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丁卯之禍

陽明于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九月回京任官后不久,孝宗駕崩,武宗繼位,對于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丁卯(1507)之禍”,其禍端也在此時逐漸浮現。“丁卯之禍”的發生,是長期政治勢力相互角力的結果,角力的雙方是外朝士大夫官員和內廷的宦官。由于自武宗即位以來,外朝官員們就曾針對武宗本身及內廷宦官等種種不法行為,進行一連串上疏勸諫的動作。在正德元年(丙寅1506),由于內廷宦官要求鹽引的問題,使得外朝官員們籌劃一項“誅八虎”[40]計劃,企圖清除武宗旁邊的宦官。但這個計劃,卻因為機密外泄,導致失敗,造成參與此計劃的人陸續被懲戒。陽明因為要營救被懲戒的官員,也與其他官員陸續上疏申救,也招致下獄的結果。隔年(丁卯),在此事件中,不管是直接參與者或是往后聲援營救者等五十三人,在皇帝的敕諭中,被昭示為“奸黨”。此一“誅八虎”事件,不論是對當時或是往后朝廷的官員來說,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政治倫理方面。因為相較于弘治朝,正德朝的政治倫理有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士大夫官員們處事毫無是非標準,道德觀念淡薄,國家社會的道德秩序呈現崩解的現象。

(一)“誅八虎”事件

討論“誅八虎”事件必須從遠近因素來談。此事發生的遠因是長期以來內廷宦官與外朝內閣間互相爭奪權力[41],從成祖因宦官之助而順利奪得帝位,到王振用事,導致土木堡之變以及憲宗朝汪直的濫權等。但相對過往而言,弘治一朝,宦官的力量受到壓抑,但仍有與外朝官員對抗的實力。近因則是在武宗繼位之后,宦官的勢力借由曾是皇帝藩邸的舊屬,其權力逐漸擴大。內外兩方角力的結果,終于在“鹽引”的問題上,爆發政治沖突。在此政治沖突爆發之前,內閣三位大學士劉健(字希賢,號晦庵,1433—1526)、謝遷、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1447—1516)三人皆曾陸續聯名上疏勸諫武宗早朝視學,也要求裁抑內廷種種作為及花費等,不一而足。不僅如此,三人也曾通過上疏乞休致仕的做法,希冀武宗能夠依照其所請而為,但武宗依然故我,甚至變本加厲。同一時間,科道官員也接連上疏要求誅除內廷宦官,但都得不到武宗的正面回應。終于在正德元年(1506),由于宦官們對于鹽引的爭取[42],引起掌管鹽政的戶部尚書韓文(字貫道,號質庵,1441—1526)之反對[43],聯合京師九卿官員伏闕廷諍,要求武宗不要依其所請,給予鹽引,但遭到武宗的駁回。韓文遂與另外兩位尚書計劃下一波的上疏,由戶部主事李夢陽起草疏文(正德元年九月)[44],要求誅除武宗身邊的宦官劉瑾等八人,但是,此計劃很快就歸于失敗。事實上,這鏟除八虎的計劃之所以失敗,主要的原因是外朝官員中有人將行動計劃泄密給劉瑾等人,這可從楊守隨(字維貞,號貞庵,1435—1519)上疏的內容[45]中隱約看出,而黃景昉則明白地說道:

楊守隨《疏》攻逆瑾,言:“向者,二三大臣,受顧托遺,今有潛交默附而漏泄事情者矣!向者,南北大僚矢心痛恨,今且有畫策主文而依阿時勢者矣!”明指李東陽、焦芳輩,可謂義形于色。[46]

所謂“二三大臣,受顧托遺”,指的是孝宗駕崩之時的顧命大臣劉健、謝遷及李東陽,其中李東陽就是疏中所言“畫策主文而依阿時勢者”。從事件后的結果來看,內閣大學士三人劉健、謝遷致仕,而李東陽獨留[47],焦芳繼為尚書,顯示出此指控并非空穴來風。不僅楊守隨緊接上疏,還有相當多人在此事件后,也陸陸續續上疏。上疏的內容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聲援韓文等人的做法,一類是援救因上疏直諫而被逮捕的官員,但殊不論發起人或是聲援者,往后皆被列入隔年發布的“奸黨”名單中[48],政權也落入劉瑾等八人之手。

自從劉瑾等人掌握朝中大權后,外朝官員幾乎沒有任何能力與其抗衡,唯有俯首聽命而已,如此一來,對朝中官員遷轉考核等日常工作之權力,逐漸被劉瑾等人用以任用私人、收取賄賂、積攢金錢等。時人崔銑(字子鐘,號后渠,1478—1541)曾言及宦官掌政后的朝政變化,他說:

自閹人谷大用八人思蠱君以極其欲而燕游啟,八人又進劉瑾,使懾廷論而士禍慘……自瑾逐少師劉公(健)而相權失,自杖言官而言路塞,遷秩免患以賂而利門肆。[49]

這個“相權失及言路塞”的朝政變化,意味著正德朝的士大夫面對著一個不同于前朝的政治倫理與規則,也就是說當政治權力集中于宦官之手時,士大夫官員們如何面對這些宦官。是要同流合污呢,還是見事不可為,放棄仕途,隱居山林,以待將來。[50]畢竟,宦官在傳統的政治文化中,是極力防堵其危害與干涉政務的對象,如今不但主客異位,甚至有些士大夫更與其合作。這標志著正德時的政治倫理不同于弘治時期,而如此的政治文化,持續整個正德一朝,使得此時期不僅僅是政治晦暗,連帶影響當時士大夫們的價值觀念,導致國家社會的道德秩序趨于崩解。

(二)陽明上疏的緣由及后果

研究陽明生平事跡及思想的學者,在說明此上疏之緣由時,往往歸因于陽明基于一時激憤而為之,證據是陽明所寫的《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但如果仔細梳理“奸黨”名單,會發現陽明的做法不僅僅是基于一時的激憤,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與謝遷以及后來的科道官們之間的情誼,使得他在面對朋友有難的情形下,無法坐視不管,進而上疏營救。然要理解其上疏的緣由,一方面必須從其與名單中人的關系著手,另一方面也應說明在正德時期之前,朝廷上下官員彼此關系的大概,因為這牽涉往后官員們對時事發展所采取的態度及作為。

首先從劉健、謝遷、李東陽三個大學士談起。在弘治年間,三人同心輔政,彼此間的交情也相當好,酬應倡和不斷,其中李東陽又執文壇牛耳的地位,交游甚多。焦竑曾記云:

李西涯當國時,其門生滿朝,西涯又喜延納獎拔,故門生或朝罷或散衙后,即群集其家,講藝談文,通日夜以為常……蓋公于弘正間為一時宗匠,陶鑄天下士,亦豈偶然者哉![51]

“門生滿朝”,一方面顯示出李東陽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當時官員們的逢迎之風。在劉健、謝遷兩人身上也有相同的情況,如張士隆(字仲修)傳記云:

正德七年(1512),(張士隆)拜監察御史,朝臣各為朋比,或托門生,或以鄉里故知附大臣,大臣亦利其偵事而飾己私也。仕隆惡之。光祿卿李良事少師劉健甚謹,健喜愛,良由是得美遷,又以女字健之孫。健以直諫為劉瑾所逐,良詐言女死乃他適,士隆上疏劾良,且曰:“使今大臣知彼小人,終必相負,盍早絕之而遑遑乎延正人也。”良竟坐罷去。[52]

從李良的作為即可看出,這個“朝臣各為朋比”的情況,并非自正德七年后才有的,在弘治年間就相當普遍了。回想王華父子,莫不是在同樣的時代風尚之中呢!而陽明往后不愿意以詩文為其目的,也是不滿當時的士大夫們通過參與詩文社活動,形成另一種的利益團體吧!

陽明之所以會參與此事件,有直接及間接兩種原因。直接的原因是陽明的姑丈牧相(字時庸)[53],為南京聯名上疏科道官之一。間接的原因是陽明的同年中有相當多人參與其中,且與謝遷這一派的交情不菲。首先談牧相,《兩浙名賢錄》記云:

牧相,字時庸,余姚人。少受業于王尚書華,華器異之,妻以女弟,令與文成同學。弘治己未(1499),遂與文成同舉進士,授南京兵科給事中。時逆瑾擅權,流毒朝野,相偕給事中戴銑(字寶之),疏其不法數十事。忤。皆械系赴京,廷杖九十,絕而復蘇,下錦衣獄。時文成為刑部主事,上疏申救并得罪,系獄三月,相褫職為民,文成謫龍場驛驛丞。[54]

由于當時牧相的職位是給事中,其職權為監督彈劾,故會與戴銑等聯名上疏,職責所在,原因不難理解。而陽明上疏的內容,事實上并未言及劉健、謝遷二人之事,其目的是為了營救南京科道官。陽明在疏中說道:

臣邇者竊見陛下以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上言時事,特敕錦衣衛差官校拿解赴京。臣不知所言之當理與否,意其間必有觸冒忌諱,上干雷霆之怒者。銑等職居諫司,以言為責,其言而善,自宜嘉納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隱覆,以開忠讜之路。[55]

從事件起因來看,陽明不會不知道南京科道官“所言”當理不當理,而在上疏內容中會如此婉轉表達,實在是因為他的目的是以營救其姑丈為主。而陽明會如此快速上疏營救,主要是考慮到言官被捕后的下場,這可以其自身所發生的情況來說明。《賢博編》記云:

先師柴后愚(鳳)公,陽明先生弟子也。嘗言先生疏救戴給事(銑)。時尚書公(王華)方宦京師,章既上,侍食于尚書公,公覺其色有異,知必言事,慮禍及己,逐出之。方及門,劉瑾已令錦衣官校捕去矣!時忤瑾者皆死,先生庭杖八十,然而生亦緣尚書公之故。[56]

從陽明上疏后,不久即被錦衣衛逮捕,就可看出當時的情況是多么的危急。而被捕之人,大部分都會死,更使得陽明內心十分焦急。因此,陽明此疏的目的在于救人,而非是后世常言因為彈劾劉瑾,才被貶謫的[57],因為疏中內容并無一語及于劉瑾等宦官。

間接的原因是在三大學士聯名上疏后,其同年朋友多人,也隨之上疏,再加上南京科道官內也有其同年在,為了營救及聲援他們,故不得不上疏。以下以列表方式來說明王陽明與“奸黨”名單中人的相互關系:

續表

續表

從此表中,不但可以看出陽明與這些人中有同年、親戚、社友等關系,也可以知道,有相當多的人也是大學士李東陽的門生。[58]但不論他們與李東陽之間關系厚薄深淺,在李氏泄露機密于劉瑾之后,仍然不斷上疏,終招致往后的結果,而李氏卻仍安居大學士之職,并無積極出力相救。

對于曾經歷經弘治朝的士大夫而言,“丁卯之禍”后的朝局變化,令他們感觸頗深,以當時牽涉甚深的李夢陽在事后回憶說:

“詩倡和”莫盛于弘治,蓋其時古學漸興,士彬彬乎盛矣!此一運會也……自正德丁卯之變,縉紳罹慘毒之禍,于是士始皆以言為諱,重足參息,而前諸倡和者,亦各飄然萍梗散矣![59]

李夢陽一方面回味當年在弘治朝時眾人詩文相互酬唱的盛況,映照出現今慘淡情景的落寞;另一方面,將如今所面對的情況,歸因于“丁卯之禍”,并且說士大夫們面對如今的處境,選擇以“封口”來因應。當然,士大夫們的選擇是逼不得已的,因為朝中大權完全掌握在以劉瑾為首的宦官集團手中,而以李東陽為首的外廷官員,只是隨聲附和罷了。況且,有更多的士大夫們是靠賄賂劉瑾而得以不次超遷與得美官的,又怎會出言反對宦官。無疑,這樣的政治現實,沖擊了當時士大夫們長久以來所秉持的儒家價值觀念,例如君臣關系、士大夫的廉恥、公私義利之辨、君子與小人、出處問題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邑县| 浪卡子县| 澄迈县| 西乌珠穆沁旗| 商河县| 北票市| 来凤县| 大埔区| 保康县| 岐山县| 涿州市| 高唐县| 信阳市| 罗甸县| 永靖县| 肥乡县| 浦江县| 罗田县| 沙洋县| 高州市| 安宁市| 青州市| 祁东县| 常山县| 沭阳县| 侯马市| 葵青区| 阳西县| 磐石市| 疏附县| 临潭县| 闽侯县| 宁海县| 沙雅县| 祁门县| 积石山| 甘南县| 高雄市| 嘉鱼县| 基隆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