中周王室不再是核心,姬姓也不再是主軸。齊桓公之后,“諸夏”的大旗又為晉國接掌,在春秋數(shù)百年戰(zhàn)爭中,夷夏之別越來越得到強調(diào),諸夏作為認同的符號也牢固確立下來。

春秋時形成的諸夏概念,所指范圍要大于此前的“周人”或“諸姬”。如杞國,在西周中期被稱為“杞夷”,但在春秋時似已進入諸夏之列。杞與魯、晉皆有婚姻聯(lián)系,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諸侯城緣陵而遷杞,[69]《公羊傳》言主持此事的人是齊桓公。[70]齊桓公是高舉“攘夷”大旗的,但杞卻在被保護之列,攻擊杞的徐與莒則是夷。后來母親為杞國女的晉平公也曾命魯國還侵杞之田。杞東遷以后,《春秋》數(shù)次書以“杞子”,《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解釋說“用夷禮,故曰子”。[71]更多的時候,《春秋》稱之為“杞伯”,故“杞子”是特別的貶斥書法,正說明杞本來應該在諸夏之列,行諸夏之禮。如果夷人行夷禮,又何須貶斥?另一個例子是陳國,陳國是虞舜之后,媯姓,在西周時與杞國地位應該相似,到春秋時也被視為諸夏或諸華。《左傳》記魏絳勸晉侯勿伐山戎而保護陳國,說道:“勞師于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戎,禽獸也,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72]可見陳被晉視為諸華之國。不僅諸夏一方如此認識,楚人也以陳為諸夏。魯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楚莊王入陳,“鄉(xiāng)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73]《續(xù)漢書志》劉昭注以此夏州即夏口城外之洲,[74]這也是以陳為夏之證。而春秋后期吳國大夫申胥也說“昔楚靈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內(nèi),踰諸夏而圖東國”,韋注:“諸夏,陳、蔡;東國,徐夷、吳、越。”[75]可見吳人也有同樣的認識。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宋國,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趙簡子合諸侯以戍王室,且輸王粟,

宋樂大心曰:“我不輸粟。我于周為客,若之何使客?”晉士伯曰:“自踐土以來,宋何役之不會,而何盟之不同?曰‘同恤王室’,子焉得辟之?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宋背盟,無乃不可乎?”右?guī)煵桓覍Γ茈憾恕?a id="w76">[76]

宋右?guī)熕f“于周為客”或許在禮制上仍是成立的,但在實際政治中,宋人早已和諸夏各國綁在一起,并在會盟中宣誓“同恤王室”,因而也就沒有理由逃避諸夏同盟的義務了。可見,是諸夏還是蠻夷戎狄,政治立場比姓氏血統(tǒng)更為重要。秦本與齊晉等國同盟抗楚,等到崤之戰(zhàn)與晉相攻,《穀梁傳》就說“秦之為狄,自崤之戰(zhàn)始”。[77]等到秦與晉重修舊好,又重新被接納為諸夏。因而《詩經(jīng)》十五國風仍收入《秦風》。[78]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宗法制崩解以后,集結(jié)在新的諸夏大旗下的諸侯國,不再以血緣關(guān)系為我群的標志。“尊王攘夷”意味著,只要在政治上尊重周天子即站在齊、晉領(lǐng)導的諸夏集團一邊,文化上使用周的禮樂制度,就可以不被視為夷狄。[79]如果在此之上能成功地將祖先世系與周人的祖譜搭上關(guān)系,便徹底完成了加入諸夏的歷程,吳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80]

更重要的變化發(fā)生在諸侯國內(nèi)部,周公對東方進行二次征服以后,將大量殷遺民氏族分配給魯、衛(wèi)、晉等封國,號稱“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或“懷姓九宗”(即赤狄)等,使之成為“國人”,既消除他們在原住地區(qū)的威脅,又整合為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力量。[81]其他東方諸侯國也與之類似,姬姓或姜姓周人只是最上層的統(tǒng)治階層,其治下的國人和野人有殷人也有夷狄,學者將這些邦國與近代殖民政權(quán)相比不無道理。春秋初年,懷姓九宗曾將出奔在隨國的晉侯迎回到鄂,[82]顯示他們在列國的政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春秋末年魯國陽虎仍“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83]說明這些“國人”始終保持著殘留的“殷民”認同。在這個意義上,西周時的“周人”所指范圍應該只包括與周王室有血緣關(guān)系的諸侯和貴族,不包括列國的廣大民眾。春秋以下,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戰(zhàn)爭使越來越多的人卷入其中,各國在戰(zhàn)爭中不斷加強對人力物力的動員能力。不管是諸侯、大夫還是士和平民,戰(zhàn)爭的威脅使他們成為緊密結(jié)合的利益共同體,超越家族姓氏的新群體認同由此形成,而諸侯國成為一個基本的認同單位。加之南方的楚和北方的狄,對中原舊有的諸侯國普遍構(gòu)成了巨大的威脅,“被發(fā)左衽”的夷狄,成為擁有衣冠禮樂的諸夏的共同的外部邊界,這使得殷人周人之分變得不再重要。于是殷周舊國再合成一體成為復數(shù)的諸夏。孔子以殷人自命,[84]但不妨礙他贊嘆管仲之仁,因為“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說明了諸侯國內(nèi)部殷人、周人對“諸夏”的共同認同。《公羊傳》“春秋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所傳達的也是這樣一種從本國到諸夏,再由諸夏到夷狄的我群與他者的新區(qū)分模式。

這種夷夏區(qū)分,超越了血統(tǒng)姓族,以“衣冠禮樂”和“披發(fā)左衽”的文化面貌為標準,這與上文所說的以政治立場分夷夏其實并不矛盾。禮之大者,莫過于尊王與親親,如能向上尊重周王,向下扶助弱小的諸夏列國,這樣的諸侯國當然是禮儀之邦。故而雖然夷夏有別,但春秋戰(zhàn)國時夷夏之間的邊界并不非常固定,所謂“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85]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諸夏一方處于優(yōu)勢擴張狀態(tài)。經(jīng)過幾百年的兼并戰(zhàn)爭,中原小國無論夷夏,都已消失殆盡,到戰(zhàn)國時形成七雄并立的格局。

諸夏吞并諸夷本以力勝,到孟子口中變成“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86]仿佛諸夏的勝利全是“周公仲尼之道”的文化優(yōu)勢所致。軍事政治的優(yōu)勢衍生出文化上的霸權(quán)與自大,現(xiàn)實的結(jié)局變成合道義的和必然的,這種傾向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至戰(zhàn)國以后更甚。華夏在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里逐漸將夷狄從道德上否定,直至等同于禽獸,夷夏之辨從事實陳述變成了價值判斷。[87]“中國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88]尚且是較為中立的敘述。若“戎狄豺狼,不可厭也”[89],“戎狄冒沒輕儳,貪而不讓,其血氣不治,若禽獸焉”[90]云云,已是對非我族類進行非人化的定位。[91]這種充滿道德優(yōu)越感的價值判斷深植于經(jīng)典語言之中,讓所有使用這套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人群不知不覺地以夏為榮,而恥為夷狄。以力勝的用夏變夷僅可收一時實效,而文化觀念上的尊夏卑夷,則對后世的影響更加深遠。它不僅讓夷狄在華夏繁盛之時努力“用夏變夷”,更使得在實力對比夏不勝夷的時代,占據(jù)中原建立帝國的“夷狄”也急于變身為華夏,而將被壓縮到南方的舊華夏冠以蠻夷之號。[92]

戰(zhàn)國后期,中原地區(qū)政治軍事上和文化心理上的用夏變夷終于大告成功,出現(xiàn)了在巨大地理空間上連續(xù)無間隔的華夏,原來的華夷雜處演變?yōu)槿A夏居內(nèi)而夷狄居外的格局。此時不僅諸夏更多地被稱為“中國”,就連蠻夷戎狄也開始被搭配以東西南北。[93]司馬遷稱“冠帶戰(zhàn)國七”,意即七國都是冠帶之國,也即共享禮樂文化的諸夏。其他五國不需討論,楚與秦在戰(zhàn)國時躋身諸夏之列是值得注意的,雖然史無明文,但可以想見與上文所說的“尊夏卑夷”觀念有很大關(guān)系。楚在春秋時北侵諸夏,被視為荊蠻,到春秋末,吞并了漢陽諸姬的楚國在文化上與中原各國已無根本區(qū)別。楚莊王陳兵周郊問九鼎之輕重,楚靈王又欲向周“求鼎以為分”,至頃襄王時又欲圖周之寶器,[94]說明楚相信九鼎與王業(yè)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在政治觀念上與秦、齊、梁等國并無差別,因而在現(xiàn)實政治中也不能自外于諸夏的體系。《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文獻中留下的記載,屈原、宋玉等人的詩賦,以及20世紀出土的大量戰(zhàn)國楚簡,無不說明楚人的文化水平與諸夏并無差距。到戰(zhàn)國后期,出現(xiàn)“橫則秦帝,縱則楚王”[95]的局面,楚國一度被推為合縱之長,更不會有人以蠻夷視之了。項羽以楚軍滅秦而不都,有人笑話他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96]看來“楚人沐猴而冠”一語早已有之,很形象地說明時人對楚的認識:雖非與中原之人盡同(沐猴即獼猴),而畢竟已經(jīng)冠帶。這與“冠帶之國七”的說法可以相印證。楚人或許還不完全被算作諸夏,[97]但至少不再是蠻夷了。至于秦,早就把夏的認同寫進了律令之中,《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載:

“臣邦人不安其主長而欲去夏者,勿許。”“可(何)謂‘夏’?欲去秦屬是謂‘夏’。”

“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贖。”“可(何)謂‘真’?臣邦父母產(chǎn)子及產(chǎn)它邦而是謂‘真’。可(何)謂‘夏子’?臣邦父、秦母謂殹(也)。”[98]

“欲去秦屬是謂夏”一句,工藤元男認為“夏”前應補“去”字,[99]可從。這是秦自稱為夏的最佳證明。等到秦滅六國,諸夏之人盡為秦之黔首,秦帝國的臣民遂等同于華夏;關(guān)中為秦漢二代帝都四百余年,秦地遂為華夏天下的重心所在;至于秦的政制、法令成為后世華夏政治文化的核心,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綜合本章所述,西周初年的“有夏”是一個以地緣和共同政治目的糾合起來的短暫政治軍事聯(lián)盟,不能看作族群。“周人”與“諸姬”為西周宗法制下的諸侯所認同,它們更應該看作一個擴大的氏族,或者是以氏族外形出現(xiàn)的封建國家秩序,尚不足以成為族群。“諸夏”是春秋年間以復古面貌打出的一面新認同旗幟,首倡者很可能就是齊桓公。一方面,它比“周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著眼于共同的禮樂文化和政治立場,開始超越一族一姓的狹隘血緣關(guān)系;另一方面,以姓氏血統(tǒng)為標準的舊族類觀還有相當?shù)牧α浚砸恍┥性谝南倪吘壍闹T侯國設法通過聯(lián)姻、攀附祖先譜系等方式加入諸夏。這一階段的“諸夏”,似與族群最為接近。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兼并戰(zhàn)爭,中原地區(qū)的夷狄政治體已經(jīng)被消化殆盡,諸夏成為一個最強勢的政治集團,尊夏卑夷的觀念也于此時定型。從前不被認為是周人的諸侯國如杞、陳、吳等紛紛加入諸夏的大旗下,各諸侯國內(nèi)部上下層的周人、殷人之分得以漸漸消弭,趨于融合。楚在春秋時被諸夏視為“非我族類”的大敵,到戰(zhàn)國時也躋身冠帶七國之一,不能自外于諸夏的政治體系。因為七國皆為諸夏,戰(zhàn)國時的爭戰(zhàn)從未打出“攘夷”的旗號,所爭的是誰能兼并諸侯統(tǒng)一諸夏,不管秦帝還是楚王,天下都已是諸夏的天下。

政治體系上諸夏逐漸走向一體,對應在觀念信仰的層面,就是黃帝在各式各樣的先世譜系中脫穎而出,成為五帝三代以及諸夏各姓族共同的祖先,這標志著凝聚復數(shù)諸夏成為單數(shù)華夏的進程最終完成。[100]因為黃帝足夠久遠,中間有無數(shù)世代供插入新的分支,所以這一凝聚華夏的方案是非常開放的,不僅楚、吳、越可以攀附進來,就連匈奴、犬戎也可以被納入其中。[101]甚至可以說只要愿意,任何人都有可能加入或被納入進來。這種極度的開放性,一方面賦予華夏擴大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我群與他者在血緣上的區(qū)分度。或者說祖先譜系從來不會成為加入華夏的障礙,唯有文化習俗是需要改變的對象,這與春秋戰(zhàn)國以來強調(diào)文化淡化血緣的趨勢是一致的。黃帝作為華夏的英雄祖先的觀念,最終確定要到秦漢時期,這與帝國的現(xiàn)實情境密切配合,事實上反映的是大一統(tǒng)帝國的話語霸權(quán)已經(jīng)湮沒了不同的聲音。

必須指出的是,通過從家世血統(tǒng)上攀附黃帝來變身華夏,僅適用于上層人物。對于更多的普通民眾而言,在帝國情境下,文化習俗的差異還有更實在的標準,即是否為帝國郡縣制下的編戶齊民——國家承認的法律身份。“秦并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102]此后再未聽說有“淮夷”一族。秦漢以下的文獻中,以民-夷對舉或中國-夷狄對舉,要多于以華夷或夷夏對稱。如司馬相如擬蜀父老之言曰:“今割齊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無用。”[103]又如,杜欽上奏稱:“臣者,君之陰也。子者,父之陰也。妻者,夫之陰也。夷狄者,中國之陰也。”[104]夷的對立面不是族群文化意義上的華夏,而是政治體及其成員身份的“中國”“民”。“用夏變夷”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禮儀,更落實在獲得帝國編民的法定身份上。東漢許慎曰:“夏,中國之人也。”[105]這里的“中國”,可以參照揚雄的定義:“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yǎng),中于天地者,為中國。”[106]五政代表接受帝國的統(tǒng)治、七賦則表示對帝國承擔義務,簡單來說“中國”就是漢帝國。合許慎、揚雄的言論而觀,可知兩漢時期人們心中目的華夏,正是以帝國政治體的范圍來劃定的。

宏觀上雖可如此立論,但是仍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補充。古代帝國并未設想一種國境線之內(nèi)無縫的均質(zhì)的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以外,華夏帝國控制的地域限于交通要道及其節(jié)點,更像是網(wǎng)狀的(詳見本書第二章)。在這種華夏網(wǎng)絡的網(wǎng)眼中,隙地以及不完全臣屬的人群大量存在著,他們當然也被視作蠻夷。《漢書·百官公卿表》曰“(縣)有蠻夷曰道”[107],此制起于秦國,漢代沿襲,到西漢中期天下仍有三十四道,道與縣的區(qū)別,就在于它還負有管理境內(nèi)蠻夷事務的職責。[108]除道以外,地方上還有屬國,中央則有典客和典屬國等管理“歸義蠻夷”和“蠻夷降者”的機構(gòu)。這些都說明了帝國中非華夏人群的廣泛存在。在承擔完全編戶義務的“中國之人”和絕對意義上無臣屬關(guān)系的“蠻夷”(如匈奴)之間,有一系列中間形態(tài)的人群。他們或保留部落形態(tài)而接受間接統(tǒng)治,其首領(lǐng)被冊封為邑君、邑長甚至歸義王、歸義侯;或者已經(jīng)解散部落組織,散入民間,但仍被作為承擔不完全或特殊義務的人群存在,其異族屬性尚未完全消去。比如,懸泉漢簡中發(fā)現(xiàn)的《歸義羌人名籍》[109],列了數(shù)位歸義羌人的種別和姓名,可以看出對他們的管理是以種落而非鄉(xiāng)里為單位的,亦即尚未實現(xiàn)完全的編戶化。又如,巴郡板楯蠻,在漢初只承擔“歲入賨錢,口四十”的輕賦,到了東漢時期,不僅“郡守常率以征伐”,承擔軍事義務,而且到了“長吏鄉(xiāng)亭,更賦至重”,“愁苦賦役,困罹酷刑”的境地[110],他們的身份即在完全的蠻夷與編戶華夏之間游走,有時淪落到比編戶更低的地位,但始終未能獲得正常編戶齊民的身份。在此意義上,揚雄和許慎的說法仍然是可以成立的,秦漢時期的華夏可以定義為擁有正常編戶身份的帝國政治體成員。此時的華夏,已經(jīng)超越了一個族群的范圍,在秦漢時代,帝國即華夏,華夏即帝國。


[1] 顧頡剛、王樹民:《“夏”和“中國”——祖國古代的稱號》,原載史念海主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后收入《顧頡剛?cè)ゎ欘R剛古史論文集》卷一,6649頁,北京:中華書局,2011。劉起釪:《由夏族原居地縱論夏文化始于晉南》,見氏著《古史續(xù)辨》,153~155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一,6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尚書正義》用偽古文本分入《舜典》(見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13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清初顧炎武以來學者已辯其偽。

[3] 例如,《后漢書》卷5《安帝紀》永初五年(111)詔書有“寇賊縱橫,蠻夷猾夏”之句,李賢注云“猾,亂也。夏,華夏也”,217頁。又如,《漢書》卷23《刑法志》注“蠻夷猾夏”曰“夏,諸夏也”,1088~1089頁。

[4] 詳見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357~39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5。

[5] 屈萬里:《尚書集釋》,4頁,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3。

[6] 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見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448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7] 《尚書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203、224、231頁。

[8] 《詩經(jīng)》中大小《雅》之“雅”即為“夏”,傅斯年倡之于前,朱東潤證之于后,可以作為定論。不過,傅斯年以為“雅”所對之“夏”指夏地,而朱東潤以為“周者地名也,而夏為部族之名”,故而不稱大小周而稱大小雅,朱說更勝。分別見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原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1933,后收入氏著《民族與古代中國史》,29~30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朱東潤:《詩大小雅說臆》,見氏著《詩三百篇探故》,6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56頁。

[10] 錢穆:《周初地理考》,載《燕京學報》1931年第10期,1955~2008頁。

[11] 鄒衡:《論先周文化》,見氏著《夏商周考古論文集》,335~352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2] 許倬云:《西周史》,增補本,63~68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取此觀點的通說很多,如前揭顧頡剛、王樹民《“夏”和“中國”——祖國古代的稱號》一文也認為“周人是以夏文化繼承者自居”(644頁),前揭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一文觀點亦略同于此。

[13] 李峰:《先周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淵源探討》,載《考古學報》1991年第3期,265~284頁。但是鄒衡仍然堅持先周文化與山西、陜北的光社文化區(qū)域有聯(lián)系,并認為碾子坡遺存根本不應算作先周文化,見《再論先周文化》,原刊于《周秦漢唐考古與文化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1988),收入氏著《夏商周考古論文集續(xù)集》,261~270頁,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14] 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學探索》,載《考古學報》2000年第3期,304~305頁。另外,關(guān)于周人族源在考古學上的爭論,王明珂總結(jié)說“以器物的相似性建構(gòu)的考古文化分類體系,與古代社會人群在時空中的分布并沒有簡單的對應關(guān)系”(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第七章,130頁)。

[15] 陳致:《夷夏新辨》,載《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6頁。

[16] 沈長云:《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形成過程》,載《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179~180頁。

[17] 《史記》卷36《陳杞世家》,1583頁。

[18] 參看李啟良:《陜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載《考古與文物》1989年3期。吳鎮(zhèn)烽:《史密簋銘文考釋》,載《考古與文物》1989年3期。張懋镕、趙榮等:《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義》,載《文物》1989年第7期,64~71頁。李學勤:《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2期,收入氏著《走出疑古時代》,170~178頁,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沈長云:《由史密簋銘文論及西周時期的華夷之辨》,載《河北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23~28頁。

[19] 甚至到了漢代,夏后氏的后裔在華夏中仍是一個特別的群體。《史記》卷129《貨殖列傳》:“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愿。秦末世,遷不軌之民于南陽。南陽西通武關(guān)、鄖關(guān),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yè)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3269頁)

[20] 《十三經(jīng)注疏》,2568頁。

[21] 周祖謨:《方言校箋》,7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

[22] 沈長云:《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形成過程》,180~181頁。

[23] 顏世安:《華夏族群形成的重要階段:西周初年的“夏”》,載《江海學刊》2004年第2期,115頁。傅斯年之說,見氏著《詩經(jīng)講義》,收入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第二卷,199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4] 參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1056~105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

[25] 《十三經(jīng)注疏》,2007頁。

[26]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16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

[27]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影印本,豫部第九“夏”條,45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

[28] 屈萬里:《尚書集釋》,147頁。

[29] 童書業(yè):《蠻夏考》,原載《禹貢》半月刊第2卷第8期,1934,后收入童教英整理:《童書業(yè)歷史地理論集》,269~27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30] 《十三經(jīng)注疏》,183頁。《牧誓》的作成年代是有爭議的,屈萬里認為《牧誓》文辭淺近,且以“夫子”為稱甲于甲之辭,是戰(zhàn)國時人述古之作(《尚書集釋》,109頁);劉起釪認為《牧誓》是武王伐紂臨陣前舉行的軍事舞蹈的誓詞(《尚書校釋譯論》,1112~1117頁);楊華《〈尚書·牧誓〉新考》(《史學月刊》1996年第5期,2~5頁)認為《牧誓》是紀念武王伐紂的《大武》舞的前奏,是舞者“總干山立”時由扮作“王”的指揮者頒講的舞前訓辭。諸家對于《牧誓》的性質(zhì)和時代雖有不同意見,但都不否認《牧誓》與武王伐紂具有某種關(guān)系,且“西土之人”與其他文獻相合,當有所據(jù)。

[31] 《十三經(jīng)注疏》,198頁。

[32] 《漢書》卷66《楊惲傳》,2896頁。

[33] 王貽梁、陳建敏:《穆天子傳會校集釋》卷四,239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4] 岳珂:《山海經(jīng)校譯》,22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此條王國維認為乃“漢通西域后所附益”,說見《西胡考》,收入《觀堂集林》,613頁,北京:中華書局,1959。

[35]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卷7《王會解》,943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6] 《史記》卷28《封禪書》,1361頁。

[37] 大夏故地的問題,吸引了眾多從事西域研究的學者的注意力。王國維、張星烺、黃文弼、岑仲勉、白鳥庫吉、桑原騭藏、榎一雄、J.Markwart、H.W.Bailey等都對此發(fā)表過觀點,可以參看余太山:《大夏和大月氏綜考》,見《中亞學刊》第三輯,17~4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

[38] 本書修訂時,讀到王炳華《“吐火羅”譯稱“大夏”辨析》(《西域研究》2015年第1期,109~113頁)一文,同樣認為是張騫有意取古文獻中“大夏”一詞翻譯西域的“吐火羅”,并進一步分析認為此舉意在引起漢廷對西域的重視,故而若沒有考古證據(jù)的支撐,僅以名稱的相同將先秦的大夏與吐火羅勘同的研究路徑應被否定。本書中的這一推論,初寫定于2012年的博士論文中,但未公開發(fā)表,今得以與王先生從不同論證角度得出的觀點暗合,頗感驚喜。

[39] 《漢書》卷28下《地理志下》,1610頁。

[40]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jīng)注疏》卷2“大夏川水”條,15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1] 參看王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學探索》,載《考古學報》2000年第3期,285~287頁。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第七章,124~130頁。

[42]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jīng)注疏》卷2“大夏川水”條,160頁。

[43]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載《文物》2010年第5期,52頁。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研究》,載《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111頁。

[44] 《十三經(jīng)注疏》,3580~3581頁。

[45] 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436頁。

[46] 顏世安:《華夏族群形成的重要階段:西周初年的“夏”》,118頁。

[47] 徐元誥:《國語集解》卷16《鄭語》,王樹民、沈長云點校,461~46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

[48] 《史記》卷36《陳杞世家》,1586頁。

[49] 王明珂認為華夏意識作為一種族群認同,是在農(nóng)牧人群之間激烈的資源競爭之中產(chǎn)生的。公元前2000—1000年間的氣候干冷化,造成黃河中下游農(nóng)業(yè)人群走向社會序階化和政治集中化,同時造成華北農(nóng)業(yè)邊緣區(qū)人群的畜牧化,以及相應的武裝化。在此背景下,較南方的農(nóng)業(yè)人群開始自稱華夏,被排除在華夏之外的農(nóng)牧混合經(jīng)濟人群,則走向全面游牧化。具體到歷史上,周人崛起的時間、空間,恰與晉陜北部的畜牧化、移動化、武裝化相銜接,而周人最初以包括“羌”“戎”的“西土之人”集團與東方的殷商抗爭,但在獲勝以后文化上開始“東方化”,這時面對仍在向南爭奪資源的西北方“戎狄”部落,周反而成為農(nóng)業(yè)定居人群的代表與保護者,“華夏”因而被賦予了“定居、行農(nóng)業(yè)、受禮樂教化”的內(nèi)涵(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249頁;《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38頁)。

[5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494~1495頁。

[51]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4,11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楊寬:《西周史》,385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2]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475頁。許倬云認為周人的大規(guī)模封建實際完成于成康之世,見氏著《西周史》,增補本,160頁。

[53] 楊寬:《西周史》,387~391頁。

[54] 傅斯年:《論所謂五等爵》,原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1930,收入《民族與古代中國史》,113頁。

[55] 許倬云:《西周史》,增補本,178頁。

[56] 《左傳》成公十三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861頁。

[57] 《禮記》卷49《祭統(tǒng)》,見《十三經(jīng)注疏》,1602頁。

[58] 《左傳》隱公十一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72頁。

[59] 《左傳》定公四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541~1542頁。另可參看朱東潤:《詩大小雅說臆》,69頁。

[60] 語出《管子·小匡》,見梁翔鳳撰,梁運熙整理:《管子校注》卷8,42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61] 《史記》卷27《天官書》:“秦楚吳越,夷狄也,而為強伯。”(1344頁)

[62] 見徐元誥:《國語集解》卷19《齊語》,王樹民、沈長云點校,238~241頁。《史記》卷32《齊太公世家》,1488~1493頁。

[63]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459頁。

[64] 《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見《十三經(jīng)注疏》,2249頁。

[65] 《管子·小匡》,見梁翔鳳撰,梁運熙整理:《管子校注》卷8,426頁。又見《史記》卷32《齊太公世家》,1491頁。

[66] 童書業(yè):《蠻夏考》,見《童書業(yè)歷史地理論集》,271頁。

[6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256頁。

[68] 此時“夏”是否還有“西土”之意,無法確知,也并不重要,僅憑對西周建國時期的歷史記憶,“有夏”已經(jīng)足以成為一個有號召力的符號。

[69] 《左傳》僖公十四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347頁。

[70] 《公羊傳》僖公十四年,見《十三經(jīng)注疏》,2253頁。

[71]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443頁。

[72] 《左傳》襄公四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936頁。

[73] 江永以為“其后漢水遂有夏名”,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715頁。

[74] 《后漢書志》卷22《郡國志四》“南郡”條劉昭注,3480頁。

[75] 徐元誥:《國語集解》卷19《吳語》,王樹民、沈長云點校,541頁。

[76]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459頁。

[77] 《春秋穀梁傳》僖公三十三年,見《十三經(jīng)注疏》,2403頁。

[78] 參看朱東潤:《詩三百篇成書中的時代精神》,見氏著《詩三百篇探故》,138頁。

[79] 顧頡剛早已指出:“諸夏既非同血統(tǒng),亦非同文化,純?yōu)榇呵飼r代齊、晉與周之需要,拉攏別族,雜湊而成者。蓋為擁護姬、姜兩姓之既得權(quán)利,并維持其生存與發(fā)展者也。”見顧洪編:《顧頡剛學術(shù)文化隨筆》,“諸夏集團”條,76~77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80] 王明珂詳細分析了吳國攀附姬周祖先譜系的過程。見氏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第九章“邊緣人群華夏化歷程:吳太伯的故事”,163~185頁;《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第六章,110~117頁。

[81] 參看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原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3分,1934,收入氏著《民族與古代中國史》,70~78頁。楊寬:《西周史》,378頁。

[82] 《左傳》隱公六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49頁。

[83] 《左傳》定公六年,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559頁。

[84] 參看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73~74頁。

[85] 韓愈:《原道》,見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卷1,1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6] 《孟子·滕文公下》,見《十三經(jīng)注疏》,2706頁。

[87] 羅志田:《夷夏之辨的開放與封閉》,載《中國文化》1996年第2期,214頁。

[88] 語出《禮記》卷12《王制》,見《十三經(jīng)注疏》,1338頁。

[89] 《左傳》閔公元年記管仲語,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256頁。

[90] 徐元誥:《國語集解》卷2《周語中》,王樹民、沈長云點校,58頁。

[91] 這種觀念,為擴張戰(zhàn)爭提供了極好的合法性論證,因而成為后世華夏帝國不愿放棄的意識形態(tài)武器。漢代以下,對于尊周尊孔的華夏帝國,“仁者愛人”無疑是在字面上必須推崇的道德,殘酷的屠殺從來是被否定的。但是在面對夷狄的場合,有時竟堂皇地以血腥為壯烈,以屠殺為功德。如揚雄《長楊賦》有“腦沙幕,髓余吾”的句子,師古注云“腦涂沙幕地,髓入余吾水,言其大破死亡也”,這是在頌揚漢武帝對匈奴的戰(zhàn)爭(《漢書》卷87下《揚雄傳下》,3561~3562頁)。又如,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經(jīng)始明堂”詔云:“朕皇考太祖文皇帝……仁濟群品,外薄八荒,威憺殊俗,南腦勁越,西髓剛?cè)帧!保ā端螘肪?6《禮志三》,433頁)“仁濟群品”竟然能和做動詞的“腦”“髓”同列。這樣的語句之所以堂皇出現(xiàn),背后潛在的思想資源正是戰(zhàn)國以來將夷狄定位于非人的觀念。

[92]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北魏稱南朝為“島夷”。更多的例證,參看錢書:《管錐編》二三七“華夷之辨”條,2309~2313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93] 童書業(yè):《蠻夷戎狄與東西南北》,原載《禹貢》第7卷第10期,收入《童書業(yè)歷史地理論集》,169~17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451頁。李隆獻:《四夷觀念辨析》,載《孔孟月刊》23卷第3期,1984,11~14頁。

[94] 《史記》卷40《楚世家》,1700、1705、1733頁。

[95] 劉向:《戰(zhàn)國策·敘》,119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6] 《史記》卷7《項羽本紀》,315頁。

[97] 《荀子·儒效》言“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楚越與夏有別之證。見王先謙:《荀子集解》卷四《儒效》,144頁。

[9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13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又參看羅新:《真吏新解》,載《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1期,123~124頁。

[99] 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廣瀨薰雄、曹峰譯,8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0] 關(guān)于“黃帝”如何從眾多“根基歷史”方案中脫穎而出,參看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43~55頁。

[101] 《史記》卷110《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2879頁)同卷《索隱》引《山海經(jīng)》云:“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二牡,是為犬戎。”(2882頁)

[102] 《后漢書》卷85《東夷列傳》,2809頁。周代淮水流域的夷人變?yōu)榫帒酏R民的過程,可以參看朱繼平:《從淮夷族群到編戶齊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沖突的地理學觀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3]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3049頁。

[104] 《漢書》卷60《杜欽傳》,2671頁。

[105] 許慎:《說文解字》,影印本,卷五下,112頁,北京:中華書局,1963。

[106] 《法言·問道》,見汪榮寶:《法言義疏》卷六,11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7] 《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742頁。

[108] 關(guān)于秦漢的道,其數(shù)量、方位、職能、演變等問題,清代以來眾多學者進行過討論。較近的研究參看楊建:《略論秦漢道制的演變》,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6卷第4輯,2001,19~27頁;鄭威:《試析西漢“道”的分布與變化——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談起》,載《江漢考古》2008年第3期,118~122頁。

[109]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166~16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0] 《后漢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2842~284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阿拉尔市| 雷州市| 遂溪县| 图木舒克市| 屏东县| 哈密市| 禄丰县| 天峻县| 广汉市| 延寿县| 南木林县| 南汇区| 洪江市| 湾仔区| 建德市| 嘉祥县| 天祝| 江川县| 若羌县| 陵川县| 南陵县| 京山县| 白玉县| 安多县| 绥滨县| 厦门市| 霍邱县| 绥中县| 惠安县| 利津县| 平舆县| 汶川县| 台东市| 钟山县| 五家渠市| 高陵县| 绥江县| 永修县| 阳高县|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