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zhì)?”
孔子說:“民風淳厚的地方是美好的;一個人選擇住處時錯過了民風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是明智呢?”
【注解】
里:古代的居民組織,先秦以二十五家為里。后泛指鄉里、家鄉。
仁:仁愛、親善。也可理解為仁愛親善的人際關系所形成的淳厚風俗。
【導讀】
對于個人成長而言,自身的主觀努力當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也難免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明智的人會選擇民風淳厚的地方居住。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祭拜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焉。孟子長大以后,成為一代大儒,后世以為圣賢。《荀子·勸學》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意思是:“蓬蒿生長在麻叢中,不用扶持就自然而直;白沙放在黑土中,就與黑土一樣都成了黑色。蘭槐的根就是芳香的白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會接近它,百姓也不會佩戴它。它的本質并非不美,而是浸泡它的臭水造成的。因此君子居住一定要選擇鄉土,外出也要結交賢士,這是用來防止邪辟而接近正道的方法。”可供本文參考。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不行仁的人,沒有辦法持久地處于困境之中,也沒有辦法長期處在順境之中。行仁的人是自然而然地走在人生正途之上,明智的人則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性而選擇行仁的。”
【注解】
約:節儉,本文可引申為貧窮困頓。
知者利仁:智者的理性選擇更有利于行仁。
【導讀】
儒家主張人性向善。行仁就是按照人性向善的要求去行事,并持之以恒地走在人生正途之上。唯其如此,才可以“久處約”,也可以“長處樂”。所以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4.5)他認為,明智的人不論身處困境還是順境都會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這樣更有利于行仁。《禮記·表記》云:“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意思是:“仁者天性愛行仁,智者因為知道行仁的重要而行仁,害怕犯罪受罰的人勉強行仁。”雖然三者的動機不同,但是客觀上都達到了行仁的效果。可供本文參考。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只有行仁的人有能力做到喜愛好人,厭惡壞人。”
【注解】
好人:喜歡好人。
惡人:討厭壞人。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17.13)意思是:“不分是非善惡的好好先生,正是敗壞道德風氣的小人。”可供參考。《論語·陽貨篇》記載,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17.24)亦可供本文參考。
【導讀】
仁者追求仁德與正義,沒有顧慮和偏私之心,所以能夠明辨是非、判斷善惡。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15.28)他強調,大家都討厭的人,我們要仔細考察;大家都喜歡的人,我們也要仔細考察,這樣才能理性地分辨好人和壞人。唯其如此,才可能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仁并與不仁者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道德與理性攜手并進的結果,當然不容易做到,但是斯賓諾莎說:“正因為此事困難,所以值得一試。”
【4.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孔子說:“只要立志行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注解】
志:心意,志向。本文用作動詞。
惡:罪惡,不良行為,與“善”相對。
仁:本文指行仁義之事。
【導讀】
孔子說:“仁者安仁。”(4.2)“我欲仁,斯仁至矣。”(7.30)他認為,立志行仁的人,內心有向善的要求,就會擇善而固執之,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自然不會有意去做壞事了。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君子表現他的本性,仁德、義行、守禮、明智都根植在心中,它們產生的氣色是純和溫潤的,顯現在臉上,洋溢在背上,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吩咐就明白該怎么做了。”可供本文參考。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wū)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說:“富有和尊貴,是人們想要的。如果不依正當的途徑獲得,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微,是人們討厭的,如果是因為堅持仁義之道而加之于身的貧賤,君子是不會逃避的。如果離開了人生正途,君子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脫離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時如此,在危險困頓時也是如此。”
【注解】
道:路。本文指途徑、方法。孔子認為,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小人貪財,往往不擇手段。
惡乎:疑問副詞,怎么,如何。形容時間短暫。
終食之間:一頓飯的工夫。
造次:匆忙,倉促。
顛沛:困苦。如《后漢書·伏湛傳》:“湛雖在倉卒,造次必于文德,以為禮樂政化之首,顛沛猶不可違。”
【導讀】
孔子認為,仁義之道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原則和基礎,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在倉促之間還是在顛沛流離之際,都不能有所違背,做到這一點遠比博取外在的名聲更為重要。因為在孔子看來,只有以仁義為基礎的名聲和功業才是真實可靠的,也才可能是持久的。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15.2)意思是:“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小人,就會因此而胡作非為了。”可見,能否在困境中堅守正義,才是對行仁者的真正考驗。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他還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孟子·滕文公下》)均可供本文參考。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wù)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說:“我不曾見過愛好完美人格的人,與厭惡不完美人格的人。愛好完美人格的人是至高無上的;厭惡不完美人格的人,他追求完美人格的辦法,是不使偏邪的行為出現在自己身上。有沒有人會花一些時間致力于培養完美人格呢?真要這么做,我不曾見過力量不夠的。這樣的人大概會有,只是我未曾見過罷了。”
【注解】
吾未見:這種說法在《論語》中多次出現,如“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16.11)“吾未見剛者。”(5.10)“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9.18)這是孔子在表達上的需要,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他要說明的問題,并不是真的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尚:超過,加。
【導讀】
本文強調了道德修養的關鍵在于積極的自我實踐。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道德修養的前提在于覺悟并堅信人性向善,如果內心懷有向善的自覺和力量,隨時隨地都可以在通過修養磨煉自己;第二,內心的覺悟固然重要,但修養的關鍵還在于身體力行的實踐,而實踐的過程將面臨更多的考驗,其間需要恒心、能力以及智慧的配合方可見效。所以能夠擇善固執、止于至善的人則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不過是半途而廢或者淺嘗輒止而已。孔子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6.7)“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7.26)均可供本文參考。
【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過錯,各由其本身的性格類別而來。因此,察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何在了。”
【注解】
黨:黨徒、同伙。本文引申為類,指某類人。
仁:本文指人生的應行之路。如“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
【導讀】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性格上的優點和缺點,而人的過錯也經常是由其性格特點決定的。雖然人的命運不可能完全由性格決定,但是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優缺點,才可能揚長避短,改邪歸正,走上適宜的人生道路。所以孔子強調說:“觀過,斯知仁矣。”
【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晨聽懂了人生的理想與價值何在,就算當晚死了也是值得的。”
【注解】
道:道義,仁義之道。本文可理解為人生應有的價值和理想。
【導讀】
孔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二十章》)明確指出了“人之道”就是擇善而固執之,其前提是真誠向善,目標則是止于至善,而踐行仁義則是達成這一理想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然而,這樣的人生之道并非人人都能夠徹底覺悟。孟子說:“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就這么去做,但并不明白;早就習慣了,但是沒有察覺;一輩子走在上面,卻不知道那是什么路的人,實在太多了。”可見,覺悟人生之道是如此的艱難而又如此的重要,所以孔子強調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希望通過這樣的言辭使人警醒,從而能夠覺悟仁義之道并持之以恒地堅守一生。
【4.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è)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如果一個讀書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卻以簡陋的衣服與粗糙的食物為恥辱,那就不值得與他談論什么人生道理了。”
【注解】
士:先秦時期貴族的最低等級,介于卿大夫和平民之間。本文泛指讀書人。
惡:與“美”相對,可引申為不好、簡陋、粗糙。
議:議論、討論。議與論同義,區別在于:議需要與他人交換意見,論則不一定如此。議重在得失,其結果往往是作出決議;論重在是非,其結果往往是作出判斷。作為名詞時,議是建議,論是評論或議論。
【導讀】
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8.7)強調讀書人應該以追求仁義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重視內在精神的成長和滿足,從而避免過度的物質追求和感官享樂。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可供本文參考。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意思是:“五種顏色讓人眼花繚亂;五種音調讓人聽覺失靈;五種滋味讓人口不辨味;縱情于狩獵作樂,讓人內心狂亂;稀有的貨物讓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只求飽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擯棄物欲的誘惑,重視內在的滿足。”亦可供本文參考。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于天下,無所排拒也無所貪慕,完全與道義并肩而行。”
【注解】
適:通“敵”,相當,敵對。
莫:通“慕”,趨附,討好。
義:宜,指行事恰到好處。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揚雄說:“仲尼多愛,愛義也。”(《法言·君子篇》)
【導讀】
儒家重視義行,反對因循固陋。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個人處境,使言談舉止合乎義理并非易事,既要符合社會規范,又要關注對方的期許,還要符合自身發展的需求,多方綜合才能找到適宜自己的處世之道。所以孔子強調,君子立身處世既要做到堅持真理和原則,“無適也,無莫也”,又要與時俱進,隨機應變,力求做到“義之與比”。孟子則進一步強調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孟子·離婁下》)意思是:“德行完備的人,說話不一定都兌現,做事不一定有結果,但是全部以道義為依歸。”可供本文參考。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產業;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在乎的是恩惠。”
【注解】
懷:心里包藏著某種思想感情。
德: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行。
土:本土,鄉土。本文可引申為土產、產業。
刑:法度,規范。
惠:恩惠,好處。
【導讀】
儒家承認物質條件對于人生的基礎作用,但更強調人的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孔子認為,道德修養之于人生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他多次強調君子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并以此為基礎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先生曾把人的生命活動歸結為四種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一個人按照本能或社會習俗生活,對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覺或不能真正意識到它的意義;“功利境界”是指一個人能時刻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是為了自己。這樣的狀態并不表明不道德,因為利己的同時也可以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不過其動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擁有“道德境界”的人,懂得世界上除了自己,還存在著一個作為人類整體的社會,自己只是社會的一員而已。本著這樣的理解,做事時就要為集體的利益著想,追求道義而不僅僅是追逐利益,即“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擁有“天地境界”的人,知道在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大全的宇宙整體,意識到自己不僅是社會的一員,還是宇宙的一員,所以能夠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而更廣泛地關注宇宙的存在。這種自覺地關注宇宙整體利益的精神使他處于更高的超越人間世的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4.12】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說:“為人處事完全以利益來考量,就會招致許多怨恨。”
【注解】
放:通“仿”,依循,仿效。
怨:仇恨,懷恨。
【導讀】
人生的發展需要經歷不同階段。簡單地講,可以分為自我中心階段、人我互動階段和超越自我階段。自我中心階段追求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重視自身利益的實現;人我互動階段強調禮法與情義的并行,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超越自我階段則追求無私與至善的理想,需要去除自我中心的執著。本文涉及人際互動問題。儒家向來主張以仁義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強調為人處事不可全以利益作為考量,以免形成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不良品行和社會風氣,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種糾紛和怨恨。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16)可供本文參考。子路問成人。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14.12)亦可供本文參考。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說:“能以禮貌謙讓的態度治理國家,還會有什么困難呢?不能以禮貌謙讓的態度治理國家,又能用禮做什么呢?”
【注解】
為:為是一個意義相當廣泛的動詞,其基本意義是“做”,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多種具體的意義。本文可理解為治理。
何有:即“有何”,屬于賓語前置的反問句,表示肯定。可譯為“有什么難呢?”
【導讀】
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12)強調了禮法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意義。孔子身逢亂世,更能深切地體會到禮法之于人際和諧和社會秩序的意義所在。因此他強調,在上位者要循禮而行并以謙讓的態度治理國家。老子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八十一章》)他還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意思是:“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歸往之處,是因為他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這樣才能讓百川歸往。因此圣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辭謙下;想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讓于后。如此,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覺得有負擔;站在前列而人民不覺得有妨礙。于是天下人樂于擁戴他而不會嫌棄。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爭。”可供本文參考。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官位,而要擔心自己憑什么來立身處世。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而要設法使自己值得別人了解。”
【注解】
立:處……位置,在……有建樹。或曰通“位”,指登上某一地位。
莫:無,沒有人。
【導讀】
子貢問:“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9.13)其實,等待也是一種修養,但重要的是在等待的過程中要努力學習知識、培養德行、成就智慧。唯其如此,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更加從容地立身處世,為他人和社會服務。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也是值得他人了解和贊許的。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他還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均可供本文參考。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參啊,我的人生觀是由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起來的。”曾子說:“的確如此。”孔子出去了,同學們問曾子:“老師的一貫之道是什么?”曾子說:“老師的人生觀講的就是忠恕之道。”
【注解】
唯:應答聲。與“諾”同義。成語有“唯唯諾諾”。
恕: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道:道理。本文指學說,主張。
貫:穿錢的繩索。本文引申為穿連,貫通。
門人:門生,學生。
【導讀】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而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建構一個能將自然、社會與人生融會貫通的思想體系,用以指導人生,造福社會。孔子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大概是想借由曾參的提問來進一步闡釋自己的一貫之道,此時曾參應該謙虛地請教說:“何謂也?”沒想到他卻莫名其妙地回答:“唯。”好像完全理解了老師的想法一樣,其實不然。但他的這個不經意的回答卻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即“子出”,孔子走了。學生們因此失去了聆聽老師闡釋其人生之道的機會。在同學們的追問下,曾參隨后用“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來解釋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則顯得太過牽強,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他的不謹慎態度幾乎造成了人們對孔子思想的誤解。幸運的是,晚年的曾參對這一問題重新做出了明確的回答,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8.7)指出了“仁”就是人性所要追求的理想,也是可以貫穿生死的人生正道。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9),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仁就是孔子思想體系中“一以貫之”的核心觀念,也是理解孔子思想乃至整個儒家思想的關鍵。
【4.16】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注解】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或立志成為君子的人。
喻:明白,知道,懂得。
小人:本文指見識短淺、沒有志向的人。
【導讀】
義與利是人生必須面對的兩個重要問題。謀求利益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遵循道義則是解決各種人生問題的理性原則。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4.23)“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1)意思是:君子不斷上進,實踐道義;小人放縱欲望,追求利益。他認為,君子應該以追求道義作為人生的理想,并在堅守道義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物質利益,盡量做到“見利思義。”(14.12)“見得思義。”(16.10)他還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7.16)可供本文參考。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德行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犯有同樣的毛病。”
【注解】
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導讀】
修養之道在于不斷地超越過去,革新自我,而廣泛地向他人學習和真誠地自我反省則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方式。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見到別人的優點,要盡量向他看齊;見到別人的缺點,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類似的錯誤。如此修養下去,人生的進步就將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歡喜。禹,聽到良善的言詞就拜謝。偉大的舜更是了不起,善行與別人分享,舍棄自己而追隨別人,樂于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可供本文參考。
【4.18】子曰:“事父母幾(jī)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服事父母時,發現父母有什么過錯,就要委婉地勸阻;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被父母接受,仍然要恭敬而不去觸犯他們,內心憂愁但不要抱怨。”
【注解】
幾:隱微,不明顯。本文可引申為委婉婉轉。
諫:用言語規勸君主或尊長改正錯誤。
勞:費力,吃力。本文可引申為勞累,憂勞。
【導讀】
成為父母是結婚生子的自然結果,標志著人生進入新的階段,但并不見得因此就不犯錯誤了。《莊子·人間世》記載:“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既然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是命中注定的,我們就必須努力使之保持正常的狀態,有了問題就要設法改善。所以,面對父母的過錯子女要委婉相勸,如果父母堅持己見,則子女要盡力通過適當的方式來彌補父母的過失,這是難得的孝心,也是對子女辦事能力和生活智慧的重大考驗。《孟子·萬章上》記載了舜如何勞心以善待其父瞽叟的事跡,可供讀者參考。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最好)不出遠門;如果非得出遠門,就必須有一定的去向。”
【注解】
游:游玩,游覽。本文引申為旅行,出外求學或求官。
【導讀】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古代社會交通不便,出遠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回家,隨時與父母保持聯系是很困難的事,也不便于近身服侍父母,所以古人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如果一定出遠門,則“游必有方”,以使父母不必過于牽掛和擔憂。當今社會的交通和通訊雖然都很發達,但出門在外時仍然需要體諒父母的憂慮之心和惦念之情。
【4.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如果三年之久不改變父親為人處事的作風,就可以稱得上孝順了。”
【注解】
道:本文可理解為處世之道,作風。
三年:儒家主張要為父母守喪三年,實際為二十五個月。
【導讀】
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17.21)在古代社會,儒家主張子女要為父母守“三年之喪”。“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說法應該與此有關,這樣的孝心是出于對父親的肯定和尊重,一般人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父母的處世之道確實存在根本的錯誤,子女還是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正確合理的做法,以避免更多不義之事發生,這是更高層次的孝。需要說明的是,在孔子之前之后,“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皆未形成正式的禮儀制度,即使是孔子的弟子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所以,我們只能把它看作孔子對學生的一種期望而已。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也為他們的日漸衰老而憂慮。”
【注解】
懼:害怕,恐懼。本文可理解為擔心或憂慮。
【導讀】
面對父母的日漸衰老,“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既表露了子女對父母的愛戀之情,又體現了子女對父母健康的擔憂,這正是人類情感的特色。歲月無情,稍縱即逝,所以作為子女要把握當下的機會,及時孝順父母,以免將來悔之晚矣,造成終生的遺憾和痛苦。古人云:“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孔子家語·致思》)意思是:“樹想靜下來而風不停地吹,做子女的想奉養父母而他們卻等不到那一天。流逝了再也不會回來的,是歲月;永遠不可能再見到的,是去世的父母。”可供本文參考。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孔子說:“古代的人說話不輕易出口,因為他們以來不及實踐為可恥。”
【注解】
恥:羞愧或羞愧之心。
躬:身體,本文引申為自身。
逮:及,達到。《荀子·堯問》:“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
【導讀】
孔子說:“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14.20)意思是:“輕易開口而不覺得慚愧,做起來一定不容易。”與實際的行動相比,說話顯得很容易,但也更容易落空。所以孔子告誡人們要“罕言”(9.1)“慎言”(2.18)“言思忠”(16.10),以免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為此,他強調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4.27)這樣更有利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至少不會使自己成為夸夸其談卻一事無成的人。孟子說:“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意思是:“一個人說話輕易出口,那就不值得責備了。”(《孟子·離婁上》)可供本文參考。
【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說:“因為自我約束而在做人處事上有什么失誤的人,那是很少見的。”
【導讀】
古希臘戴爾菲神殿上有兩句話:即“認識你自己”和“凡事勿過度”。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適當地約束自己的言行是人生修養的重要方面,由此出發可以使德行不斷臻于完美,也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困擾,使人生變得理性、簡單而自由。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6.27)意思是:廣泛地學習文獻知識,再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也就不至于背離人生正途了。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2.1)可供讀者參考。
【4.24】子曰:“君子欲訥(nè)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說:“君子要言語謹慎遲鈍,行動敏捷有效。”
【注解】
訥:言語遲鈍,不善于講話。本文指出言謹慎、不急躁。
【導讀】
孔子說:“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14.20)意思是:“輕易開口而不覺得慚愧,做起來一定不容易。”比較而言,實際的行動需要過程也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并不像說起來那樣容易。因此,孔子特別強調言語修養的重要性。他認為,“訥于言而敏于行”是君子言行的具體表現,也是君子應該具備的修養,如此可以有效地避免言過其實,也可以減少因為言語失宜所帶來的誤解和煩惱。他還說:“仁者,其言也讱。”(12.3)“剛、毅、木、訥,近仁。”(13.27)可供本文參考。老子說:“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意思是:“少說話,才合乎事物自己如此的狀態。”亦可供本文參考。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他必定會得到人們的親近與支持。”
【注解】
鄰: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導讀】
《易經·咸卦》爻辭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孔子解釋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意在提醒人們要心意真誠、修養德行,這樣天下有德的人自然會與你呼應而不必忙著交際應酬。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表達的是他對于人性向善的堅定信念。《易·坤卦·文言》說:“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意思是:“君子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持守內心的真誠,以正當合理的方式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了既嚴肅又正當,他的德行就不會孤單了。”可供本文參考。《易·系辭上》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意思是:“同樣類別的東西會聚在一起,不同群組的事物會分別發展。”亦可供本文參考。
【4.26】子游曰:“事君數(shuò),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說:“服事君主過于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于煩瑣就會受到疏遠。”
【注解】
數:過多,超過常度。
【導讀】
常言道:“距離產生美。”距離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回旋的余地,關系可進可退,有助于保持合宜的狀態,也有利于避免矛盾和怨恨。一般而言,上下級與朋友關系并非親情,而是伴隨著職業選擇和社會化的活動所產生的人際交往,所以特別需要把握分寸,盡量做到適可而止,否則容易產生不良后果。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11.24)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12.23)均可供本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