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們喜愛的民俗故事
- 毛曉青
- 1577字
- 2019-09-12 19:12:53
讓小茅盾懊惱的城隍會

老早的時候,杭嘉湖一帶都有迎廟會的風俗。茅盾的家鄉水鄉烏鎮的廟會可熱鬧啦。迎廟會那幾天,是小茅盾最開心的日子。
從農歷七月十五開始,熱鬧的香市就開場了。香市本來是為善男信女燒香祈福而設的,小茅盾跟著大人們背著黃布香袋,先到廟里拜菩薩。可小茅盾的心早已飛到廟門外的香市上了。土地廟前面的廣場上,早已設起一個又一個的小攤,賣梨膏糖的,吹糖人的,看西洋鏡的,塑泥娃娃的,啥樣沒有啊。外地的戲班子也紛紛趕來“軋鬧猛”。這邊在跑馬戲,那邊的木偶戲又鳴鑼開場了;這邊的魔術雜技正在興頭上,那邊又演開了猢猻變把戲……香市上的歡鬧聲三里外都聽得見。
整個香市的重頭戲,要數城隍會。一長溜隊伍抬著城隍老爺游大街,前面一隊人馬鳴鑼開道,中間十六人抬的大轎里坐著泥塑城隍老爺,后面是地戲和臺閣。地戲就是大人們穿上做戲的行頭,拿著大刀和花槍走在隊伍里。小茅盾最感興趣的是臺閣。四個大力士抬著一塊平板,平板上搭著彩臺,彩臺上坐著化彩妝的童男童女,扮演著一出出戲文里的場景,多么光彩威武啊。最后是大家都要指指點點的“犯人”隊伍。這樣的一支隊伍要連著游行三天,全鎮人扶老攜幼出來觀看,那可是烏鎮一年中的大戲,絲毫不比元宵燈會遜色。
小茅盾九歲那年,又到了城隍會的日子。小茅盾心里癢癢的,他多么想去坐臺閣,扮戲文。一大早,小茅盾就眼巴巴地坐在家門口等著祖母回來。父親已經臥病在床一年了,天還沒亮,祖母就去城隍廟里燒香許愿了。

祖母回來了,小茅盾高興地迎上去。祖母愛憐地撫摸著小茅盾的臉蛋說:“快去裝扮一下,等會兒讓你參加城隍會。”
“真的啊!”小茅盾高興得跳了起來,“我終于可以坐臺閣了!是讓我扮演哪出戲啊?”
祖母搖搖頭說:“不是做臺閣戲童,是……是讓你扮犯人。”
啊!小茅盾驚呆了。
原來,祖母在城隍老爺那里許了愿,讓小茅盾扮演犯人,隨廟會隊伍游行,表示為父親“贖罪”。迷信的祖母以為這樣,父親的病就會好了。
為了讓父親的病快點好起來,小茅盾什么都愿意做。晌午,從城隍廟里請出城隍老爺后,廟會的游行隊伍就吹吹打打出發了。小茅盾在隊伍末尾的“犯人”行列中,慢慢跟著隊伍行進。他不時踮起腳,羨慕地望著前面的臺閣。這回的臺閣裝扮得特別亮眼,平板四周圍著五光十色的琉璃彩珠,四角掛著五顏六色的燈籠,平板上是裝置著各種布景的戲臺。那些跟小茅盾一起玩耍一起讀書的小伙伴們,有的扮作牛郎織女,有的扮作許仙白娘子,有的扮作豬八戒孫悟空……跟小茅盾最要好的一個小伙伴,扮作了牧童,他頭上扎起了小辮兒,嘴邊橫著一根短笛,裝作吹奏的樣子。最最出彩的是,他騎坐在一頭真的小牛上。那是一頭渾身雪白的小牛,牛角上還扎著紅綠彩球呢。
臺閣方陣走到哪里,哪里就響起一陣陣歡笑聲、喝彩聲。人們都擁到前面去看臺閣,人潮跟著臺閣的隊伍涌動著,而將小茅盾所在的“犯人”隊伍冷落在了后面。
那種失落的感覺,深深地刻在了小茅盾的心里。一直到他成為大作家后,還遺憾地回憶說:“能夠親身參加城隍會,自然十分高興……不過事后想想,又覺得不上算,因為犯人只能跟在出會行列的末尾,一路所見,只是前面臺閣的背影……”烏鎮城隍會的風俗,真是讓大作家茅盾又愛又恨啊。
小鏈接
茅盾小說里的“望山頭”風俗
茅盾的家鄉桐鄉烏鎮是蠶鄉,家家戶戶都養蠶,因此流傳著很多養蠶的風俗。茅盾就把這些風俗都寫進了他的小說里。“望山頭”就被他寫到了小說《春蠶》中。
這個“山頭”,不是真的山頭,而是指用桑葉或麥稈做個“小山”的樣子,讓蠶寶寶在上面結繭。養過蠶的小朋友都知道,蠶寶寶在四眠之后,就會陸續變得通體透亮。這時候就需要“上山”,它們會在“山”上吐絲、結繭。
蠶寶寶上山做好繭子后,養蠶人家的親戚都要從集市上買來軟糕、枇杷、黃魚等禮物,來探望“山頭”,慰問辛苦了一個月的養蠶人,祝福這一年蠶花熟。正如蠶鄉民謠所唱:“黃魚軟糕肉,梅子加枇杷,望儂山頭高,賀儂蠶花熟。”