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備眾體——莫言小說的“混合”式文體
莫言曾在散文《馬蹄》中將文體比擬為鐵籠,籠著被稱為“作家”或者“詩人”的呆鳥。偶有一只“呆鳥”試圖沖破籠子,便遭到其他鳥兒的嘲笑,但這只“呆鳥”卻真把籠子撞大了些,于是便有了更多飛翔騰挪的空間。[1]
小說文體所具有的包容性、敞開性、開放性,提供給小說家一個靈活運用各類文體的舞臺。大凡優秀的小說家都在小說文體框架下進行著各種文體的融合和雜糅的實驗,但莫言作為一位對于文體有著清醒的自覺和追求的小說家,他對小說文體體制的探索是一種刻意而持久的追求。莫言在迄今長達三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通過在小說文體框架下融入散文、詩歌、戲劇等文體因素,探究各類文體的邊界與彼此之間的交融,發掘出小說文體所蘊藏的無限的潛力和創造力。湯顯祖在《張元長噓云軒文字序》中有感于科舉文章和官場行文中的陳腐習氣對文人創作靈性的消磨,說道:“誰謂文無體耶。觀物之動者,自龍至極微,莫不有體。文之大小類是,獨有靈性者自為龍耳。”[2]
莫言的小說文體實驗體現了他不甘受制于僵化的文體規范,力求自我超越,并尋求一種富有靈性的“龍之體”的不懈努力。實踐證明,他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有著卓越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